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華

田淑華

田淑華,49歲,天津市薊縣中林園藝有限公司經理。二十多年來,在農村婦女“雙學雙比”活動的帶動下,她自強不息,拼搏進取,堅持自主創業,從一名普普通通的婦女成長為聞名全國的綠化女狀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淑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經理
個人簡介,榮譽,個人事跡,

個人簡介

田淑華,49歲,天津市薊縣中林園藝有限公司經理。二十多年來,在農村婦女“雙學雙比”活動的帶動下,她自強不息,拼搏進取,堅持自主創業,從一名普普通通的婦女成長為聞名全國的綠化女狀元。公司下設北京、天津、山東等4個分公司和6個綠化工程隊,苗木種植規模達到800畝,總資產2000多萬元,累計創收1600餘萬元。在她的帶動和幫助下,全鄉苗木種植專業戶已發展到3100多戶,5000多名農村婦女由過去的單一種糧轉移到苗木種植這一綠色致富產業。她熱心公益事業,村里修公路、鄉里建學校、建敬老院、抗震救災等,她累計出資二十餘萬元。

榮譽

曾榮獲全國十大綠化女狀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婦女“雙學雙比”活動致富女能手稱號。

個人事跡

她是農業戰線的驕傲,更是千千萬萬個稻農的驕傲。
田淑華——又得獎了!
幾乎在同一時刻,田淑華獲“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這一訊息傳到她工作了十年的水稻原種繁育基地——烏蘭浩特市衛東鎮向陽村,鄉親們無不為她自豪。
鉚釘本身不起眼,但它堅固精密,能把一批“死”的機件聯結成一個“活”的整體。田淑華認為,一個科技工作人員也應該像鉚釘那樣,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三農”發展提供保障。這談何容易?但田淑華做到了。
田淑華是盟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已從事水稻栽培與育種研究工作整整十年。就她?!小巧玲瓏、梳著有層次的披肩發、說話細聲細語的她是搞水稻栽培的?
“一輛機車,陪伴我十年的水稻栽培路。”剛落座,田淑華的“爽快”深深吸引了我們。
由於基地在15公里外的鄉下,田淑華和其他同事每天都要騎著機車往返於基層與農研所之間。日子久了,村民都親切地叫她“大妹子”。當然,田淑華也很“入鄉隨俗”,很快和稻農們都成了“鐵哥們”。按她的話說:“既然選擇了,就有了責任,不可以半途而廢。”
農忙季節,為了趕進度,田淑華每天早晨到基地後把大棚里試驗的小品種一盤一盤地起出來,裝上車送到試驗田裡,有時趕上品種多或送秧的車不及時到,早飯都顧不上吃。而中午或晚上下班,她又是最後一個離開,晚上八九點鐘吃飯是常事。
配製雜交組合有嚴格的時間要求和環境要求。十年來,每年7月25日至8月5日上午9點至11點間,田淑華都要在高達40℃的塑膠大棚內配製雜交組合。可喜的是,田淑華每年都能配製雜交組合10-20份,目前已有苗頭性新品系6份,每年還安排一些優良品種(系)作為展示田,便於農民參觀選種。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秋收時,剛剛脫粒完的新品系興稻238和興稻3號還沒來得及運回庫房,就已被農民在田間搶購一空。
“中暑是常事兒。那時基地還沒有住的地方,不管多晚都要往回趕路。現在好多了,基地有住處了,累了可以在那裡做吃的,也可以住人。”
有一次,田淑華晚上8點多回家,機車壞到半路上,又趕上雷雨天氣。她又怕又累,無助地哭了起來。但在荒郊野外,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她硬著頭皮推著機車半夜回到家裡。家人勸她第二天休息一天,但第二天,她還是按時趕回了基地。
希望、責任、壓力集聚在田淑華心頭。
因為她肩上扛的是稻農們的希望。
農業人依然記得,早在1999年,盟農研所基地在前旗大壩溝鄉時,作為科室唯一一名女同志,田淑華每天騎機車往返於烏市與基地之間的事兒。期間,田淑華主要參加了自治區科技廳下達的“水稻壓缽拋秧栽培技術研究”項目調查與總結工作。該技術利用廢報紙、廢塑膠、廢機油進行缽盤育苗,進行拋秧擺栽,節約了成本,累計推廣面積達7萬畝,2000年8月項目通過了驗收;同期她又參加了自治區科委下達的“水稻單位面積高產優質高效綜合栽培技術研究”攻關項目,該項目通過幾年的試驗研究,開展了五項專題,田淑華承擔了其中的“水稻新品種興粳3號選育”、“水稻一次性化學除草技術”、“苗帶輪作低成本栽培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工作,並通過驗收。
能者多勞。2000年4月至2002年12月,因工作需要,田淑華被借派到盟科技局下設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工作,主要負責水稻試驗田的設計、管理及技術指導工作,園區位於烏市烏蘭哈達鎮東蘇嘎查,她仍就每天騎機車往返於城鄉之間。
過去,東蘇嘎查種的水稻品種比較雜,村民之間串換種子種,時間長了許多人連自己種的是什麼品種都弄不清楚。為了實現規模效益,打出自己的品牌,園區堅持統一品種、統一供秧、統一栽培技術、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六統一”。就在2000年,田淑華等人育秧1萬多平方米,全部低價賣給了農民,而且可以賒賬到秋天用水稻頂錢。這樣一來,僅秧苗一項,當地農民就少支付5萬元。到了秋天,園區共回收水稻6.5萬公斤,每公斤又比市場價高出0.2元,再加上春天農民在園區勞動支付的現金近7萬元,共為當地農民增收達13萬元。
效益擺在了農民面前,農民信服了。她獲得了自治區“雙學雙比”活動“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這算是對家人最好的回報吧。”說起家人,田淑華說最對不起的是老母親。由於引種在外地出差,當母親臨終時最後一面都沒能見上。
面對記者有沒有過放棄念頭的提問時,田淑華笑了,說沒想過是騙人的,誰不希望共享天倫,更有哪個女人不愛美呢。
原來,愛穿裙子的田淑華每年總是要買幾身裙子,但那些心儀的裙子上身的機會總是少之甚少。“裙子剛買回來就下鄉了,這一下鄉就是一個來月。等到工作有序了,人曬得不像樣了,季節也過去了。其實我真的太想穿裙子了……”
2003年,因工作需要田淑華回到了盟農研所水稻研究室任主任,成績也隨之而來。她主持承擔的盟科技局“水稻浸種壯秧營養技術研究與套用”項目在2006年底通過驗收;主持承擔的自治區種子工程項目“水稻新品種選育”課題任務,現已育成品種“興粳4號”,2004年經內蒙古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水稻新品種興粳4號選育”課題2006年獲興安盟科技進步二等獎;認定的品種“墾稻10號”、“松粳6號”、“龍粳13號”、“龍粳14號”在全盟大面積推廣,其中“中早熟優質抗病超級稻龍粳14號的選育”獲黑龍江省農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