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加工和轉化中的綠色化學》一書的作者是 Haibo Xie ,翻譯是曹崢。是2015年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國際環境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本書專注於綠色化學在生物質加工與轉化中的套用,系統地介紹了將綠色化學技術整合到生物質加工與轉化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質加工和轉化中的綠色化學
- 作者:Haibo Xie
- 譯者:曹崢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2月
- 頁數:408 頁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11-48715-9
- 叢書名:國際環境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專注於綠色化學在生物質加工與轉化中的套用,系統地介紹了將綠色化學技術整合到生物質加工與轉化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作者重點討論了生物質轉化過程中用到的主要實驗方法(離子液體、超臨界二氧化碳、非均相催化、熱解、微波、超聲、微生物技術等),同時對其中一些新技術對於環境和生態毒性的廣泛影響進行了闡述。相比於其他生物質領域書籍,本書更側重於生物質在分子層面上轉化的討論,非戶滲凳常適合有志於在生物質加工與轉化研究領域開展新研究的廣大學者,同時也是本領域科研人員了解霸頌詢最新技術進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序
原書前言
貢獻者
關於作者
第1章 生物質和生物煉製導論
1.1 簡介
1.2 生物煉製技術和生物煉製系統
1.2.1 背景
1.2.2 LCF的備辣生物煉製
1.2.3 全作物生物煉製
1.2.4 綠色生物煉製
1.2.5 雙平台生物煉製概念
1.3 平台化合物
1.3.1 背景
1.3.2 生物技術在生產平台化合物中擔當的角色
1.3.3 綠色生物質分離和能源方面
1.3.4 綠色生物煉製的質量和能量流動
1.3.5 綠色作物分離過程的評估
1.4 綠色生物煉製:經濟和生態層面
1.5 展望:以GJ為原料生產L-賴氨酸-L-乳酸
1.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綠色化學的最新進展
2.1 簡介
2.2 綠色化學
2.2.1 綠色化學的十二項原則
2.3 綠色化學的十二項原則案例
2.3.1 預防
2.3.2 原子經濟性
2.3.3 低毒害的化學合成
2.3.4 設計較安全的化合物
2.3.5 使用較安全的溶劑與助劑
2.3.6 有節能效益的設計
2.3.7 使用可再生資源作為原料
2.3.8 減少運用衍生物
2.3.9 催化
2.3.1 0可降解設計
2.3.1 1及時分析以防止污染
2.3.1 2採用本身安全且能夠防止意外發生的化學方法
2.4 小結
2.5 展望
2.5.1 由可再生的5-氯甲基糠醛合成雷尼替丁
2.5.2 一鍋法有機催化
縮略語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章 基於IL的生物煉製
3.1 簡介
3.2 IL及其綠色所通向的可持續的生物煉製
3.3 用於生物質加工和轉化的
3.3.1 IL溶解生物聚合物的機制
3.3.2 基於IL的生物煉製的概念
3.3.3 IL中的木材化學
3.3.4 源於IL中生物質的可持續材料
3.3.5 源於IL中生物質的增值化學品
3.3.6 通過IL生產生物柴油
3.4 用於生物煉製的IL的毒性和生態毒性
3.4.1 概述
3.4.2 毒性研究
3.4.3 用於生物煉製的IL的毒性
3.4.4 用於棕凳嫌生物煉製的IL的生物降解性
3.4.5 關於IL的毒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結論
3.5 小結與展望
3.6 相關的IL:全稱和 縮略語
致謝
參考文獻
第4章 基於水的生物煉製
4.1 簡介
4.2 基於水的生物煉製的基本原理
4.2.1 在SCW中處理生物質的能源效率
4.2.2 水在SCW狀態下獨特的可調諧屬性辯請蘭組
4.2.3 適用於生物質提煉、預處理、分離和轉化的介質
4.3 利用水預處理LC以生產生物燃料/生物化學品/生物材料
4.4 利用水提煉增值化學品
4.4.1 熱水提取硬木
4.4.2 熱水提取中溶解的非碳水化合物來源的材料
4.4.3 不溶組分
4.4.4 可溶組分
4.4.5 熱水提取中溶解的非碳水化合物來源材料的潛在套用
4.4.6 膠粘劑
4.4.7 木質素基聚合物共混物
4.4.8 生產氧化芳香族化合物
4.4.9 可溶組分的分離和潛在用途
4.5 在水中的熱解和氣化
4.5.1 生物質在水中的熱解
4.5.2 生物質在水中的氣化
4.6 生物質在SCW中的化學轉化
4.6.1 半纖維素和纖維素
4.6.2 單糖
4.6.3 木質素
4.6.4 甘油三酯和脂肪酸
4.6.5 甘油
4.6.6 蛋白質和胺基酸
4.7 機遇、挑戰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5章 用於生物煉製的良性介質——超臨界
5.1 簡介
5.2 CO2的性質
5.3 生物煉製中CO2的使用
5.4 利用CO2的提取
5.5 脂類的提充灑棵鞏取
5.6 從LCF中提取二次代謝產物
5.6.1 角質層蠟的潛在套用
5.6.2 利用scCO2提取的經濟考慮
5.6.3 生物質緻密化
5.7 scCO2中的反應
5.8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6章 纖維素在NaOH/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和套用
6.1 簡介
6.2 低溫下纖維素在NaOH/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和機理
6.3 溶液性質
6.4 新型溶劑系統中製備的新型纖維素材料
6.4.1 烏料鍵新型纖維素纖維
6.4.2 新型纖維素膜
6.4.3 新型纖維素凝膠
6.4.4 用於合成纖維素衍生物的新介質
6.5 小結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第7章 由LC生產化學品、燃料和材料的有機溶劑生物煉製平台
7.1 簡介
7.2 有機溶劑乙醇法
7.3 有機溶劑乙醇法中的化學
7.3.1 木質素的反應
7.3.2 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反應
7.4 有機溶劑乙醇法作為生物煉製平台
7.4.1 有機溶劑乙醇法生物煉製平台
7.4.2 有機溶劑乙醇法預處理的質量平衡
7.5 有機溶劑乙醇法底物的酶解
7.6 有機溶劑乙醇法木質素的特性和套用
7.6.1 有機溶劑乙醇法木質素的特性
7.6.2 基於有機溶劑乙醇法木質素的聚合物材料
7.7 來自有機溶劑型木質素的碳纖維
7.8 有機溶劑型木質素的抗氧化能力
7.9 有機溶劑乙醇法中可回收的化學品
7.10 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生物質熱解油及其產品升級
8.1 簡介
8.2 生物油的製備
8.3 生物油
8.3.1 組成和物理化學性質
8.3.2 生物油的組成
8.4 生物油的升級
8.4.1 氫化
8.4.2 催化裂化
8.4.3 蒸汽重整
8.4.4 乳化
8.4.5 轉化成穩定的含氧化合物
8.4.6 從生物油中提取的化學品
8.4.7 其他生物油升級方法
8.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用於LC生物煉製的微波技術
9.1 簡介
9.2 微波加熱的原理和特性
9.3 微波吸收功率和穿透深度
9.4 用於木質生物質預處理的微波輻射系統
9.4.1 LC生物煉製的微波輔助反應
9.4.2 利用鉬酸銨和過氧化氫的酶解糖化LC的微波輔助反應
9.4.3 頑拗型軟木的微波輔助甘油解反應
9.5 小結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第10章 利用微生物的生物煉製
10.1 關於生物轉化的簡介
10.2 微生物轉化的綠色環保性
10.3 生物質向生物燃料的生物轉化
10.3.1 生物質作為原料
10.3.2 生物乙醇
10.3.3 生物丁醇
10.3.4 生物柴油及相關產品
10.4 生物質向大宗化學品的生物轉化
10.5 機遇與挑戰
10.6 展望
參考文獻
第11章 用於生物質轉化的非均相催化劑
11.1 關於非均相催化的綠色環保性的簡介
11.2 設計和選擇非均相催化劑
11.2.1 固體酸和固體鹼催化劑
11.2.2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
11.3 關於新的非均相催化系統最新進展的簡介
11.3.1 利用非均相催化劑由生物質生產5-羥甲基糠醛
11.3.2 利用非均相催化劑將纖維素轉化為多元醇
11.3.3 利用非均相催化劑生產生物柴油
11.4 機遇與挑戰
11.5 展望
參考文獻
第12章 甘油的催化轉化
12.1 簡介
12.2 甘油催化氫解製備二元醇
12.2.1 生產1,2-丙二醇
12.2.2 生產1,3-丙二醇
12.2.3 乙二醇的選擇性形成
12.3 甘油催化氧化製備有價值的化學品
12.3.1 伯羥基氧化生產甘油酸
12.3.2 仲羥基氧化生產二羥基丙酮
12.4 甘油脫水製備有價值的中間體
12.4.1 丙酮醇的生產
12.4.2 丙烯醛的生產
12.4.3 甘油氧化脫水生產丙烯酸和丙烯醛
12.5 甘油生產燃料和燃料添加劑
12.5.1 甘油通過醚化反應生產燃料添加劑
12.5.2 甘油重整生產氫氣或合成氣
12.6 關於甘油的其他最新套用
12.7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3章 用於提高液體生物燃料生產的超聲技術
13.1 簡介
13.2 超聲學
13.2.1 功率
13.3 近場和遠場
13.3.1 頻率
13.3.2 超聲的形成
13.3.3 液體中的作用
13.4 生物燃料原料和加工
13.4.1 化學路徑綜述
13.4.2 目前這一代、下一代和先進燃料
13.5 超聲學和生物燃料
13.5.1 預處理
13.5.2 發酵
13.5.3 酯交換反應
13.5.4 油的提取
13.5.5 消泡
13.5.6 分離
13.5.7 乳液
13.5.8 能量平衡
13.5.9 成本分析
13.6 工業系統
13.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4章 用於生物煉製中產品分離的先進膜技術
14.1 簡介
14.2 膜分離技術
14.3 關於生物質轉化過程中的生物製品分離的最新進展綜述
14.3.1 微濾過程
14.3.2 超濾過程
14.3.3 微濾和超濾的膜污染
14.3.4 用於滲透汽化回收醇的膜材料
14.4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15章 對於生物煉製的生態毒性和環境影響的評估
15.1 簡介
15.2 背景
15.2.1 生物燃料的生態毒理學概述
15.2.2 生物質預處理
15.2.3 稀酸預處理樣品的生態毒理學調查
15.3 結果與討論
15.3.1 細胞毒性
15.3.2 二惡英類活性
15.3.3 致突變性
15.3.4 魚類胚胎毒性
15.3.5 內分泌活性
15.3.6 對於可持續生產和使用生物燃料的啟示
15.4 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章 基於IL的生物煉製
3.1 簡介
3.2 IL及其綠色所通向的可持續的生物煉製
3.3 用於生物質加工和轉化的
3.3.1 IL溶解生物聚合物的機制
3.3.2 基於IL的生物煉製的概念
3.3.3 IL中的木材化學
3.3.4 源於IL中生物質的可持續材料
3.3.5 源於IL中生物質的增值化學品
3.3.6 通過IL生產生物柴油
3.4 用於生物煉製的IL的毒性和生態毒性
3.4.1 概述
3.4.2 毒性研究
3.4.3 用於生物煉製的IL的毒性
3.4.4 用於生物煉製的IL的生物降解性
3.4.5 關於IL的毒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結論
3.5 小結與展望
3.6 相關的IL:全稱和 縮略語
致謝
參考文獻
第4章 基於水的生物煉製
4.1 簡介
4.2 基於水的生物煉製的基本原理
4.2.1 在SCW中處理生物質的能源效率
4.2.2 水在SCW狀態下獨特的可調諧屬性
4.2.3 適用於生物質提煉、預處理、分離和轉化的介質
4.3 利用水預處理LC以生產生物燃料/生物化學品/生物材料
4.4 利用水提煉增值化學品
4.4.1 熱水提取硬木
4.4.2 熱水提取中溶解的非碳水化合物來源的材料
4.4.3 不溶組分
4.4.4 可溶組分
4.4.5 熱水提取中溶解的非碳水化合物來源材料的潛在套用
4.4.6 膠粘劑
4.4.7 木質素基聚合物共混物
4.4.8 生產氧化芳香族化合物
4.4.9 可溶組分的分離和潛在用途
4.5 在水中的熱解和氣化
4.5.1 生物質在水中的熱解
4.5.2 生物質在水中的氣化
4.6 生物質在SCW中的化學轉化
4.6.1 半纖維素和纖維素
4.6.2 單糖
4.6.3 木質素
4.6.4 甘油三酯和脂肪酸
4.6.5 甘油
4.6.6 蛋白質和胺基酸
4.7 機遇、挑戰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5章 用於生物煉製的良性介質——超臨界
5.1 簡介
5.2 CO2的性質
5.3 生物煉製中CO2的使用
5.4 利用CO2的提取
5.5 脂類的提取
5.6 從LCF中提取二次代謝產物
5.6.1 角質層蠟的潛在套用
5.6.2 利用scCO2提取的經濟考慮
5.6.3 生物質緻密化
5.7 scCO2中的反應
5.8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6章 纖維素在NaOH/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和套用
6.1 簡介
6.2 低溫下纖維素在NaOH/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和機理
6.3 溶液性質
6.4 新型溶劑系統中製備的新型纖維素材料
6.4.1 新型纖維素纖維
6.4.2 新型纖維素膜
6.4.3 新型纖維素凝膠
6.4.4 用於合成纖維素衍生物的新介質
6.5 小結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第7章 由LC生產化學品、燃料和材料的有機溶劑生物煉製平台
7.1 簡介
7.2 有機溶劑乙醇法
7.3 有機溶劑乙醇法中的化學
7.3.1 木質素的反應
7.3.2 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反應
7.4 有機溶劑乙醇法作為生物煉製平台
7.4.1 有機溶劑乙醇法生物煉製平台
7.4.2 有機溶劑乙醇法預處理的質量平衡
7.5 有機溶劑乙醇法底物的酶解
7.6 有機溶劑乙醇法木質素的特性和套用
7.6.1 有機溶劑乙醇法木質素的特性
7.6.2 基於有機溶劑乙醇法木質素的聚合物材料
7.7 來自有機溶劑型木質素的碳纖維
7.8 有機溶劑型木質素的抗氧化能力
7.9 有機溶劑乙醇法中可回收的化學品
7.10 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生物質熱解油及其產品升級
8.1 簡介
8.2 生物油的製備
8.3 生物油
8.3.1 組成和物理化學性質
8.3.2 生物油的組成
8.4 生物油的升級
8.4.1 氫化
8.4.2 催化裂化
8.4.3 蒸汽重整
8.4.4 乳化
8.4.5 轉化成穩定的含氧化合物
8.4.6 從生物油中提取的化學品
8.4.7 其他生物油升級方法
8.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用於LC生物煉製的微波技術
9.1 簡介
9.2 微波加熱的原理和特性
9.3 微波吸收功率和穿透深度
9.4 用於木質生物質預處理的微波輻射系統
9.4.1 LC生物煉製的微波輔助反應
9.4.2 利用鉬酸銨和過氧化氫的酶解糖化LC的微波輔助反應
9.4.3 頑拗型軟木的微波輔助甘油解反應
9.5 小結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第10章 利用微生物的生物煉製
10.1 關於生物轉化的簡介
10.2 微生物轉化的綠色環保性
10.3 生物質向生物燃料的生物轉化
10.3.1 生物質作為原料
10.3.2 生物乙醇
10.3.3 生物丁醇
10.3.4 生物柴油及相關產品
10.4 生物質向大宗化學品的生物轉化
10.5 機遇與挑戰
10.6 展望
參考文獻
第11章 用於生物質轉化的非均相催化劑
11.1 關於非均相催化的綠色環保性的簡介
11.2 設計和選擇非均相催化劑
11.2.1 固體酸和固體鹼催化劑
11.2.2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
11.3 關於新的非均相催化系統最新進展的簡介
11.3.1 利用非均相催化劑由生物質生產5-羥甲基糠醛
11.3.2 利用非均相催化劑將纖維素轉化為多元醇
11.3.3 利用非均相催化劑生產生物柴油
11.4 機遇與挑戰
11.5 展望
參考文獻
第12章 甘油的催化轉化
12.1 簡介
12.2 甘油催化氫解製備二元醇
12.2.1 生產1,2-丙二醇
12.2.2 生產1,3-丙二醇
12.2.3 乙二醇的選擇性形成
12.3 甘油催化氧化製備有價值的化學品
12.3.1 伯羥基氧化生產甘油酸
12.3.2 仲羥基氧化生產二羥基丙酮
12.4 甘油脫水製備有價值的中間體
12.4.1 丙酮醇的生產
12.4.2 丙烯醛的生產
12.4.3 甘油氧化脫水生產丙烯酸和丙烯醛
12.5 甘油生產燃料和燃料添加劑
12.5.1 甘油通過醚化反應生產燃料添加劑
12.5.2 甘油重整生產氫氣或合成氣
12.6 關於甘油的其他最新套用
12.7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3章 用於提高液體生物燃料生產的超聲技術
13.1 簡介
13.2 超聲學
13.2.1 功率
13.3 近場和遠場
13.3.1 頻率
13.3.2 超聲的形成
13.3.3 液體中的作用
13.4 生物燃料原料和加工
13.4.1 化學路徑綜述
13.4.2 目前這一代、下一代和先進燃料
13.5 超聲學和生物燃料
13.5.1 預處理
13.5.2 發酵
13.5.3 酯交換反應
13.5.4 油的提取
13.5.5 消泡
13.5.6 分離
13.5.7 乳液
13.5.8 能量平衡
13.5.9 成本分析
13.6 工業系統
13.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4章 用於生物煉製中產品分離的先進膜技術
14.1 簡介
14.2 膜分離技術
14.3 關於生物質轉化過程中的生物製品分離的最新進展綜述
14.3.1 微濾過程
14.3.2 超濾過程
14.3.3 微濾和超濾的膜污染
14.3.4 用於滲透汽化回收醇的膜材料
14.4 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15章 對於生物煉製的生態毒性和環境影響的評估
15.1 簡介
15.2 背景
15.2.1 生物燃料的生態毒理學概述
15.2.2 生物質預處理
15.2.3 稀酸預處理樣品的生態毒理學調查
15.3 結果與討論
15.3.1 細胞毒性
15.3.2 二惡英類活性
15.3.3 致突變性
15.3.4 魚類胚胎毒性
15.3.5 內分泌活性
15.3.6 對於可持續生產和使用生物燃料的啟示
15.4 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