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疾病原因,臨床症狀,疾病預防,類型介紹,
簡介
產傷骨折的好發部位依次為鎖骨、肱骨幹、股骨幹、顱骨、肱骨或股骨的骨骺分離。最多見,約占產傷骨折的90%。
疾病原因
1. 產傷的機械因素:產傷並非產道擠壓胎兒所致,多因牽引和分娩時操作不當而引起。狹窄的骨盆、母親軟組織僵硬和嬰兒體重過高均易引起產傷,剖腹產所致的股骨幹骨折是因剖宮助產時用手指鉤拉胎兒肢體用力過於集中和速度太快所致。
2. 新生兒骨折不但癒合快而且塑形能力強:新生兒不但對成角畸形塑形能力強,而且對肢體短縮畸形也同樣有較大的代償性加速生長能力。如新生兒股骨幹骨折,有報導成角90°,經隨訪2 年後完全正常,充分說明新生兒骨折塑形的巨大潛力。
臨床症狀
骨折後除具有骨折症狀外,還可見患側肢體自主動作減少,這種情況易被誤為癱瘓,但它並非神經損傷所致,故稱假性癱瘓。此外,給小兒換尿布、穿脫衣褲或擦身洗澡移動某側肢體時,常有不明原因的突然啼哭,這是骨折斷端移動而引起的疼痛。此時,必須將患側肢體暴露,並與另一側肢體進行對比檢查,常能發現異常。
但鎖骨骨折症狀有時並不明顯。直到骨折已癒合,在胸廓上方鎖骨處出現橄欖大小的腫物時才引起注意。家長發現上述情況不必擔憂,這是骨折癒合所產生的新生骨,即使骨折斷端位置未對齊,甚至畸形癒合,對日後功能影響也很小。
疾病預防
(1)會陰部伸展性差或陰道助產手術前,應做會應切開術,以免會陰過度撕裂。
(2)行胎頭吸引器助產時,負壓不可過高,一般以300--400mmHg為宜;吸引和牽拉時間不超過20分鐘,滑脫次數不宜超過2次。胎兒有出血傾向者如早產、IUGR等不宜選用。
(3)中位產鉗已被宮產所取代,現僅採用低位產鉗,術後常規檢查軟產道各部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4)臀位陰道助娩者應嚴格按照分娩機轉操作,避免後出胎頭困難,預防新生兒產傷如骨折、顱內損傷。術後常規檢查軟產道,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類型介紹
鎖骨骨折:
鎖骨骨折發病居首位,骨折多位於骨幹的中 1/3 ,初期無明顯的症狀,多於傷後 2~3 周局部骨痂生成而隆起才被發現。
鎖骨骨折診斷時注意與產傷麻痹相鑑別。
產傷鎖骨骨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繃帶繞經兩側腋窩於背部交叉,固定形似“∞”字,稱八字繃帶固定。繃帶必須鬆緊適宜。八字繃帶包紮過緊可壓迫腋窩血管和神經,使手指蒼白、腫脹或發紫。神經壓迫後雖有麻木感,但新生兒無法表達,重者可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包紮太松達不到固定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固定的意義。
長骨骨幹骨折:
1. 股骨幹骨折:多因臀位產過程中扭轉屈膝的大腿或過分牽拉伸直的下肢所致,這種骨折也可見於剖腹產。治療最好採用雙下肢懸吊滑動牽引,個別病兒可配合套用小夾板固定。牽引重量以患兒臀部抬起離床面 2cm 左右為宜,應特別注意踝部繃帶和膠布的纏繞,避免發生足部血運障礙。一般牽引 2~4 周,解除牽引後適當用小夾板保護即可。
2. 肱骨幹骨折:多為臀位產所致,多系橫形或螺旋形骨折。治療可採用小夾板固定或患肢貼胸壁固定。固定 2~3 周即可見明顯骨痂,並發的神經症狀常在 6~8 周后消失。
骨骺分離:
新生兒有些長骨骨骺尚未骨化,為軟骨成分, X 線檢查不顯影,診斷比較困難,誤診率很高。臨床表現有關節腫脹、不能主動活動,呈假性麻痹,被動活動時因疼痛而啼哭, X 線片僅有脫位徵象。產傷骨骺分離多為 Salter-Harris Ⅰ型,一般預後良好。
1. 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在嬰幼兒,尤其新生兒創傷性肘關節脫位極為罕見,而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則相對多見。臨床上患肢無自主活動,被動屈肘時患兒哭鬧,並有局部腫脹結
合 X 線片可作出診斷。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多為尺偏型骨折,故肘內翻為常見的合併症,治療可採用閉合復位屈肘位石膏固定,移位明顯時,亦可肘外側切開復位、細克氏針固定。
2. 股骨近端骨骺分離:該部位骨骺分離少見,診斷困難。若發現有以下情況應考慮股骨近端骨骺分離:出生後患肢呈假性癱瘓,移動下肢時患兒啼哭,無炎症體徵, X 線表現髖臼發育正常,卻有半脫位徵象。該損傷採用 Bryant 牽引即可。
3. 股骨遠端骨骺分離:股骨遠端骨骺出生時已骨化,診斷多無困難。此類骨折的併發症較多,宜及早採用雙下肢懸垂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