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福謙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嘉慶三年(1798)
- 逝世日期:光緒八年(1882)
生平,詩文欣賞,光緒六年版的《榆社縣誌》序,同治年《重修福祥寺碑記》,謁箕子廟有感二首,贈友人曹雲峰 田維甸,傳說故事,
生平
生於嘉慶三年(1798)卒於光緒八年(1882),終年84歲。光緒六年(1880年)《榆社縣誌》記載:“ 田福謙,道光辛丑進士,任陝西西鄉縣知縣,歷署儀川、紫陽等縣。巡撫張祥河深重之,戶部侍郎王茂蔭以廉能密保。未幾丁外堅歸,遂杜門不出。著有《詠史詩草》。”
其父田祚綿為“皇清誥封文林郎”,講堂田氏第十六世祖。有二子,長子名維甸,二子名維畇。光緒六年《榆社縣誌》記載: “鄉科——田維甸,光緒丙子科亞魁”、“文苑——田維甸,字希禹,號鐵農。穎悟絕倫,過目成詠。未弱冠游庠食,屢冠文軍,尤喜吟詠。有《藤香書屋詩草》。三十餘歲獲中魁選郎赴玉樓。惜哉。”,維甸有一子,名潤之,為時邑增生。二子維昀為時邑廩生,有二子,長子澤之、次子膏之。
詩文欣賞
光緒六年版的《榆社縣誌》序
道光辛丑,余以春闈報捷,銓發陝右宦遊十餘年。前此受書訓蒙多離梓榆邑,故實少所見聞,於縣誌亦未嘗閱過。然生長之區殳老傳聞鄉賢議論大概略知。自鹹豐四年丁堅回里,二十年來邑中科甲寥寥,仕宦更少,書院義學幾於有名無實,風土人情亦漸非昔比。榆有四鎮,惟距西較有平壤,余多土薄石厚,素鮮蓋藏。光緒戊寅饑饉洊臻,雖蒙大憲賑濟,元氣一時難復。仕其地者補救不遑縣誌之修未暇及查榆志。自我費公於乾隆癸亥重修後已隔一百數十餘年,字跡模糊,舊板淪落,雖山村僻壤而年深歲久。其間豈無宜搜羅、宜捃摭、宜表章、宜考訂之事,啟後承前當入乘志者乎。則榆志之修不可緩也。去年春王公來署,是邑奉上憲檄修之嗣。我葛公抵任重加厘定始付諸梓裁浮辟謬,闡微顯幽輿地營建綜核,詳明學校丁徭條分簡約,凡夫典禮、職官、選舉、人物、藝文之煩,莫不愽采兼收,用歸詳核,足以備觀覽而兼勸懲也,是志之成誠,我榆之大幸也。余以荒謬才學,年逾八旬,少所見聞,愧不克成而不能默爾焉是為序。光緒七年歲次辛巳邑進士漢中府西鄉縣知縣田福謙。
同治年《重修福祥寺碑記》
嘗考聖王之制祭祀也,灋施於民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患則祀之是建立。寺廟非徒壯觀瞻培風氣,所以崇德功伸祀報也。國朝寺院之建,因而不廢恭惟聖帝,丕昭忠勇於三分屢顯英靈於一統,故春二祭佚祀攸隆無論大邑通都,鹹修祀宇即偏鄉僻壤,思妥威靈。榆邑西鄉岩良村舊有福祥寺,創建補修碑碣可考弟年代,既遙漸就坍塌。丙寅歲冬,村中倡義者有五六人,意欲重修。因會同圪坨偏良莊河凹村舉三十五人經理其事,即於四村共捐金七百,有奇又復募化鄰村醵五百餘金。於次年三月開工。料則分剛採辦工則各匠,並興寺中佛殿禪房等處,各因舊基補茸繕完,惟聖帝廟從兌位移建於西北,取乾剛之義,妥顯赫之靈,昭其敬也。維時首董工役者為劉公太阿,預備資斧者有劉公西園。越數月而動一律若竣。竊思榆邑處萬山之中,民貧地瘠,西鄉一帶尚稱沃土,較有平原,是年適逢旱災暑月斯雨而至秋仍慶西成。則是寺之修非敢雲功德之。崇聊以伸祈報之意,邀神貺而祝,有年也事既蕆應將輸資姓氏壽x石使後之覽者知其巔未,見好善義舉之足多焉耳。是為記。賜進士出身前任陝西漢中府西鄉縣知縣東軒田福謙撰文。大清同治八年歲次己巳仲秋中浣榖旦立。
謁箕子廟有感二首
我來箕嶺上,懷古意悠悠。
受爵難封子,陳疇不是周。
箸杯遺往痛,禾黍觸新愁。
祀典鄉人重,恩隨湟水流。
訪范尊先哲,於今采邑留。
侔狂非避辱,靖獻有深憂。
蒙難臣衷若,存商祖志酬。
仁心微比並,血食目千秋。
贈友人曹雲峰 田維甸
不顧周即曲,不嗜劉伶酒。
不受俗塵染,不爭快捷走。
右史又左圖,羅列盈戶牖。
悠然結古歡,一編常在手。
人目為書淫,我視為畏友。
持此言贈君,君應暗默首。
傳說故事
光緒七年,山西遭受罕見的旱災,出現人吃人、瘟疫、狼災、鼠患等社會自然災害現象。榆社也深受其害,餓死者甚多。 不久,朝廷給山西下放了許多石糧,當省道府州分給榆社縣時,人們聞風而致,半日之內來自全縣各鄉飢餓的男女老少紛紛雲集縣城。時邑知縣葛士達下令趕緊關閉城門,只怕引起轟亂。但總是這樣遲遲不放糧,餓死的人會越來越多,可還是不能打開城門。這時,縣訓導與葛士達說:“這遲遲不放糧,上邊怪罪下來誰也承擔不起呀!但開城放糧造起踩踏,死傷之人數亦不會減退。大人不妨請講堂田福謙來商量此事,斟酌處理。”葛士達聽罷,對兵衛連忙呵道:“快馬去講堂請老田爺!”士兵騎上快馬,從聚集流民最少的宣化門擠出去,快馬加鞭地駛往講堂。這士兵到講堂後,把事情和田福謙說清,田福謙二話沒說,叫下人備馬,士兵就與田福謙家的馬車一同往前縣城。時年83歲的田福謙坐在馬車裡,一路顛簸,天黑後到了縣城。城 門依然被堵的水路不同,田福謙命車夫停在流民群後,自己站在馬車上,對流民喊去:“各位父老!勞煩大家讓我進城,好讓我與葛知縣商議開倉放糧之事!” “你是誰呀?我們憑什麼聽你的?”流民中傳出質問。
“我是講堂道光年的進士,田福謙!”
人群中有一位老者認出了田福謙,喊道:“喔!這就是講堂的老田爺!”並連忙向其他人喊去:“講堂的老田爺來了,這放糧肯定沒問題了!大家快給老田爺讓個道!”人們紛紛給讓出個道來,田福謙接著說:“大家放心,我敢拿我向上人頭擔保,不過明天卯時,必讓大家吃上朝廷發下的災糧!”田福謙連忙作揖,就進了城,沒有混進一個流民。田福謙與葛士達連夜商談,定出了有效的放糧計畫。 在流民當中一夜就傳開了“老天爺來了,立馬能放糧”(榆社方言“田”、“天”不分)的順口溜,不出所料,寅時就貼出告示:卯時在縣城五個城門同時放糧。 於是,從今後田福謙在榆社尊敬的稱做“老天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