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的社會邏輯

產業轉型的社會邏輯

推動產業轉型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本書以皖南首圩——大公圩為研究區域,以河蟹產業轉型的社會文化機制和效應為基本線索,深入考察大公圩河蟹產業轉型的歷程。通過對適用技術、組織體系、生態資本和民間實踐等維度的分析,提示產業轉型背後的社會邏輯,為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論”及“無工不富”論提供新思路。

基本介紹

  • 書名:產業轉型的社會邏輯——大公圩河蟹產業發展的社會學闡釋
  • 作者:陳濤
  • ISBN:9787509760680
  • 頁數:216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作者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陳濤(1983—),男,社會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社會學、農村社會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兼任山東省社會學會理事,多家學術期刊匿名審稿專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山東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等課題多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合著2部,合作主編文集2部,在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研究成果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全文轉載

目錄

第一章 導論/1
一 選題背景與研究緣起/1
(一)選題背景/1
(二)研究緣起/4
二 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6
(一)研究問題/6
(二)核心概念/7
(三)篇章結構/7
三 文獻回顧/8
(一)農業環境問題研究/9
(二)生態現代化研究/12
(三)產業轉型研究/15
四 研究方法/18
(一)理論與經驗的嫁接/19
(二)田野研究路徑/20
(三)研究資料的收集/23
(四)研究資料的分析/26
第二章 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28
一 研究區域/28
(一)縣域區位與社會經濟/28
(二)皖南首圩及其河蟹產業/31
二 斜“N”形的產業變遷/35
(一)從人工養蟹到“大養蟹”/36
(二)遭遇“寒流”/37
(三)柳暗花明:“養大蟹”/41
(四)再上新台階:“養好蟹”/43
第三章 適用技術/45
一 生態技術的推廣體系/46
(一)農業技術推廣的體制性困境/46
(二)生態技術推廣的組織體系創新/49
(三)生態技術推廣系統/50
(四)生態技術推廣中的“梯級層次”/56
(五)生態技術如何紮根農村?/60
二 生態技術的社會適應性/62
(一)生態技術推廣中的主體/62
(二)生態技術推廣的標準化/64
(三)生態技術擴散的本土化/68
(四)技術適應性的社會機制/71
第四章 組織體系/75
一 民間組織/75
(一)親緣/血緣組織/76
(二)企業/協會組織/79
二 政府組織/85
(一)產業規劃機制/85
(二)政績考核辦法/90
(三)水面承包模式/95
第五章 生態資本/98
一 生態資本的社會文化觀/98
(一)概念的提出與釐清/98
(二)生態資本的社會屬性/103
二 生態資本的市場配置/108
(一)市場需求結構與生態等級認證/109
(二)有機食品及其市場機遇/111
(三)河蟹銷售的三級市場/115
三 生態資本的產業效應/120
(一)休閒漁業/120
(二)招商引資/122
第六章 民間實踐/125
一 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125
(一)政府倡導的革新模式遭遇失敗/126
(二)民間社會對新模式的探索/127
(三)民間實踐的社會文化背景/131
(四)民間實踐與生態文明建設/133
二 從“生態自發”到“生態利益自覺”/136
(一)反思和比較中形成“生態自發”/136
(二)“生態利益自覺”及其邏輯機制/141
(三)“生態利益自覺”的普遍化/145
第七章 社會文化效應/148
一 以河蟹產業為媒介的地域社會/148
(一)從項目社會到特色地域社會/148
(二)特色地域社會的框架體系/150
二 河蟹產業對地域人群的影響/152
(一)受影響人及其受影響維度/152
(二)環境知識、意識與行為/153
(三)生態公民/157
三 河蟹產業對地域社會的影響/159
(一)社會結構/160
(二)社會分層/161
(三)社會福利/164
(四)社區生產生活/165
(五)民間社會制度/166
(六)亞文化/168
第八章 研究結論/170
一 經濟與環境“兩難論”的破解/171
二 工業化“宿命論”的破解/173
三 持續的革新與超越/175
四 成功轉型中的生態壓力/176
參考文獻/178
後 記/191
索 引/1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