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掛鐵角蕨(生芽鐵角蕨)

倒掛鐵角蕨

生芽鐵角蕨一般指本詞條

倒掛鐵角蕨(Asplenium normale Don)為鐵角蕨屬下的一個植物種。根狀莖直立或斜升,粗壯;鱗片披針形;葉簇生;葉脈羽狀,纖細,兩面均不見或隱約可見;葉草質乾後棕綠色或灰綠色,葉軸栗褐色;孢子囊群棕色,極斜向上;囊群蓋淡棕色或灰棕色。廣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密林下或溪旁石上,海拔600-25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倒掛鐵角蕨
  • 拉丁學名:Asplenium normale Don 
  • 別名:常式鐵角蕨、倒掛草、倒掛草、青背連、生芽鐵角蕨、鐵角蕨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鐵角蕨科
  • 鐵角蕨屬
  • :倒掛鐵角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粗可達5毫米,黑色,全部密被鱗片或僅先端及較嫩部分密被鱗片;鱗片長2-3毫米,基部寬約0.4-0.5毫米,厚膜質,黑褐色,有虹色光澤,全緣。葉柄長5-15 (-21) 厘米,粗1-1.5毫米,栗褐色至紫黑色,有光澤,略呈四棱形,基部疏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漸變光滑;葉片披針形,長12-24 (-28) 厘米,中部寬2-3.2 (-3.6) 厘米,一回羽狀;羽片20-30 (-44) 對,互生,平展,無柄,中部羽片同大,長8-18毫米,基部寬4-8毫米,三角狀橢圓形,鈍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並略呈耳狀,緊靠或稍覆迭葉軸,下側楔形,邊緣除內緣為全緣外,其餘均有粗鋸齒,各對羽片相距6-8毫米,彼此密接,有時略呈覆瓦狀,下部3-5對羽片多少向下反折,與中部羽片同形同大,或略縮小並漸變為扇形或斜三角形。小脈單一或二叉,極斜向上,不達葉邊。葉草質至薄紙質,兩面均無毛;葉軸光滑,上面有闊縱溝,下面圓形,近先端處常有1枚被鱗片的芽胞,能在母株上萌發。孢子囊群橢圓形,長2-2.5 (-3) 毫米,遠離主脈伸達葉邊,彼此疏離,每羽片有3-4 (-6) 時;囊群蓋橢圓形,有時沿葉脈著生處色較深,膜質,全緣,開向主脈。染色體2n=144。
倒掛鐵角蕨
倒掛鐵角蕨

生長環境

生密林下或溪旁石上,海拔600-2500米。

分布範圍

廣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排牙山(張壽洲等2145)、田心山(張壽洲等4696)、梧桐山(陳珍傳等007197))、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也廣泛分布於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及夏威夷等太平洋島嶼。模式標本產地:尼泊爾。

主要價值

【藥 名】:倒掛鐵角蕨
倒掛鐵角蕨
倒掛鐵角蕨
【拼 音】:DAOGUATIEJIAOJUE
【來 源】:為蕨類植物藥鐵角蕨科植物倒掛鐵角蕨的全草。
【功 效】:鎮痛止血、清熱解毒。
【主 治】:治外傷出血、蜈蚣咬傷、濕熱、痢疾、肝炎。
【性味歸經】:苦,平。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別 名】:倒掛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
【拉丁名】:倒掛鐵角蕨 Asplenium normale Den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