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城東鎮林湖鄉生鐵垛原名陳家舍,曾用名生鐵砣。北近魏家莊,南瀕白塗河,與喊陳舍隔河相望,西接西丁莊,東毗劉陸舍,與昌榮鎮東丁莊沿河相對。距縣城2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鐵垛
- 所在區域: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
- 原名:陳家舍
- 曾用名:生鐵砣
生鐵垛的過去,蔡姓來歷,生鐵垛名稱的來歷,歷史的結局和影響,
生鐵垛的過去
莊上的陳姓原籍大豐白駒場(今大豐獅子口南陳莊)。元至正廿一年(1361年)蘇州閶門的備宇公彌留之際令其四子(老大天球公,字九一;老二天福公,字九二;老三天楊公,字九三;老四天錫公,字九四。)渡江北上徙鹽淮以避戰亂。備宇公將一鐵鍋砸成四塊,要四子各執一塊,以供日後兄弟重逢之憑證。備宇公死後,九一率弟弟們北逃。1364年至通州。1366年沿范公堤繼續北上,先在白駒場(今大豐獅子口)將已婚未育的九二安頓好,定地名南陳莊。接著在范公堤東的伍佑場安頓了九四,定名東陳莊(現鹽城伍佑陳家巷)。後九一到上岡落戶,定名中陳莊(今建湖孟楊莊)。九三到建湖北陳莊(今大南莊)落戶。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興化發生了“孫關保案”。東南鄉如皋藉人孫關保妄奏興化人欺隱田糧。永樂帝怒將興化士民800戶數萬人強行遷徙北京南郊良鄉、天津涿州皇莊“填實京師”,入藉為奴。又將蘇州一帶及東鄉人遷城東無人之里補缺,耕種無主之地。九二的三個孫子帶著祖傳的一塊鐵鍋片,來到了魏家莊南的白塗河北岸落戶。老大在劉家舍(劉姓一支於1369年洪武二年從崑山遷此、一支於明末從永豐劉家寨遷此)、陸家舍(陸姓1368年洪武元年從蘇州閶門遷此)的西首安頓,取名陳家舍。老二在白塗河對岸落戶,取名南陳舍(後改為喊陳莊,一喊就到的陳家兄弟之意。現屬昌榮鎮。)老三到魏家莊荒田北首安家,取名野陳舍(在野處的陳家兄弟之意。現屬海南鎮。)。
蔡姓來歷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內犯,蔡姓從東鄉蔡家舍逃落陳家舍。後來,蔡姓漸富,陳姓漸窮。占全莊5%左右的蔡姓擁有了70%的田地。當時旱、澇、蝗災頻發,土匪強盜鹽侉子橫行,田少人多的陳姓苦不堪言。他們認為莊上的風水不好,紛紛投親靠友,遷往鄰近的魏家莊、東丁莊、西丁莊等幾個大莊子上,有的逃往江南。
明末,莊上一部分未遷走的陳姓說服動員莊上的蔡姓及魏家莊的幾個財主募捐義銀,在莊西劫港邊(又名殺人港,強盜土匪和人販子出沒之港。)新建了一座奶奶廟,以祈求平安富貴。哪知,菩薩並沒有庇護他們。莊上的陳姓仍然被重賦、天災、匪患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請來風水先生選擇轉徙他鄉的吉日和佳處。風水先生說:(陳家)舍上種了菜(指蔡姓),外出東西不能帶。東(莊)丁叮(釘),西(莊)丁叮(釘),最好逃到大海邊。南喊陳,北魏莊,逃生的佳期沒法估匡。時倭寇內犯,東鄉出現了興武熱。與陳家舍相鄰的東丁、西丁兩個莊上的十幾爿鐵匠鋪里鍛刀劍、打鐵釘的叮噹聲攪得陳姓人心慌意亂。風水先生的胡謅,燃起了他們心中的怨火。他們轟走風水先生後發誓:永居此地,與命運抗爭到底。他們取出已銹成鐵砣狀的祖傳的“鐵鍋片”,敬供於祠堂香案上,定期舉行念祖數宗活動,激發族人創業雪恥的熱情。他們把莊名改為“生鐵砣”,喻含:“不怕種‘菜’,不懼丁叮(釘)、不畏錘鍛”之意。
生鐵垛名稱的來歷
數年後,陳姓人靠辛勤的勞動贖回了部分祖產。但當東、西陳家舍(現東、西財主莊)出了兩位大財主,姚家舍(現屬昌榮鎮)出了“漲天津,敵百萬”的武舉人“姚呆子”後,他們又心生妒意了:西莊出財主,東莊出貴人,非是吾無能。富貴非吾願,宦鄉不可至。菩薩把吾欺,豈咽這口氣?一個夏天的夜晚,他們乘著漫天的大霧,放跑西丁莊大財主鄭黃橋家牛汪塘中的100條水牛,把莊西劫港邊的大廟拆除,用船運到白塗河邊的“瘦馬溝”。天亮後,附近莊上的人,看到南移的大廟,議論紛紛,陳姓人笑而不答。人們傳言:神仙(指鄭家的一條會說話的‘神牛’)用鐵鞭子趕著九十九條牛,用一百九十八根鐵繩將東嶽廟拉到“瘦馬溝”鎮妖去了。後來,他們將莊名改為“生鐵垛”,廟名改為“鎮溝廟”(現名鎮溝禪寺,俗稱鎮口廟,為古時興化著名的九寺十三廟之一。)港名改為“鐵繩港”。
歷史的結局和影響
至清末,生鐵垛的蔡姓家境衰落,人丁漸稀。他們人力單薄,無力更改莊名,遂舉家移至莊南,取名“蔡家垛”。在建房時,他們把一塊土墼埋於房屋中間,以利菜(蔡姓)的生長。這一風俗延續至今。
生鐵垛的先民面對貧窮落後的命運,不是落草為寇,逃避現實,也不是欺世媚俗,難得糊塗,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頑強抗爭。他們不依附上蒼,沒有選擇“逃亡”“橫索”之路,不甘於成為“插草標”“填溝壑”之物,實乃傲然明智之舉也。
帶有傳奇色彩的“生鐵垛”這個歷史地名,凝固著生鐵垛莊的整部興衰史,凝固著生鐵垛人頑強不屈的精神。她是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與貧窮落後命運頑強抗爭的物化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