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元龍

練元龍

練何三十二世裔孫練元龍,行名:練名海,字九華,號念一郎,練文彪長子,於明初洪武間,由福建武平象洞陽賁村遷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瑤上,後(永樂間1463~1414)遷興寧北廂龍歸洞甘專,公覽此間山水靈秀,土地豐膄,卜宅而居焉,祖祠屋乙山辛向,以白香爐為記,是稱入粵開基一世祖。與羅氏孺人合葬於興寧黃陂龍歸洞雙下堡。

妣洪安人,葬於今梅州市梅縣區瑤上堡水口松林坪。

繼妣羅孺人。與公合葬於興寧黃陂龍歸洞雙下堡。

生五子:練思治﹑練思化﹑練思平﹑練思明﹑練思寧。

基本介紹

  • 本名:練元龍
  • 別稱:練名海
  • 字號:字九華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武平象洞陽賁村
  • 主要成就:遷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瑤上,後(永樂間)遷興寧北廂龍歸洞甘專
  • 祖先練何
  • 世系練何三十二世裔孫
  • 父親:練文彪
  • 兒子:練思治﹑練思化﹑練思平
  • 兒子:練思明﹑練思寧
練氏入粵始祖,生五子,入粵元龍公系,

練氏入粵始祖

練何三十二世裔孫練元龍,字九華,度念一郎,為入粵興寧的始祖,歷經六百餘年,嗣裔分布廣東興寧、紫金、惠陽區、惠東、陸河、河源、博羅、增城區、信宜、高州、鬱南、雲浮、新興、陽春、陽江、陽東、四會、廣寧、鶴山、中山、廣州等四十多個市區縣,人口將近七萬人。而今深圳龍崗區坪山鎮的練氏族人,就是入粵興寧練元龍裔孫。
練元龍祠白香爐練元龍祠白香爐
練何三十二世裔孫練元龍,行名:練名海,字九華,號念一郎,練文彪長子,於明初洪武間,由福建武平象洞陽賁村遷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瑤上,後(永樂間)遷興寧北廂龍歸洞甘專,公覽此間山水靈秀,土地豐膄,卜宅而居焉,祖祠屋乙山辛向,以白香爐為記,是稱入粵開基一世祖。與羅氏孺人合葬於興寧黃陂龍歸洞雙下堡。
妣洪安人,葬於今梅州市梅縣區瑤上堡水口松林坪。
繼妣羅孺人。與公合葬於興寧黃陂龍歸洞雙下堡。

生五子

練思治﹑練思化﹑練思平﹑練思明﹑練思寧。

入粵元龍公系

1948年興寧元龍聯修譜時,遷粵元龍世系,以二世五房分房,以五世文字輩分支派形式記載。聯譜資料僅存下文字篇和元龍公至十一世的聯譜世系內容。
入粵興寧甘專創基祖元龍公系世輩圖,從圖一至圖十一所示,列至元龍公第十世,是根據上世紀四十年代入粵元龍公聯譜,並多部各地老譜核對、新近續譜考證而成。詳細記載可查閱:元龍公聯修譜(存於廣東省檔案館)、廣東惠東謨嶺譜(存於上海圖書館),廣東興寧甘專新修譜。查十一世以後世輩情況,還可查閱一部份。還有近二十多年修續的廣東高州馬貴譜、廣東信宜懷鄉譜、廣東惠東黃沙塘譜、廣東陽春春灣譜、廣東惠陽淡水譜、四川大竹縣譜、四川銅梁縣譜、廣東河源市譜、廣東新興縣譜、廣東雲浮縣譜、廣東興寧下翁譜、廣東惠陽大嵐譜、廣東花都獅嶺譜、江西贛吉譜、廣西蒼梧譜、廣東和平譜等。上述新修譜,及倖存的老譜,可互相印證,均存有一些錯訛之處,應注意識別。
入粵興寧甘專開基祠屋,鐵山嶂發脈而來,大勢盤旋崗陵起伏,綿延數十里,到祠基處,成一個三角旗形,中間令字穴,則為祖祠宇之所。該祠三棟瓦屋,上堂祖龕內以白香爐為記,正中拱立始祖元龍公,及二、三、四、五世祖特牌,左右立列祖考妣之副牌,祖龕上額曰:“敦睦堂”,大門口額曰:“練氏宗祠”四字,右片相連炳公祠,上棟下宇左片下手相連煥公祠,三堂轉圍龍大屋一座,朝對楊鷹寨雲梯嶺等處,獅江水繞流村西,自北而南,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己公路貫通村中,交通南(至興寧城三十公里)北(至平遠36公里),傍支通羅崗(10公里)、羅浮(24公里)等處。村頭來水處,則有一座ΔΔΔΔ月山陂,灌溉村中良田百餘畝,水口江面上則有一座士敏土所建獅江橋橫臥江上,形勢雄壯,公路兩旁,均是店宇、工場。時過境遷,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祖祠內始辦初小之用,遂至五、六十年代,祖祠更是面目全非。2003年二月,元龍公後裔捐資四十多萬,在原址重建起鋼筋水泥“白香爐”祖祠,大門對聯曰:“派傳象洞,基肇龍歸”,《練氏宗祠》重光煥彩!公與羅妣合葬於興寧黃陂博龍凹爐下逕頂上,線立丙山壬向,喝仰天海螺形。規模宏大,氣象堂皇,該墳上下左右並無他人墳跡土窖。原逢醜、辰、末、戍年九月十五、十六日兩天,公裔集會甘專,祭祀在公墳。民國七年被人恁空毀墳頭及墳墓,經投紳勘明,並具呈梅縣、興寧兩縣政府存案,是年首復換正碑。公墳下右片,築立泛墳一穴,碑文載:練母洪孺人墓。2003年十二月,入粵始祖元公墳,又進行一次重修。洪妣葬於梅縣瑤上堡水口松林坪,庚山兼酉一線,喝絲線吊籮篙形(又喝浪里蛤蟆形)。明成祖十二年安葬;清嘉慶庚辰重修換正碑;鹹豐戊午豎華表入副碑四塊。清光緒年間被人在墳側數丈外開土窖,意圖侵占,經投鄰紳,處將該窖削平,作為了事。1984年間,發現祖妣墓地被墾,墓碑被抬去做橋用,興寧各村宗親,集資買回部分土地,換回墓碑,進行祖妣墓修復;至2004年,又進行重修,墓煥然貌一新。
清未癸卯(1903年)之秋,為大比期,我同宗各縣員生赴省間,開宗親大會,聯結兩廣同宗,於廣州禺山之麓覓得琳榔福地,創建祠宇,乙巳(1905)年而功告成,以妥我始祖元龍公,字九華之靈祖堂內,拱列始祖之牌,及各縣列祖列妣之副牌,大門額曰:“九華書室”,祠在廣州市惠愛東路,門牌328號,因廣州文化局謀地建樓,於1994年12月上旬拆除無存。在挖地基時,發現下邊是“南越王花苑”為全國文物保護之地。路邊(中山四路326、328、330號)的三層樓房還在,未能收回。
民國三十(1941)年間,聯結興寧各處公裔,創建祠宇於興寧北廂黃陂區黃南鄉崗背堡留陂下段心裡,板蓋梁建築,上棟下宇祠堂一座,上棟祖堂內立大神龕一座,正中拱立始祖元龍公及二、三世各祖宗之特牌,左右兩旁拱立列祖列妣之副牌,大門額曰:“練氏宗祠”,左右橫屋,系雋金公裔私建,該祠上下兩堂、花廳、子間及左右前後公共地段,除兩棟橫屋子間外俱一系元龍公裔公共之有。該祠由九龍對衙門,向落大段過田壟,板蓋梁而結穴,黃陂大河環繞,壬山丙向,門前朝對黃雁嶂。
民國二十九(1940)年,洪妣墳,恁中買永墳左片頂上畲地數塊,周圍計有五千平方米旱地,於九月初九辰時再修換碑,並作周圍介址,又立右片王孺人孝墳一穴。地交瑤上祖叔耕種。興寧甘專,三年一次去瑤上祖墳祭祀。洪祖妣墓碑文記明,正行書:練族始祖妣謚德相洪安人墓,附葬元孫濟涯 ,左片小字書:民國二十九年庚辰歲秋月吉旦重修,男:思治、思化、思明、思平、思寧。右片小字書:明成祖十二年安葬,清嘉慶庚辰年重修,五大房裔孫永祀。(明成祖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墳右近劉屋車路邊一帶,有界石玖只,界石外有禾坪兩小塊,輋地數塊,墳右直上至墳蓋邊,有界石十二隻,后土一隻,墳右有孝墳一穴,碑文正行書曰:練母王大孺人墓,左行小字:民國二十九年秋月重修,右行小字:經理人:思治、思化、思平、思明、思寧。
解放後,社會變革,洪祖妣墳周圍土地被當地人開墾種植一直到墳背。1984年間,發現墓碑被人掘走,拿去做水溝橋板。瑤上宗親來人告知後,興寧之公裔決定非重修不可,按每人四角錢集資籌款,拾回墓碑,並得以當地鎮府和僑聯支持,在墳背周圍約五佰平方米麵積收回,每平方米補償四元給開墾者,計用去約二千元,立據一式三份:瑤上僑聯、當地大隊、甘專長者各一份收存。於1986年丙寅歲九月重修一新。現墓地處在名為:瑤上茂松樓面前。
民國三十三(1944)年甲申冬,公墳左片,因張姓將其老墳賣與鄧姓插上有疑,當即席請何介臣等處辦,令他做在橫路以下,立界石二隻,由公裔出幣壹萬伍仟元,立來有平允字紙,永不得插上。1957年間,見公墳下洪祖妣墳近旁被鄧姓占葬,丁酉歲九月十六日,興寧公裔千餘人,赴至公墳聚集,將其骸金掘出,送黃陂區政府處理。
1994年12月,惠東、惠陽、博羅、廣州一行十二人,由甘專長者陪同,到祖墳拜謁,見碑文是:一九二0年辛酉吉仲夏重修。祖墳周圍,無他人墳跡。
1997年,甘專成立念祖會,倡議並與洋貝成立修墳委員會,重修了成忠公、古村公墳,在甘專興建“太高祖文彪練公妣徐王太安人三位紀念碑”,與福建、廣西、湖南、浙江等同宗,隆重祭祀,後又更換豪公墳為石碑。自此,念祖會章程規定:
每年九月十六日,凡單年祭祀洪祖妣墳,雙年祭祀元龍公羅祖妣墳,因此,1997年開始了有外縣宗親參加的、較大規模的祭祖盛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