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山水百圖》於2005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是中國第一部關於田園山水的專著。內有100件畫作、108篇文章、160餘首詩、10餘幅書法,邵大箴、李松作序、邵洛羊作跋、高冠華題詞。這本書立論新穎、語言真誠,情理並茂、思路開闊。作者在書中扼要闡述了田園山水的歷史和理論問題,提出了以“中和”思想作為田園山水精神的主要內容,山水畫“四大分支”說,繪畫起源“審美興趣”論,以及“人對有利於生命的東西易產生美感”、“田園美”等美學觀點,為田園山水畫建立了史論的框架。
基本介紹
- 書名:田園山水百圖
- 作者:張正忠
- ISBN:7-5322-4589-6
- 定價:98.00
-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2
- 裝幀:精裝
- 開本:889×1194
簡介,書評,
簡介
(1)《田園山水百圖》概述
《田園山水百圖》於2005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是中國第一部關於田園山水的專著。內有100件畫作、108篇文章、160餘首詩、10餘幅書法,邵大箴、李松作序、邵洛羊作跋、高冠華題詞。這本書立論新穎、語言真誠,情理並茂、思路開闊。作者在書中扼要闡述了田園山水的歷史和理論問題,提出了以“中和”思想作為田園山水精神的主要內容,山水畫“四大分支”說,繪畫起源“審美興趣”論,以及“人對有利於生命的東西易產生美感”、“田園美”等美學觀點,為田園山水畫建立了史論的框架。
(2)著者簡介
張正忠,1945年出生於江蘇海門。幼承家學,曾於中央美術學院專修碩士研究生課程,師從高冠華、陸一飛、邵洛羊等畫家、理論家。早年藝涉中西,後專攻中國畫,致力於創作、史論、考察一體的田園山水畫學科建設。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田園山水畫院院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上海書畫院畫師、海門畫院院長、海門市政協書畫會會長。
作品獲文化部、中國美協頒發的獎項以及其它全國性、國際性展覽獎項20餘次;大量書畫作品入選省級以上畫展、發表於《美術》、《美術觀察》、《中國書畫報》、《美術報》、《國畫家》、《榮寶齋》、《光明日報》、《文匯報》等業內外報刊並多次作專題介紹;作品被選送到法、加、俄、日等國展出;多次被國家機關和美術機構收藏;中央電視台、上海等電視台報導;發表文、論40餘篇次;舉辦個人畫展十餘次;出版有中國首部田園山水畫專著《張正忠詩書畫——田園山水百圖》、《田園山水畫法》以及《張正忠田園山水畫選》等畫冊;傳略被收入許多部人名辭典;在家鄉建有“張正忠田園山水美術館”。
書評
田園山水:張正忠的新拓展
馬鴻增
張正忠之所以在當代山水畫壇引人矚目,是因為他遠離時下流行的荒山野水或概念化的模式山水,自辟新徑,專注於對農村田園風光的觀賞、體悟和審美發現,並予以詩化,升華為自然、寧靜、和諧的藝術境界,從而在田園山水創作領域做出了獨特奉獻。
一
所謂田園山水,是特指以鄉村田野景色為題材的山水畫作品。田園,可以說是被人類適度改造過的大自然,與人類有著最親和關係的大自然,它與樸野的大山大水具有不同的審美內涵。田園風光進入文人的審美視野,始於東晉陶淵明,他寫下膾炙人口的詩篇《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從此,田園風光成為文人墨客們重要的審美對象。
第一個畫田園山水的大概是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他不僅寫有《田園樂》等名詩,而且畫過《山莊圖》、《村墟圖》、《輞川圖》。畫多不傳,但從《積雨輞川莊》中的詩句,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可以想見王維果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後,南唐趙乾,宋代惠崇、馬遠、夏圭,元代趙孟頫,明代沈周、陸治,清代石濤、樊圻等,都曾有過類似田園山水的作品。當然,就基本精神而言,上述古典時期的田園山水畫,主要在於寄託隱逸思想,或者作為官宦生活的一種補充和調劑。
現代也有不少畫家涉足田園山水,其基本狀態大體分三類:一是描繪農村新貌,二是反映“農家樂”,三是表達“農家苦”。在精神上,或體現對社會進步的歌頌,或表現對地方風情的鐘愛,或傳寫對民生艱難的關切。
張正忠的田園山水內涵與眾不同。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面對繁忙、喧鬧的現代化氛圍,他深深感受到,自然、寧靜的田園景觀,如同山野天然景色一樣,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人們審美的“緊俏貨”。需要強調指出,張正忠把著眼點放在“純正”的田野情趣與“中和”精神上,而啟示則得之於他對傳統哲學中儒、道、釋三家有關思想的攻研,加上他在現實中的人生領悟。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渾成一體,這便是他的審美主旨。因此,他不是田園風光的旁觀者,而已融化為其中的一部分,美化、詩化了的田園山水,是一種充滿和諧、溫馨、親和的情境,也是“天人合一”、“田人合一”的情境。這正是張正忠對前人的超越。
二
張正忠田園山水的審美特質,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四個要素。
一個核心 ,是以“中和”之美作為核心靈魂。張正忠的創作基地是長江下游兩岸的百里平原,那裡氣候宜人,草木豐茂,勤勞互助的農民們將這裡建設成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這樣的水土中孕育出來的田園山水畫,自然地傾向於和諧優美的情調。他的作品總是浸透著秀麗而典雅、恬靜而鮮活、舒緩而靈動的美。它沒有驚心動魄的震憾力,卻有著沁人心扉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構成審美特質的四個要素:一是以長江下游兩岸——江東田園景觀的多種視角為畫面的主要意象。二是以表現大自然中天、地、水、樹為主體,以適當的細節增強生活氣息,繪寫出具有人文關懷的自然美。三是以“身與物化”的精神,表達對生命之美的謳歌,營造溫馨和諧的詩境。四是以傳統中國畫筆墨理法為基礎,適當吸收西方風景畫之長,建構自己的藝術語言圖式。
在這樣一個核心、四個要素的統領下,張正忠的田園山水畫,既有大自然的野趣,又有人間的氣息。無論蘆盪柿林、桑樹竹園、池塘村舍、雞鴨鵝群,乃至朝陽曉霧、明月清風,都被他組合為動人的畫面,那是一首首抒情詩篇,一曲曲田園樂章。以畫蘆葦為例,圍繞著常見的水邊蘆葦,他就創造出多種不同的意境。《故鄉秋霞》的熱烈,《清暑蘆園》的靜幽,《清塘曉霧》的氤氳,《小河晨風》的輕盈,《霜葉寥廓》的蕭瑟。他是戴著一副“詩的眼鏡”去發現田園之美的。同時,他的作品也是對生命之美的謳歌:大地春回,萬物萌動;陽光燦爛,萬物復甦。有了生命才有美。因而他總愛表現田園風光中富於生命力的景物,予以熱情洋溢的藝術處理,故而予人以積極向上的審美享受。
張正忠有時在田園山水中穿插安排一些人物活動,這不是可有可無的“點景”,而是為了增強某種意境。最感人的是“母與子”系列作品。在三月乍暖、金谷滿場、花徑歸家、綠夜笑語、秋收珠玉、一夜雪飄、宿鳥驚夢等美境中,他都畫上了比重不大的人物,有的還帶有情節性,但並沒有影響畫面整體田園山水效果。通過題詩強化作品意境的聯想度,是他的擅長。如《吳桑綠枝圖》畫薄霧籠桑之景,遠處農婦已勞作歸來,題詩:“吳桑綠枝低,清露濕布衣。但聞書聲朗,飛鐮不稍息。”寫出了慈母對兒子的愛撫和期望。畫家揮淚作此畫,並在其中畫上了兒時臨窗讀書的自己。詩、畫合一,樸質、自然,真情流瀉,感人至深。
張正忠對筆墨語言有嚴格的追求。基本上採取兼工帶寫的“小寫意”手法,但也有變化,有的偏工,有的偏寫,有的線面結合,有的積點成面,偶有大寫意。他曾師從名家高冠華、陸一飛,並在中央美術學院專修研究生課程;有良好的書法基礎和筆墨功底、詩文修養加上哲學、美學素養;又曾從事過年畫、連環畫、版畫、雕塑、油畫創作。多方面的綜合學養,使他能夠在田園山水創作中廣收博取,融匯貫通;既有傳統神韻,又有現代氣息。同時由於理念的演進,導致技巧的創新,出現了許多新程式;由於在深入生活上下了功夫,作品母題都是原創,視角也與別人不一樣;他青年時即創作田園題材,近十幾年更專門從事田園山水創作研究,為前人所無;2005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張正忠詩書畫——田園山水百圖》,以100件畫作和108篇文章的規模,集創作與研究成果於一書,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關於田園山水的專著。
三
張正忠之所以選擇田園山水作為主攻方向,是和他的故鄉情結、感恩思想分不開的。
他出生於江蘇南通一個偏遠農村,那是長江入海口的沖積平原,古稱“東洲”,現名“海門”。歷代先民們的辛勤勞動,圍海造田,開生成熟,逐步創造出美好家園。張正忠不僅童年、少年時代在農村度過,而且六十年來,除了外出求學和遠行寫生之外,他始終紮根在這塊生他養他的大地上。儘管現代化的圖景在這裡已到處可見,但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仍然是早年生活於其中的、那種接近於自然狀態的故鄉景色。這不是簡單的戀舊,而是執著真誠的鄉情和愛心,還有對哺育他成長的故鄉感恩之情。前面我曾談到“母與子”組畫,那裡面的母親既指他的生母,也廣指故鄉“母親”。他曾在一首詩中寫道:“故園平常景,縈縈夢中情。”這正是他心境的真實寫照。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認定,張正忠的田園山水審美本質,是傳統自然觀和倫理道德觀的結合;也是他關注現代人生存狀態的平民意識的體現;更是對生態環境之美的關愛意識的映射。當然,恬淡、清靜、優美的藝術品格,實際上也是他為人品性的自然流露。歸根到底,田園山水既是客體生命之美的提煉,也是主體生命精神的升華。
因而我說,張正忠是田園山水的拓展者。
2006.4南京
本文發表於《美術報》、《國畫家》等報刊
(馬鴻增,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美術館研究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