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理論框架、評價體系與公共政策》是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通。
基本介紹
- 書名:《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理論框架、評價體系與公共政策》
- 作者:金通
- ISBN:9787516108161
- 頁數:220
- 定價:36.00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6
- 副標題:理論框架、評價體系與公共政策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理論框架、評價體系與公共政策》以保持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動態能力為切入點,以探尋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理論框架、測量維度和促進能力提升的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內容,在對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理論演繹和實證分析基礎上,從產業集群大型企業培育、中間型組織建設和產業要素升級等方面提出提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思路與路徑。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產業發展環境變化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
第一節 技術創新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第三節 消費結構升級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第四節 產能過剩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第五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動態能力理論及其分析框架
第一節 動態能力理論的背景與理論溯源
第二節 企業能力理論的發展與演進
一 企業外在成長理論
二 企業內在成長理論
第三節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一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的形成
二 動態能力與競爭優勢持續性的關係
三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 企業動態能力的分析框架
一 流程
二 位勢
三 路徑
第五節 關於企業動態能力的進一 步探討
第三章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分析框架與評價維度
第一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存在性及其內涵界定
第二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分析框架
一 層面I:外部環境一 核心能力一 競爭優勢
二 層面Ⅱ:環境研判一 決策制定一 適應性調整
三 層面Ⅲ:研判能力一 決策能力一 調適能力
四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三 個層面的內在邏輯關係
第三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評價維度
一 產業集群的研判能力
二 產業集群的決策能力
三 產業集群的調適能力
第四章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測度與實證分析
第一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指標體系構建
第二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指數計算
第三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測評體系的有效性分析
第四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實證分析
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產業差異
二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區域差異
三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與地方稅收貢獻率的關係分析
第五章 基於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大型企業培育與發展政策
第一節 大型企業發展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
一 大型企業界定
二 中小企業集群的缺陷
三 大型企業對於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作用
第二節 大型企業應具備的異質性資源
一 科學合理的治理結構
二 擁有自主品牌與核心技術
三 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四 卓越的財務管理能力
五 體現時代潮流的企業文化
第三節 我國大型企業培育中的問題
一 我國地方政府培育大型企業的主要政策
二 我國大型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我國大型企業培育與發展政策的改進
一 減少資源性要素的直接補貼政策
二 引導和補貼企業的研發和創新能力
三 引導和幫助企業構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
四 加強企業家培育工程
五 引導和幫助企業培育企業文化
第五節 案例:來自四 個大型企業經營困境的考察與啟示
一 中國金屬(百慕達)集團有限公司
二 浙江飛躍集團
三 浙江華聯三 鑫石化有限公司
四 浙江江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五 案例啟示
第六章 基於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中間型組織培育與發展政策
第一節 中間型組織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一 中間型組織內涵界定與類型
二 中間型組織主要功能
三 中間型組織發展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
第二節 中間型組織的特徵、運作機理與動力機制
一 中間型組織特徵
二 中間型組織的運行機理
三 中間型組織的動力機制
第三節 產業集群內中間型組織的問題與改進:以行業協會為例
一 存在的問題
二 中間型組織運行效率提升的改進思路
第四節 中間型組織促進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一 個案例
一 浙江省臨海市上盤鎮花椰菜產業合作社的演進過程
二 花椰菜合作社各經濟主體介紹
三 合作社運行績效的sscP範式分析
四 結論與啟示
第七章 基於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產業要素升級研究
第一節 產業要素的分類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關係研究
一 環境研判和決策制定階段依賴於高素質人力要素
二 適應性調整階段依賴於土地、資本、人力等產業要素的強有力支持
三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依賴於無形產業要素的有效支持
第二節 人力要素現狀與升級策略
一 我國人力要素現狀與問題
二 我國人力要素升級的路徑
第三節 資本要素現狀與升級路徑
一 中小企業資本要素獲得現狀與問題
二 中小企業資本要素升級路徑
三 來自寧波鎮海區的地方政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案例
第八章 提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產業政策回顧與改進
第一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與地方財政扶持力度的關係分析
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與地方財政扶持力度的實證分析
二 近年來我國地方財政扶持政策的回顧——以海寧、溫州為例
三 對我國地方財政扶持政策的有效性評價——基於動態能力角度
第二節 基於提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地方財政政策的改進思路
一 地方財政扶持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 地方財政扶持政策的供給與完善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產業發展環境變化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
第一節 技術創新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第三節 消費結構升級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第四節 產能過剩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第五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動態能力理論及其分析框架
第一節 動態能力理論的背景與理論溯源
第二節 企業能力理論的發展與演進
一 企業外在成長理論
二 企業內在成長理論
第三節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一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的形成
二 動態能力與競爭優勢持續性的關係
三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 企業動態能力的分析框架
一 流程
二 位勢
三 路徑
第五節 關於企業動態能力的進一 步探討
第三章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分析框架與評價維度
第一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存在性及其內涵界定
第二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分析框架
一 層面I:外部環境一 核心能力一 競爭優勢
二 層面Ⅱ:環境研判一 決策制定一 適應性調整
三 層面Ⅲ:研判能力一 決策能力一 調適能力
四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三 個層面的內在邏輯關係
第三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評價維度
一 產業集群的研判能力
二 產業集群的決策能力
三 產業集群的調適能力
第四章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測度與實證分析
第一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指標體系構建
第二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指數計算
第三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測評體系的有效性分析
第四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實證分析
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產業差異
二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區域差異
三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與地方稅收貢獻率的關係分析
第五章 基於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大型企業培育與發展政策
第一節 大型企業發展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
一 大型企業界定
二 中小企業集群的缺陷
三 大型企業對於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作用
第二節 大型企業應具備的異質性資源
一 科學合理的治理結構
二 擁有自主品牌與核心技術
三 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四 卓越的財務管理能力
五 體現時代潮流的企業文化
第三節 我國大型企業培育中的問題
一 我國地方政府培育大型企業的主要政策
二 我國大型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我國大型企業培育與發展政策的改進
一 減少資源性要素的直接補貼政策
二 引導和補貼企業的研發和創新能力
三 引導和幫助企業構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
四 加強企業家培育工程
五 引導和幫助企業培育企業文化
第五節 案例:來自四 個大型企業經營困境的考察與啟示
一 中國金屬(百慕達)集團有限公司
二 浙江飛躍集團
三 浙江華聯三 鑫石化有限公司
四 浙江江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五 案例啟示
第六章 基於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中間型組織培育與發展政策
第一節 中間型組織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
一 中間型組織內涵界定與類型
二 中間型組織主要功能
三 中間型組織發展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
第二節 中間型組織的特徵、運作機理與動力機制
一 中間型組織特徵
二 中間型組織的運行機理
三 中間型組織的動力機制
第三節 產業集群內中間型組織的問題與改進:以行業協會為例
一 存在的問題
二 中間型組織運行效率提升的改進思路
第四節 中間型組織促進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一 個案例
一 浙江省臨海市上盤鎮花椰菜產業合作社的演進過程
二 花椰菜合作社各經濟主體介紹
三 合作社運行績效的sscP範式分析
四 結論與啟示
第七章 基於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的產業要素升級研究
第一節 產業要素的分類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關係研究
一 環境研判和決策制定階段依賴於高素質人力要素
二 適應性調整階段依賴於土地、資本、人力等產業要素的強有力支持
三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提升依賴於無形產業要素的有效支持
第二節 人力要素現狀與升級策略
一 我國人力要素現狀與問題
二 我國人力要素升級的路徑
第三節 資本要素現狀與升級路徑
一 中小企業資本要素獲得現狀與問題
二 中小企業資本要素升級路徑
三 來自寧波鎮海區的地方政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案例
第八章 提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產業政策回顧與改進
第一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與地方財政扶持力度的關係分析
一 產業集群動態能力與地方財政扶持力度的實證分析
二 近年來我國地方財政扶持政策的回顧——以海寧、溫州為例
三 對我國地方財政扶持政策的有效性評價——基於動態能力角度
第二節 基於提升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地方財政政策的改進思路
一 地方財政扶持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 地方財政扶持政策的供給與完善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