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們所寫的企業系列專著的第八部,著重探討企業如何處理和界定自己同外部的各種關係,包括企業同政府的關係,企業同巨觀經濟的關係,企業同市場的關係,企業同產業的關係,企業同環境的關係,等等。大家知道,任何一個企業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因而都必須協調好自己同社會的各個方面的關係,否則,即使是再有實力的企業,也難以快速而平衡地發展。因此,甚至可以這樣說,企業能否協調自己同外界的各種社會關係,是決定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表現。本書著重分析企業與社會、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社區、企業與市場、企業與巨觀經濟、企業與產業、企業與環境的關係。我們的分析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進行,並根據成功案例和失敗的教訓兩個方面,揭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市場、企業與巨觀經濟等方面的內在關係,並對企業如何處理自己與政府、市場、巨觀經濟等方面的關係,提出應有的忠告和建議。當然,我們也從愛護企業的角度,對社會各方面如何改善自己同企業的關係,提出了政策和體制的建議。
基本介紹
- 書名:產品背後的競爭:企業七大關係
- 出版社:中國發展出版社
- 頁數:339頁
- ISBN:7800877469, 9787800877469
- 作者:魏傑
- 出版日期:2004年8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中國發展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們所寫的企業系列專著的第八部,著重探討企業如何處理和界定自己同外部的各種關係,包括企業同政府的關係,企業同巨觀經濟的關係,企業同市場的關係,企業同產業的關係,企業同環境的關係,等等。大家知道,任何一個企業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因而都必須協調好自己同社會的各個方面的關係,否則,即使是再有實力的企業,也難以快速而平衡地發展。因此,甚至可以這樣說,企業能否協調自己同外界的各種社會關係,是決定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表現。
本書著重分析企業與社會、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社區、企業與市場、企業與巨觀經濟、企業與產業、企業與環境的關係。我們的分析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進行,並根據成功案例和失敗的教訓兩個方面,揭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市場、企業與巨觀經濟等方面的內在關係,並對企業如何處理自己與政府、市場、巨觀經濟等方面的關係,提出應有的忠告和建議。當然,我們也從愛護企業的角度,對社會各方面如何改善自己同企業的關係,提出了政策和體制的建議。
本書著重分析企業與社會、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社區、企業與市場、企業與巨觀經濟、企業與產業、企業與環境的關係。我們的分析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進行,並根據成功案例和失敗的教訓兩個方面,揭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市場、企業與巨觀經濟等方面的內在關係,並對企業如何處理自己與政府、市場、巨觀經濟等方面的關係,提出應有的忠告和建議。當然,我們也從愛護企業的角度,對社會各方面如何改善自己同企業的關係,提出了政策和體制的建議。
作者簡介
魏傑,1952年9月出生於西安。經濟學博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研究所所長。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13個省市、15家企業的經濟顧問,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學會等五家學會的副會長。1991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自1979年至 今,共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
媒體推薦
前言
本書是我們所寫的企業系列專著的第八部,著重探討企業如何處理和界定自已同外部的各種關係,包括企業同政府的關係,企業同巨觀經濟的關係,企業同市場的關係·企業同產業的關係·企業同環境的關係.等等。大家知道·任何一個企業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因而都必須協調好自己同社會的各個方面的關係.否則,即使是再有實力的企業·也難以快速而平衡地發展。因此·甚至可以這樣說.企業能否協調自己同外界的各種社會關係·是決定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表現。
例如.企業能否處理自已同市場的關係.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企業若無視市場.必將被市場所拋棄。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我曾經認識一位企業做得非常好的搞化妝品的老闆,當時他的企業叮以說盈利極其豐厚·因為當時化妝品對剛剛富有起來的中國人來說·還比較新鮮·所以他從國外進口低檔次化妝品的市場還很好。但是過了三五年之後,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對化妝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要求產品進行升級換代,然而該企業並未看到市場的這種變化,沒有注重產品的升級換代問題.而是仍然將原有的低檔次化妝品作為主打產品,只注重市場推銷工作,似乎只要加大銷售工作,就可以主導市場。後來這家企業實際上被市場淘汰了。這個案例表明,任何企業都只能順應市場需求,而不能決定市場,試圖不順應市場而決定市場的企業,最終會被市場淘汰的。
再例如,企業能否處理好自己同巨觀經濟的關係,也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若無視巨觀經濟狀況,也必然會損失慘重。在2003年2月份的時候,有家準備投資於鋼廠的企業老總,告訴我他們的企業準備建一個較大的鋼廠,力爭一年內投產。我當時提醒他說,雖然鋼材市場需求還很旺盛,但從巨觀經濟上看,可能此投資不妥,因為鋼廠投資好像有些過熱,央行肯定會對此類投資的信貸進行收縮,應注意巨觀經濟動向。但我的提醒並沒有引起這位老總的注意,而是急急忙忙開工建設。結果是因後來央行信貸政策的收縮導致半途停工,損失較慘。這個案例表明,任何一個企業必須要關注巨觀經濟動向。否則,將會難以高效發展。
在這裡,我想到了2003年房地產企業的有關問題。當時央行在年中提出了房地產信貸增長過快的問題,發了一個121號檔案·對房地產企業進行預警,要求房地產企業不能在資金上僅僅依靠銀行,而是走多元化融資的路子,但是不少房地產企業並不注重這種預警,甚至不斷以各種方式向有關部門施加壓力·尤其是在國務院下發了18號文之後.誤以為央行將不會收縮信貸·因而根本沒有去認真思考發展多元化融資的問題.結果當央行在2004年初開始實行偏緊的貨幣政策之後.馬上出現了經管困難.而只有那2重視央行這種預警.並努力尋求多元化融資渠道的企業.才頂住了這次信貸緊縮的壓力。
總之,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處理好自己同社會的各種關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高效發展。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企業同社會各方面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確實企業同社
會各方面也存在著利益差別甚至利益矛盾,因而企業需要協調這些矛盾。企業協調這些矛盾不同於政府內部上下級之間處理矛盾的方式,即下級必須服從於上級,政令必須暢通,而企業必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
本書是我們所寫的企業系列專著的第八部,著重探討企業如何處理和界定自已同外部的各種關係,包括企業同政府的關係,企業同巨觀經濟的關係,企業同市場的關係·企業同產業的關係·企業同環境的關係.等等。大家知道·任何一個企業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因而都必須協調好自己同社會的各個方面的關係.否則,即使是再有實力的企業·也難以快速而平衡地發展。因此·甚至可以這樣說.企業能否協調自己同外界的各種社會關係·是決定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表現。
例如.企業能否處理自已同市場的關係.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企業若無視市場.必將被市場所拋棄。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我曾經認識一位企業做得非常好的搞化妝品的老闆,當時他的企業叮以說盈利極其豐厚·因為當時化妝品對剛剛富有起來的中國人來說·還比較新鮮·所以他從國外進口低檔次化妝品的市場還很好。但是過了三五年之後,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對化妝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要求產品進行升級換代,然而該企業並未看到市場的這種變化,沒有注重產品的升級換代問題.而是仍然將原有的低檔次化妝品作為主打產品,只注重市場推銷工作,似乎只要加大銷售工作,就可以主導市場。後來這家企業實際上被市場淘汰了。這個案例表明,任何企業都只能順應市場需求,而不能決定市場,試圖不順應市場而決定市場的企業,最終會被市場淘汰的。
再例如,企業能否處理好自己同巨觀經濟的關係,也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若無視巨觀經濟狀況,也必然會損失慘重。在2003年2月份的時候,有家準備投資於鋼廠的企業老總,告訴我他們的企業準備建一個較大的鋼廠,力爭一年內投產。我當時提醒他說,雖然鋼材市場需求還很旺盛,但從巨觀經濟上看,可能此投資不妥,因為鋼廠投資好像有些過熱,央行肯定會對此類投資的信貸進行收縮,應注意巨觀經濟動向。但我的提醒並沒有引起這位老總的注意,而是急急忙忙開工建設。結果是因後來央行信貸政策的收縮導致半途停工,損失較慘。這個案例表明,任何一個企業必須要關注巨觀經濟動向。否則,將會難以高效發展。
在這裡,我想到了2003年房地產企業的有關問題。當時央行在年中提出了房地產信貸增長過快的問題,發了一個121號檔案·對房地產企業進行預警,要求房地產企業不能在資金上僅僅依靠銀行,而是走多元化融資的路子,但是不少房地產企業並不注重這種預警,甚至不斷以各種方式向有關部門施加壓力·尤其是在國務院下發了18號文之後.誤以為央行將不會收縮信貸·因而根本沒有去認真思考發展多元化融資的問題.結果當央行在2004年初開始實行偏緊的貨幣政策之後.馬上出現了經管困難.而只有那2重視央行這種預警.並努力尋求多元化融資渠道的企業.才頂住了這次信貸緊縮的壓力。
總之,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處理好自己同社會的各種關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高效發展。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企業同社會各方面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確實企業同社
會各方面也存在著利益差別甚至利益矛盾,因而企業需要協調這些矛盾。企業協調這些矛盾不同於政府內部上下級之間處理矛盾的方式,即下級必須服從於上級,政令必須暢通,而企業必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
圖書目錄
前 言
一、重塑我國企業與政府關係的原因
1.亞洲模式的失敗已經告誡我們政府不能再對企業干預過深
2.政府干預企業過深導致巨觀經濟問題頻仍
3.政府干預過深致使企業的微觀效益很差
4.政府干預企業過深易於造成腐敗和社會
秩序惡化
5.世貿組織是}求我們必須改變政府干預企業
過深的狀況
二、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真正關係
1.政府最終是為企業服務的
2.政府對企業的行政管理方式是備案制
3.政府對企業的監督以法律為準則
4.政府和企業是各司其職的兩大活動主體
5.企業對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訴訟權
6.政府不是對企業配置資源的主體
7.政府對企業提供的最主要公共產品就是良好的市場秩序
8.政府不能作為國有產權的代表存在
9.政府對企業利益的收取應以其服務狀況為
10.政府對企業的擠出效應要有必要的約束
三、政府影響企業的軌道
1.什麼才是政府影響企業的良性軌道
2.目 前我國政府影響企業的“畸形軌道”
3.我國政府影響企業軌道的改革目標
4.政府實現轉軌目標的途徑
四 企業影響政府的軌道
1.兩種方法
2.我國企業影響政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我國企業影響政府軌道的調整目標
4.實現調整目標的途徑
五、政企關係與政府管理改革
1.完善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體制
2.政府管理社會經濟應遵循的原則
一、重塑我國企業與政府關係的原因
1.亞洲模式的失敗已經告誡我們政府不能再對企業干預過深
2.政府干預企業過深導致巨觀經濟問題頻仍
3.政府干預過深致使企業的微觀效益很差
4.政府干預企業過深易於造成腐敗和社會
秩序惡化
5.世貿組織是}求我們必須改變政府干預企業
過深的狀況
二、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真正關係
1.政府最終是為企業服務的
2.政府對企業的行政管理方式是備案制
3.政府對企業的監督以法律為準則
4.政府和企業是各司其職的兩大活動主體
5.企業對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訴訟權
6.政府不是對企業配置資源的主體
7.政府對企業提供的最主要公共產品就是良好的市場秩序
8.政府不能作為國有產權的代表存在
9.政府對企業利益的收取應以其服務狀況為
10.政府對企業的擠出效應要有必要的約束
三、政府影響企業的軌道
1.什麼才是政府影響企業的良性軌道
2.目 前我國政府影響企業的“畸形軌道”
3.我國政府影響企業軌道的改革目標
4.政府實現轉軌目標的途徑
四 企業影響政府的軌道
1.兩種方法
2.我國企業影響政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我國企業影響政府軌道的調整目標
4.實現調整目標的途徑
五、政企關係與政府管理改革
1.完善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體制
2.政府管理社會經濟應遵循的原則
……
文摘
書摘
我國現有的政府機構設定與人員定編,基本上是從舊體制下延續過來的。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體制改革,我國的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但政府體制改革相對而言卻進展不十分明顯。政府機構的整體設定沒有實質性變化,政府規模仍然過大。據有關同志計算,我國政府規模已從十幾年前的50個人養一個吃皇糧的,發展到了現 在30個人養一個吃皇糧的。有的同志分析,農村中各種非法攤派之所以屢禁不止,就是因為政府規模太大,那么多人需要有錢養活。現 在有的同志認為我們必須減稅,而且也確實應該減稅,但是稅就是減不下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規模壓不下來,從而阻礙了減負工作的推進。
可以說,縮小政府規模的改革相對滯後,已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育產生了種種消極影響,例如,那么多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的政府機構沒有得到及時調整,那么龐大的政府規模存在,它們當然要求發揮作用,因而仍然要求在企業內設定對口機構,這就既干預了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損害了企業的活力,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政府開支。尤其是多餘的政府機構的存在,必然會誘發過多的行政干預,而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的存在本身,又會製造出更多的政府部門進行種種行政干預的各種“理由”,從而使之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障礙因索。同時,政府規模過大和壓縮規模的體制改革滯後,還使政府本應在市場經濟中應增強的功能得不到及時的增強,如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會因為政府超規模而放慢。等等。尤其是應該看到,政府規模過大,形成了人多不幹活,龍多不下雨的現象,反而使得政府的管理效率嚴重下降。因此。我們必須按市場經濟要求壓縮政府規模。
當然,政府規模的縮小並非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過程。它要求有相應的改革措施與之相配套。如在縮小政府規模的同時.注意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銜接工作,防止出現政府職能轉換過程中的“真奪”地帶,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解決好精簡下來的政府工作人員的安置工作,一部分人員可充實稅收、審汁等政府職能部門,一部分人員可到公司、企業去工作;寒施真正的公務員制度,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待遇,通過提高政府辦事效率而壓縮政府規模,等等。
(2)轉變政府職能
為了使政府有效發揮自身應有的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功能。我們不僅要壓縮政府規模,還要相應地調整政府職能。在傳統體制下,政府既是行政管理者和經濟活動的調控者,又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資產所有者,這種政府體制顯然是與排斥市場機制的指令性計畫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因此,要使政府發揮自己應有的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功能,就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可以說,深化政府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性步驟,就是必須使政府轉變職能。
政府職能的轉變雖然涉及到不少內容,例如政府對企業要從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性政府,政府要從直接管理經濟而轉向主要為經濟活動提供外部環境,等等。我們這裡不準備對此作全面分析,而是主要探討政府職能轉變中的一個問題,即政府的資產所權與行政管理權、巨觀調控相互分離開來的問題。
為什麼要在政府職能轉變中將它們分開來,經濟學界有不同的解釋,我們將這些不同的解釋加以總結和歸納,可以看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資產所有權與行政管理權具有截然不同的法律性質。從法律上說.行政權是屬於國家公法上的權力.它由憲法、行政法等法規界定,其權力主體是層層隸屬的行政機關。它是國家主權者按照命令與服從的公法原則逐級向F行使支配權,以維護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權力。財產權則是由民法規範的民事權利,其主體是自然人或法人,它不承認任何超經濟的特權,但當國家所有權與行政權交融在一起時,由於作為國家所有權主體的國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物質實體是以國家機關的形態而出現的。所以在實踐中,任何握有行政權的政府機關都可以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這就很難把整個或每一個個別的政府機關對企業的行政控制,嚴格限制在必要的範圍內,更談小到杜絕行政干預。也就是說,當財產關係被覆蓋上了一層行政關係後,財產權就難以擺脫國家行政權的種種束縛。
第二。巨觀調控者與資產所有者所遵循的目標函式不同。政府作為巨觀調控者,主要是要實現經濟成長、幣值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巨觀經濟政策目標;而作為資產所有者,則是要追求單位資產價值收益最大化及資產增殖。當巨觀調控權與資產所有權合在一起後,政府便具有多元化目標,資產收益最大化可能僅僅是一個次要的目標,政府更關心的是經濟成長速度、擴大就業、維持社會安定、增加中央或地方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等。政府目標多元化不僅會使政府決策標準多重化,降低巨觀決策效率,而且使政府對企業的評價標準也多元化,例如它既可根據企業資產營運狀況或市場效果對企業做出評價,也可從國家或地方政府的社會經濟目標出發而對企業做出評價,企業的同一行為因為政府選擇了不同的評價標準,就可以使政府得出截然不同的鼓勵或限制結論。政府多元化的目標和通過對企業評價標準的不同選擇,使得企業目標也呈現出多元化,因而企業往往依據上級的偏好或自己的討價還價地位來選擇其行為目標,並隨時按照有利於增強自身討價還價籌碼的要求而調整和修改企業目標。這種企業目標多元化,必然會使企業行為發生紊亂,從而引發經濟活動的紊亂。
第三,財產權、調控權、行政權發揮功能時所遵循的原則不同。財產權所依據的是平等的市場化競爭原則。強調的是資本的回報與效益;調控權所依據的是通過市場經濟貫徹調控目標的總量管理原則.強調的是社會公平與穩定;行政權所依據的是非平等的縱向命令原則即服從原則,強調的是政府行政意圖的高效貫徹。因此,當三權合一時,行政權不受約束地廣泛行使,必然會對市場機製造成損害,這就使得財產權、調控權發揮正常有效功能的條件被扭曲,它們只能藉助於行政權而得到實現。例如,政府憑藉所有者身份,通過等級森嚴的行政系統向企業直接分解指令性指標或進行行政控制,以實現預先選擇的社會目標。而在這一條件下,統一的財產權被互相分立的行政管理部門所肢解,如對同一企業在資產營運中的財務、勞動人事、生產經營、投資及長期發展等經濟活動,分別由財政部門、勞動人事部門、專業主管部門及計畫部門等許多部門來管理和監督,也就是實行多頭管理,其後果必然是微觀效率的巨大損失。
第四,所有者、調控者、行政管理者從事活動的方式不同。作為所有者,它依據資產收益最大化的原則對企業實施資產的所有權約束,它可以採取股份制、租賃制、承包制等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形式,也可以對經營不善的企業進行拍賣,直至政府改變資產的用途,例如將國有企業股權轉為社會保障資金;作為調控者,它只能通過巨觀經濟政策調整巨觀流量,在巨觀流量調整中以市場為中介而間接貫徹社會偏好,為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作為行政管理者,它通過層層隸屬的行政機構下達必須服從的行政命令。
……
我國現有的政府機構設定與人員定編,基本上是從舊體制下延續過來的。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體制改革,我國的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但政府體制改革相對而言卻進展不十分明顯。政府機構的整體設定沒有實質性變化,政府規模仍然過大。據有關同志計算,我國政府規模已從十幾年前的50個人養一個吃皇糧的,發展到了現 在30個人養一個吃皇糧的。有的同志分析,農村中各種非法攤派之所以屢禁不止,就是因為政府規模太大,那么多人需要有錢養活。現 在有的同志認為我們必須減稅,而且也確實應該減稅,但是稅就是減不下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規模壓不下來,從而阻礙了減負工作的推進。
可以說,縮小政府規模的改革相對滯後,已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育產生了種種消極影響,例如,那么多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的政府機構沒有得到及時調整,那么龐大的政府規模存在,它們當然要求發揮作用,因而仍然要求在企業內設定對口機構,這就既干預了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損害了企業的活力,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政府開支。尤其是多餘的政府機構的存在,必然會誘發過多的行政干預,而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的存在本身,又會製造出更多的政府部門進行種種行政干預的各種“理由”,從而使之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障礙因索。同時,政府規模過大和壓縮規模的體制改革滯後,還使政府本應在市場經濟中應增強的功能得不到及時的增強,如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會因為政府超規模而放慢。等等。尤其是應該看到,政府規模過大,形成了人多不幹活,龍多不下雨的現象,反而使得政府的管理效率嚴重下降。因此。我們必須按市場經濟要求壓縮政府規模。
當然,政府規模的縮小並非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過程。它要求有相應的改革措施與之相配套。如在縮小政府規模的同時.注意做好政府職能轉變的銜接工作,防止出現政府職能轉換過程中的“真奪”地帶,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解決好精簡下來的政府工作人員的安置工作,一部分人員可充實稅收、審汁等政府職能部門,一部分人員可到公司、企業去工作;寒施真正的公務員制度,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待遇,通過提高政府辦事效率而壓縮政府規模,等等。
(2)轉變政府職能
為了使政府有效發揮自身應有的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功能。我們不僅要壓縮政府規模,還要相應地調整政府職能。在傳統體制下,政府既是行政管理者和經濟活動的調控者,又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資產所有者,這種政府體制顯然是與排斥市場機制的指令性計畫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因此,要使政府發揮自己應有的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功能,就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可以說,深化政府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性步驟,就是必須使政府轉變職能。
政府職能的轉變雖然涉及到不少內容,例如政府對企業要從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性政府,政府要從直接管理經濟而轉向主要為經濟活動提供外部環境,等等。我們這裡不準備對此作全面分析,而是主要探討政府職能轉變中的一個問題,即政府的資產所權與行政管理權、巨觀調控相互分離開來的問題。
為什麼要在政府職能轉變中將它們分開來,經濟學界有不同的解釋,我們將這些不同的解釋加以總結和歸納,可以看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資產所有權與行政管理權具有截然不同的法律性質。從法律上說.行政權是屬於國家公法上的權力.它由憲法、行政法等法規界定,其權力主體是層層隸屬的行政機關。它是國家主權者按照命令與服從的公法原則逐級向F行使支配權,以維護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權力。財產權則是由民法規範的民事權利,其主體是自然人或法人,它不承認任何超經濟的特權,但當國家所有權與行政權交融在一起時,由於作為國家所有權主體的國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物質實體是以國家機關的形態而出現的。所以在實踐中,任何握有行政權的政府機關都可以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這就很難把整個或每一個個別的政府機關對企業的行政控制,嚴格限制在必要的範圍內,更談小到杜絕行政干預。也就是說,當財產關係被覆蓋上了一層行政關係後,財產權就難以擺脫國家行政權的種種束縛。
第二。巨觀調控者與資產所有者所遵循的目標函式不同。政府作為巨觀調控者,主要是要實現經濟成長、幣值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巨觀經濟政策目標;而作為資產所有者,則是要追求單位資產價值收益最大化及資產增殖。當巨觀調控權與資產所有權合在一起後,政府便具有多元化目標,資產收益最大化可能僅僅是一個次要的目標,政府更關心的是經濟成長速度、擴大就業、維持社會安定、增加中央或地方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等。政府目標多元化不僅會使政府決策標準多重化,降低巨觀決策效率,而且使政府對企業的評價標準也多元化,例如它既可根據企業資產營運狀況或市場效果對企業做出評價,也可從國家或地方政府的社會經濟目標出發而對企業做出評價,企業的同一行為因為政府選擇了不同的評價標準,就可以使政府得出截然不同的鼓勵或限制結論。政府多元化的目標和通過對企業評價標準的不同選擇,使得企業目標也呈現出多元化,因而企業往往依據上級的偏好或自己的討價還價地位來選擇其行為目標,並隨時按照有利於增強自身討價還價籌碼的要求而調整和修改企業目標。這種企業目標多元化,必然會使企業行為發生紊亂,從而引發經濟活動的紊亂。
第三,財產權、調控權、行政權發揮功能時所遵循的原則不同。財產權所依據的是平等的市場化競爭原則。強調的是資本的回報與效益;調控權所依據的是通過市場經濟貫徹調控目標的總量管理原則.強調的是社會公平與穩定;行政權所依據的是非平等的縱向命令原則即服從原則,強調的是政府行政意圖的高效貫徹。因此,當三權合一時,行政權不受約束地廣泛行使,必然會對市場機製造成損害,這就使得財產權、調控權發揮正常有效功能的條件被扭曲,它們只能藉助於行政權而得到實現。例如,政府憑藉所有者身份,通過等級森嚴的行政系統向企業直接分解指令性指標或進行行政控制,以實現預先選擇的社會目標。而在這一條件下,統一的財產權被互相分立的行政管理部門所肢解,如對同一企業在資產營運中的財務、勞動人事、生產經營、投資及長期發展等經濟活動,分別由財政部門、勞動人事部門、專業主管部門及計畫部門等許多部門來管理和監督,也就是實行多頭管理,其後果必然是微觀效率的巨大損失。
第四,所有者、調控者、行政管理者從事活動的方式不同。作為所有者,它依據資產收益最大化的原則對企業實施資產的所有權約束,它可以採取股份制、租賃制、承包制等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形式,也可以對經營不善的企業進行拍賣,直至政府改變資產的用途,例如將國有企業股權轉為社會保障資金;作為調控者,它只能通過巨觀經濟政策調整巨觀流量,在巨觀流量調整中以市場為中介而間接貫徹社會偏好,為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作為行政管理者,它通過層層隸屬的行政機構下達必須服從的行政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