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基本信息
陳濤 /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8月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推動產業轉型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產業轉型的社會邏輯:大公圩河蟹產業發展的社會學闡釋》以皖南首圩——大公圩為研究區域,以河蟹產業轉型的社會文化機制和效應為基本線索,深入考察大公圩河蟹產業轉型的歷程,通過對適用技術、組織體系、生態資本和民間實踐等維度的分析,揭示產業轉型背後的社會邏輯,為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論”及“無工不富論”提供新思路。
作者簡介
陳濤,社會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目錄信息
第一章 導論/1
一 選題背景與研究緣起/1
(一)選題背景/1
(二)研究緣起/4
二 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6
(一)研究問題/6
(二)核心概念/7
(三)篇章結構/7
三 文獻回顧/8
(一)農業環境問題研究/9
(二)生態現代化研究/12
(三)產業轉型研究/15
四 研究方法/18
(一)理論與經驗的嫁接/19
(二)田野研究路徑/20
(三)研究資料的收集/23
(四)研究資料的分析/26
第二章 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28
一 研究區域/28
(一)縣域區位與社會經濟/28
(二)皖南首圩及其河蟹產業/31
二 斜“N”形的產業變遷/35
(一)從人工養蟹到“大養蟹”/36
(二)遭遇“寒流”/37
(三)柳暗花明:“養大蟹”/41
(四)再上新台階:“養好蟹”/43
第三章 適用技術/45
一 生態技術的推廣體系/46
(一)農業技術推廣的體制性困境/46
(二)生態技術推廣的組織體系創新/49
(三)生態技術推廣系統/50
(四)生態技術推廣中的“梯級層次”/56
(五)生態技術如何紮根農村?/60
二 生態技術的社會適應性/62
(一)生態技術推廣中的主體/62
(二)生態技術推廣的標準化/64
(三)生態技術擴散的本土化/68
(四)技術適應性的社會機制/71
第四章 組織體系/75
一 民間組織/75
(一)親緣/血緣組織/76
(二)企業/協會組織/79
二 政府組織/85
(一)產業規劃機制/85
(二)政績考核辦法/90
(三)水面承包模式/95
第五章 生態資本/98
一 生態資本的社會文化觀/98
(一)概念的提出與釐清/98
(二)生態資本的社會屬性/103
二 生態資本的市場配置/108
(一)市場需求結構與生態等級認證/109
(二)有機食品及其市場機遇/111
(三)河蟹銷售的三級市場/115
三 生態資本的產業效應/120
(一)休閒漁業/120
(二)招商引資/122
第六章 民間實踐/125
一 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125
(一)政府倡導的革新模式遭遇失敗/126
(二)民間社會對新模式的探索/127
(三)民間實踐的社會文化背景/131
(四)民間實踐與生態文明建設/133
二 從“生態自發”到“生態利益自覺”/136
(一)反思和比較中形成“生態自發”/136
(二)“生態利益自覺”及其邏輯機制/141
(三)“生態利益自覺”的普遍化/145
第七章 社會文化效應/148
一 以河蟹產業為媒介的地域社會/148
(一)從項目社會到特色地域社會/148
(二)特色地域社會的框架體系/150
二 河蟹產業對地域人群的影響/152
(一)受影響人及其受影響維度/152
(二)環境知識、意識與行為/153
(三)生態公民/157
三 河蟹產業對地域社會的影響/159
(一)社會結構/160
(二)社會分層/161
(三)社會福利/164
(四)社區生產生活/165
(五)民間社會制度/166
(六)亞文化/168
第八章 研究結論/170
一 經濟與環境“兩難論”的破解/171
二 工業化“宿命論”的破解/173
三 持續的革新與超越/175
四 成功轉型中的生態壓力/176
參考文獻/178
後 記/191
索 引/195
圖目錄
圖1-1 本書的篇章結構安排/8
圖2-1 當塗縣在長江三角洲的地理區位/29
圖2-2 大公圩區域水系與流向/33
圖2-3 大公圩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構成情況/35
圖2-4 斜“N”形的產業變遷軌跡/35
圖2-5 “寒流”致因說及其根源分析/41
圖3-1 生態技術推廣體系與組織結構/49
圖3-2 科技示範戶責任主體的學歷結構/56
圖3-3 農業發明從農業科學家到革新者及落後者的傳播/73
圖4-1 全縣工農業經濟布局/88
圖5-1 河蟹的認證等級/111
圖6-1 於先生的生態認知路線圖/142
圖7-1 以河蟹產業為媒介的地域社會的框架結構/151
圖7-2 社會分層路徑Ⅰ/163
圖7-3 社會分層路徑Ⅱ/164
表目錄
表1-1 重大環境污染事件(2006—2014年)/2
表1-2 困境中的湖泊圍網養蟹產業/5
表2-1 大公圩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構成情況/34
表2-2 大公圩人工養蟹的發展歷程(1973—1986年)/36
表3-1 技術指導員的性別、年齡和文化結構/52
表3-2 科技示範戶責任主體的年齡結構/54
表3-3 技術客群的社會文化特徵/58
表3-4 技術推廣—套用中的三大主體/63
表3-5 池塘生態養殖技術操作規程/65
表4-1 單位面積生態養殖水面成本—效益分析/77
表4-2 塘南鎮歷屆“蟹王”、“蟹後”大賽情況/90
表4-3 全縣“蟹王”、“蟹後”大賽情況/90
表4-4 鄉鎮農業工作考核中的水產生態養殖指標/94
表4-5 各鄉鎮水面承包期的改革時間/96
表5-1 美國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的市場價格/114
表5-2 中國大陸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的市場價格/114
表5-3 建設中的休閒漁業基地/122
表5-4 第三屆“螃蟹節”期間簽約的項目/123
表5-5 第三屆“螃蟹節”期間農業招商簽約的項目/123
表6-1 生態養殖精英對不同時期的水麵條件分析/139
表6-2 生態養殖精英於先生實施生態養殖前後的水面競標價/144
表6-3 “生態自發”與“生態利益自覺”的基本維度分析/147
表7-1 大公圩實施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態養殖項目/150
表7-2 公民的三種類型/158
表7-3 後世界主義與現實世界的生態公民/159
表7-4 興村社會福利發放標準/165
表8-1 大公圩農產品等級認證情況/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