由唐代名將東何說到練姓由來

由唐代名將東何說到練姓由來

貞觀十九年(645年)夏曆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在臨渝關內的漢武台舉行刻石記功的慶典活動,慶祝征伐高句麗勝利歸來。這次戰役功勞最大的,除了李世民賜姓、封公的三軍統帥李勣外,還有被賜姓、封侯的總管府錄事參軍東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由唐代名將東何說到練姓由來
貞觀十九年,東何,論功行賞,

貞觀十九年

貞觀十九年(645年)夏曆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在臨渝關內的漢武台舉行刻石記功的慶典活動,慶祝征伐高句麗勝利歸來。這次戰役功勞最大的,除了李世民賜姓、封公的三軍統帥李勣外,還有被賜姓、封侯的總管府錄事參軍東何。

東何

東何,字子俊,世居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他才思敏捷,智勇超常。因精練兵戎有素,被李勣舉薦,並得到李世民的重用,為唐朝訓練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兵,為征藩平亂中出奇制勝。
唐太宗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等仍是臣服於唐王朝的藩屬之邦。它們占據著遼東和朝鮮半島,間有宿仇。唐因派使臣進行調解,調解不遂而介入他們的矛盾之中。加之,玄菟、蓋牟、遼東本為中央王朝的失地,唐也早有收復之意。
這次征討開始,前方的士兵向李世民稟報:“李勣將軍已把遼東城包圍得水泄不通,由於城牆堅固、高大,仍無法攻下。”李世民馬上令東何帶領“鐵騎”隨駕臨陣,以助李勣。
東何臨陣觀察:五月的天,本來又悶又熱,但此時陣陣的南大風吹來,令人神爽。他即向李世民獻計:“陛下,臣認為,欲破此城,宜藉此時的西南風用火攻城。我帶領騎兵,備足火種,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內,火借風威,風隨火勢,勝似十萬雄兵。然後由李勣元帥派兵登城,何愁此城不破!”
李世民贊同,即派東何帶領敏捷士兵登上沖桿的頂端,點燃西南城樓。傾刻間,熊熊烈火,猶如周瑜火燒赤壁日,孔明火困司馬時。談笑間,火勢蔓延,很快燒到城中,整個遼東城一片火海。高句麗抵抗不住,守城的官兵許多被燒死,不死的投降。遼東城被攻破。唐軍殺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人,獲百姓男女四萬口,繳獲戰勝品無數,唐朝將士傷亡極少。此役也是李世民領兵親征最滿意的一次。東征首次大捷,又時值月中的夜晚,滿月當空。李世民登臨城頭,看城內城外燈火萬盞、營帳林立,詩興大發,詠成《遼城望月》。

論功行賞

論功行賞時,東何因“精練軍戎”有素、獻火攻策有功,被李世民賜姓為“練”,封岐山侯。李勣元帥贊曰:“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後來練何把李勣元帥的讚詞作為子孫名字的排行字輩。《練氏家譜》記載:何公生舜,舜生友,友生賢,賢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
故東何為練氏得姓始祖。其孫練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州(今浦城縣仙陽鎮練村),又傳16代練乾譽遷建寧府(今建甌市小橋鎮),傳至22代練詒嘉遷新淦縣三洲鎮(今峽江縣水邊鎮),傳至28代練淵文遷居福建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傳至32代練元龍明初遷廣東梅縣,後遷興寧市甘專村,嗣裔分布廣東40多個市縣。清乾隆年間,46代練慶廷遷居台灣苗栗縣頭份鎮,子孫繁衍已十餘代,遍及台、閩、粵、港、美洲及澳洲等地。練氏得姓至今已有1369年歷史,現已出現練何後裔57代。練氏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47萬,在中華姓氏人口排名251位。這幾年來海內外中華練氏聯誼會人士曾遠赴沁陽市神農山尋根謁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