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診斷要點,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針灸療法,穴位注射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指產婦在產褥期內,出現肢體或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著者,稱為“產後身痛”。又稱“產後遍身疼痛”、“產後關節痛”、“產後痹證”、“產後痛風”,俗稱“產後風”。
歷史沿革
1. 對本病的論述,最早見於唐代《經效產寶·產後中風方論》。指出其因“產傷動血氣,風邪乘之”所致,並列方治。
2. 產後身痛首見於宋代《當歸堂醫叢·產育寶慶集》,雲“產後遍身疼痛”,並指出本病的病因為氣弱血滯,並立“趁痛散”以療之。
3. 明代《校注婦人良方·產後遍身疼痛方論》在前人基礎上補充了“血瘀滯”與“血虛”之不同,並指出:“血瘀者宜補而散之,血虛者宜補而養之。”
4. 清代《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決》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虛、外感與血瘀。《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根據產後多虛多瘀的特點進一步指出,本病的治療當以“養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實為經驗之論,對臨證有參考價值。
總之,產後身痛的病因雖不同,但歷代醫家都強調因產失血多虛為發病之根本,故論治亦提出以養血為主。這一理論至今仍為臨床醫生所遵循。
病因
本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是產後營血虧虛,經脈失養或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稽留關節、經絡所致。產後身痛的發生,與產褥期的生理密切相關,產後氣血虛弱,或產後發熱後虛損未 復,四肢百骸及經脈失養或產後氣血不足,元氣虧損,風、寒、濕邪乘虛而入侵機體,使氣血凝滯,經絡阻滯或經絡失養;或產時耗傷腎氣皆可致產後身痛。常見病因有血虛、風寒、血瘀、腎虛。
病機
(1)血虛:素體血虛,產時產後失血過多,或產後虛損未復,陰血虧虛,四肢百骸空虛,經脈關節失於濡養,致肢體酸楚、麻木、疼痛。
(2)風寒:產後百脈空虛,營衛失調,湊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風寒濕邪乘虛而人,稽留關節、肢體,使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絡而痛。此即《內經》所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3)血瘀:產後余血未淨,流滯經脈,或因難產手術,傷氣動血,或因感受寒熱,寒凝或熱灼致瘀,瘀阻經脈、關節,發為疼痛。
(4)腎虛:素體腎虛,復因產傷動腎氣,耗傷精血,腰為腎之府,膝屬腎,足跟為腎經所過,腎之精氣血虧虛,失於濡養,故腰膝疼痛,腿腳乏力或足跟痛。
診斷要點
診斷要點
1.病史:產時產後失血過多,產褥期起居不慎,當風感寒,居住環境潮濕陰冷。
2.臨床表現: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著、畏寒惡風,關節活動不利,甚者關節腫脹。本病多突發,常見於冬春嚴寒季節分娩者。
病證鑑別
1.癖證 本病外感風寒型與痹證的發病機理相近,臨床表現也相類似,二者病位都在肢體關節。但本病只發生在產褥期,與產褥生理有關,痹證則任何時候均可發病。若產後身痛日久不愈,遷延至產褥期後,則不屬本病,當屬痹證論治。
2.痿證 二者症狀均在肢體關節。產後身痛以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為特點,有時亦兼麻木不仁或腫脹,但無癱痿的表現,痿證則以肢體痿弱不用、肌肉瘦削為特點,肢體關節一般不痛。
相關檢查
1.體徵:關節活動不利,或關節腫脹。病久不愈者可見肌肉萎縮,關節變形。
2.輔助檢查:抗“O”、血沉均正常。如有必要,可進一步做血氣分析、血鈣、類風濕因子、X線攝片等檢查。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辨證首以疼痛的部位、性質為主要依據,結合兼證與舌脈。若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黃,頭暈心悸,舌淡,脈細弱,屬血虛;若肢體關節腫脹,麻木,重著,疼痛劇烈,宛如針刺,屈伸不利或痛無定處,或遇熱則舒,伴惡寒畏風,舌苔簿白,脈濡細,屬外感風寒;若疼痛較重,痛有定處,麻木,發硬,重著,屈伸不利,伴惡露量少,舌暗,苔白,脈弦澀,屬血瘀;若產後腰酸,足跟疼痛,伴頭暈耳鳴,舌淡暗,脈沉細弦,屬腎虛。
治療原則
本病以內傷氣血為主,而兼風寒濕瘀,臨床表現往往本虛標實,治療當以養血益氣補腎為主,兼活血通絡祛風止痛。養血之中,應佐以理氣通絡之品以標本同治;祛邪之時,當配養血補虛之藥以助祛邪而不傷正。本病與一般痹證不同,因產後氣血俱虛,雖夾外感,也應以調理氣血為主。《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云:“此證多血虛,宜滋養,或有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以養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
證治分類
1. 血虛證
主要證候:產後遍身關節酸楚、疼痛,肢體麻木;面色萎黃,頭暈心悸;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養血益氣,溫經通絡。
代表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金匱要略》)。
方藥:黃芪、芍藥、桂枝、生薑、大棗、當歸、秦艽、丹參、雞血藤。
2. 風寒證
主要徵候:產後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或痛無定處,或冷痛劇烈,宛如針刺,得熱則舒,或關節腫脹,麻木,重著,伴惡寒怕風,舌淡苔薄白,脈濡細。
治法:養血祛風,散寒除濕。
代表方: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方藥: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川芎、乾地黃、杜仲、牛膝、人參、茯苓。
3.血瘀證
主要徵候:產後身痛,尤見下肢疼痛、麻木、發硬、重著、腫脹明顯,屈伸不利,小腿壓痛;惡露量少,色紫黯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脈弦澀。
治法:養血活血,化瘀祛濕。
代表方:身痛逐瘀湯加減。
方藥:秦艽、川芎、桃仁 、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4.腎虛證
主要徵候:產後腰膝、足跟疼痛,彎腰困難,頭暈耳鳴,夜尿多,舌淡黯,脈沉細弦。
治法:補腎養血,強腰壯骨。
代表方:養榮壯腎湯加減。
方藥:當歸、川芎、獨活、肉桂、川斷、杜仲、桑寄生、防風、生薑、秦艽、熟地黃。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取次髎、風市、足三里、懸鐘、環跳或阿是穴,先針後灸。
穴位注射療法
取足三里、風市、環跳等穴,用複方當歸注射液或維生素B1等,注0.5m1/穴。
轉歸預後
與體質差異、病情的輕重、治療調攝是否得當有關,若能及時治療,大多可以治癒,預後亦佳。如果失治、誤治,日久不愈,正氣愈虛,經脈氣血瘀阻愈甚,轉虛實夾雜之證,可致關節腫脹不消,屈伸不利,僵硬變形,甚則肌肉萎縮,筋脈拘緊,可致痿痹殘疾。
預防調護
1. 本病以預防為主。
2. 注意產褥期護理,要慎起居,避風寒。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濕的環境。
3. 加強營養,增強體質,適當活動,保持心情舒暢。
文獻摘要
《葉天士女科》:產後遍身疼痛,因氣血走動,升降失常,留滯於肢節間,筋脈引急,或手足拘攣不能屈伸,故遍身肢節走痛,宜趁痛散。若瘀血不盡,流於遍身,則肢節作痛,宜如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