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漁先生出身名門,其尊翁魯漁(毓瑤)老人,晚年又號耐傭,系光緒癸卯進士,歷任安徽寧國、太和知縣及六安州知州,先後為宮近十年,素以廉潔自勵;卸任後宦囊羞澀,一家十餘口全賴當地紳商各界饋贈程儀,始得買棹東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少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六安地方人士為了緬懷善政,於魯老離任後特建立“去思碑”一座,以頌揚其政績。返故里後,魯老對於地方文化、公益、慈善事業多所擘畫、襄助,每每親執其勞,不辭跋涉,枵腹從公,深得鄉邦人士的崇敬與愛戴,堪稱清末民初淮安德高望重的紳耆之一。其平生著述甚豐,惜因戰亂頻仍,輾轉遷徙,未及付梓而散失殆盡,僅存《易例類征正續編》手稿。為了保存先人遺澤,關心和支持家鄉文化事業,1994年初冬,田少漁趁返里之便,特將其僅有的一部手稿複印本,贈獻給淮安市圖書館。市圖書館除頒發藏書榮譽證外並在《淮安日報》上作了報導。
田少漁先生哲嗣袁鷹(原名復春),早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學生時代,就在上海參加各種進步活動,成為一名中共地下黨員;解放後一直從事文藝工作,系當代著名散文作家、詩人,曾任全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等職,在國內外文藝學術界均享有盛譽。與乃祖一樣,袁鷹也是著述等身。已出版的散文集、少兒文學作品、詩選、評論集計有十數種之多。真可謂“禮樂家聲遠,詩書世澤長”。其他子女頤春、泰春、麗春、和春也都在各條戰線各自工作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不平凡的貢獻。正如少漁先生於1985年挽其德配袁太夫人的聯語中指出的那樣:“兒能跨灶,孫亦成材,臨終卿不憾……”這是恰如其分的悼亡,也是發自內心的慰藉。四代同堂,“老樹婆娑枝葉茂,輾轉延伸各地”,確係紀實之詞。少漁先生淵源於家學,幼承庭訓,嗣又師從著名學者、人稱“江北才子”的毛元征(乃庸)先生,青少年時代即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尤酷嗜格律詩詞。其早年曾於淮安市廛覓得《潘評王摩詰詩集》殘本,視為拱璧,特裝池完好,日夕誦讀,並浼當時吾淮諸前輩為之序跋。1991年秋我在家藏中偶然發現先祖父叔武(祖壽)公為其撰寫的一篇題為《為田少漁所藏(潘評王摩詰集)題跋》的短文手稿,謹錄之如後:
“高征君子上曰:劉須豁評點古人書,多纖仄委瑣,為鐘伯敏、譚友復諸人開詭僻一徑,故須豁書不甚見重於世。此帙經四農先生加墨,批卻導竅,語語透蹋,學詩者當奉為金鋮,非復如須豁之評為世所輕也。 少漁世兄年未及冠,沈潛好學,且篤嗜鄉先輩手澤,得此帙為之裝池完好,持以索題,爰書數語歸之。”
田少漁先生哲嗣袁鷹(原名復春),早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學生時代,就在上海參加各種進步活動,成為一名中共地下黨員;解放後一直從事文藝工作,系當代著名散文作家、詩人,曾任全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等職,在國內外文藝學術界均享有盛譽。與乃祖一樣,袁鷹也是著述等身。已出版的散文集、少兒文學作品、詩選、評論集計有十數種之多。真可謂“禮樂家聲遠,詩書世澤長”。其他子女頤春、泰春、麗春、和春也都在各條戰線各自工作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不平凡的貢獻。正如少漁先生於1985年挽其德配袁太夫人的聯語中指出的那樣:“兒能跨灶,孫亦成材,臨終卿不憾……”這是恰如其分的悼亡,也是發自內心的慰藉。四代同堂,“老樹婆娑枝葉茂,輾轉延伸各地”,確係紀實之詞。少漁先生淵源於家學,幼承庭訓,嗣又師從著名學者、人稱“江北才子”的毛元征(乃庸)先生,青少年時代即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尤酷嗜格律詩詞。其早年曾於淮安市廛覓得《潘評王摩詰詩集》殘本,視為拱璧,特裝池完好,日夕誦讀,並浼當時吾淮諸前輩為之序跋。1991年秋我在家藏中偶然發現先祖父叔武(祖壽)公為其撰寫的一篇題為《為田少漁所藏(潘評王摩詰集)題跋》的短文手稿,謹錄之如後:
“高征君子上曰:劉須豁評點古人書,多纖仄委瑣,為鐘伯敏、譚友復諸人開詭僻一徑,故須豁書不甚見重於世。此帙經四農先生加墨,批卻導竅,語語透蹋,學詩者當奉為金鋮,非復如須豁之評為世所輕也。 少漁世兄年未及冠,沈潛好學,且篤嗜鄉先輩手澤,得此帙為之裝池完好,持以索題,爰書數語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