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王說之,與將軍之節1以如秦。至,因見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
譯文
墨家有個叫田鳩的,想見秦惠王,在秦國呆了三年但不能見到。有個門客把這情況告訴了楚王,田鳩就去見楚王。楚王很喜歡他,給了他將軍的符節讓他到秦國去。他到了秦國,趁機見到了惠王。告訴別人說:“到秦國來見惠王的途徑,竟然是要先到楚國去啊!”事情本來就有離得近反而被疏遠、離得遠反而能接近的。
Tian jiu, a Mohist, wanted to express his general plan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 to King Hui of the state of Qin. He had stayed in state Qin for three years, but had not gotten an opportunity to meet the king.
Someone told this to the king of the state of Chu, and the king of Chu called in him. The king of Chu thought very
highlyof Tian Jiu's talents, and he
appointedTian jiu as the emissary to the state of Qin. With the new status, he met the king of Qin very soon.
Out of the palace of Qin, Tian Jiui sighed and said to himself, "I didn't expect that in order to get access to the king of Qin, I would have gone to state Chu sirst."
1 節:符節
內容梗概
田鳩的第三件事分別見於《呂氏春秋》和《
淮南子》,內容大同小異。《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首時》記載: 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王悅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至,因見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淮南·道應訓》記載:墨者有田鳩者,欲見秦惠王。約車申轅,留於秦,周年不得見。客有言之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王甚悅之。予以節,使於秦。至,因見。予之將軍之節。惠王見而說之。出舍,喟然而嘆,告從者曰:“吾留秦三年不得見,不識道之可以從楚也。”大意是田鳩到秦國去,想拜見秦惠王,陳說自己的治國主張,可苦於沒人引薦,很多年沒有見著。後來不得已又到了楚國,拜見了楚王。楚王對田鳩十分欣賞,給了他將軍的符節,讓他以楚國使者的身份到秦國出使。到秦國後,田鳩終於見到了秦惠王,秦惠王對田鳩的見解十分敬佩。從秦宮出來後,田鳩非常感慨,他嘆道:“我以前在秦國多年,但得不到引薦,現在一當上楚使,立刻就受到了秦惠王的召見。看來,見秦惠王的道路原來在楚國啊?”這個故事含義深刻,既能說明人才受到壓制、得不到重用的苦楚;又能說明機遇的重要性;還能說明人的身份、地位的變化所帶來的世態炎涼;也可以得出世間有些事情取得成功可以通過非正常的途徑來完成的道理。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畫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角色演員介紹
田鳩,亦即田俅子、田系、
田襄子,據《
呂氏春秋·首時》篇、《
淮南子·道應》篇高注,說是齊人,《
漢書·藝文志》注說他“先韓子”,《呂氏春秋》、《
淮南子》都記載了他與秦惠王之間的對話,其活動年代約略與
莊子同時。據前輩學者考證,田鳩為
墨家第四代
鉅子(
墨子、禽子、孟勝即許犯為前三代,腹子為第五代),最後死於
秦國。田鳩的事跡兩見《
韓非子》,一見《呂氏春秋》、《淮南子》。
創作過程
《呂氏春秋》是先秦時期黃老道家重要的
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其書“基本上以道家為宗,取各家之長而棄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3]是秦漢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呂氏春秋
在戰國時期,
魏國有
信陵君,
楚國有
春申君,
趙國有平原君,
齊國有
孟嘗君,他們都
禮賢下士,結交
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多達三千人。與
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
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
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
蓄養征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
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
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
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
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
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
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
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
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麼的都有,古往今來、
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
士農工商、
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複。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
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
天地、
萬物、
古今”的奇書
點評鑑賞
《呂氏春秋》雜采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後人關於《呂氏春秋》的研究評價,褒之貶之,都因於此。褒之者認為它融各家為一家,“大出諸子之右”(高誘語);貶之者認為它不過是雜貨鋪,“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啓超語)。說《呂氏春秋》之長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爭鳴的大總結。如許維遹在對該書做集釋時說:“夫《呂覽》之為書,網羅精博,體制謹嚴,析成敗升降之數,備天地名物之文,總晚周諸子之精英,薈先秦百家之眇義,雖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雜家之管鍵也。”(《呂氏春秋集釋自序》)談《呂氏春秋》之短者,恨不得把它放進歷史垃圾桶,不過是因為其尚具有史料價值才保存下來。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稱:“一哲學必有其中心觀念(即哲學家之見)。凡無中心觀念之著述,即所謂雜家之書,如《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不可為哲學史之原始的史料;但以其記述別家之言,有報告之價值,可以作為輔助史料。”不管是褒是貶,都與《呂氏春秋》汲取百家思想有關。
作品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於
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呂氏春秋》以道為主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體現了
道家的優點與特色。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作者簡介
戰國晚期的呂不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他志向宏大,主編《呂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後人一般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在管理思想史上,這部書有著特殊的價值。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畫編寫的文集。從學術角度觀察,它具有濃厚的自然主義色彩;從管理角度觀察,它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呂氏春秋》通過對先秦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體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樹。從陰陽五行的理論架構,到經驗主義的具體論證;從養生和貴己的“內聖”,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從個人和國家、社會和政權之間的關係調適,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呂氏春秋》總括先秦諸子,開啟秦漢先聲,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