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的交響曲

生與死的交響曲

《生與死的交響曲》是2005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秀軍。該書研究的重心側重在馬勒音樂的精神內涵方面,性質上偏重於社會學的視角和緯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我國第一部從整體上認真審視和研究馬勒音樂的嘗試性著作。作者緊緊抓住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奧社會的特殊情勢、藝術思潮及傳統文化特徵,特別是作曲家獨特的個人生活經歷和心理路程,在這個基礎上悉習地闡述馬勒音樂深層的精神內涵。這也是西方大量的馬勒研究文獻中,相對比較薄弱的方面。
——音樂學家 於潤洋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從整體上認真審視和研究馬勒音樂的嘗試,它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這個選題取向和論域是恰當的。作者緊緊抓住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奧社會的特殊情勢、藝術思潮及傳統文化特徵,特別是作曲家獨特的個人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在這人基礎上悉心地闡述馬勒音樂深層的精神內涵。這也是西方大量的馬勒研究文獻中,相對比較薄弱的方面。
作者在研讀了相當豐富的相關理論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對馬勒音樂本身的實際感受、領悟和分析、闡述了他對馬勒音樂中所蘊涵的內在精神和意蘊的理解。應該說,這部著作彌補了西方相關著作中在這方面的薄弱和不足,並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對馬勒音樂實質的領悟和認識,這是應該予以充分肯定的。

作者簡介

李秀軍,1961年生。音樂學博士,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3年2月至今在美國耶魯大學進修,隨國際音樂學協會副主席H.羅桑德學習“巴羅克音樂”。主要著作有:《西方音樂史教程》、《音樂鑑賞》、《美學與藝術鑑賞》。為趙渢、吳祖強、於潤洋主編的《音樂大百科全書》撰寫西方音樂家30餘條。在《人民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學院學報》、《音樂研究》、《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年鑑》、《交響》、《愛樂》等音樂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2000年,應美國音樂學協會主席R.索麗的邀請,出席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行的“多倫多2000”的世紀音樂盛會。2002年出席在比利時召開的“第17屆國際音樂學研討會”,作《近20年中國的馬勒研究》專題學術報告。
目錄 序
孕育馬勒的時代
一、暴風雨前的沉寂
1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意志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
2 現代反猶主義的興起
3 “遮蔽歐洲的陰影”
二、深沉、神秘的宗教傳統和理想
1 德國神秘主義宗教傳統
2 道德神學與浪漫主義的宗教理想
1888年前的馬勒
一、卡里什特、伊格勞的童年和夢的實現
1 猶太宿命意識與志向
2 不幸的童年經歷
3 遁逃與神童
二、維也納的大學生
1 教育與審美
2 校外的世界及與布魯克納的友誼
三、《悲嘆之歌》與早期的指揮生涯
1 《悲嘆之歌》——對恩斯特弟弟及不幸去世朋友的悲痛和懺悔
2 在單調的工作中“去經受磨難”
四、《流浪少年歌》與《第一交響曲》
1 兩部作品的創作經過與《第一交響曲》的首演回顧
2 藝術內容與特色
走向藝術的高峰
一、布達佩斯、漢堡的歌劇指揮與阿特爾湖畔的作曲小屋
1 橄欖綠的飄帶
2 施泰因巴赫的“夏天作曲家”
二、《兒童的奇異號角》和《第二交響曲》的創作經過
1 無名音樂家
2 艱辛的創作歷程
三、《第二交響曲》的精神內涵與藝術特色
德國神秘主義精神的感召
“十年戰爭”
最後的歲月
馬勒與未來
尾聲 音樂歷史長河中的馬勒
國際國內馬勒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回顧
附錄1
參考書目
附錄2
馬勒的主要作品目錄
附錄3
大事年表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