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礁結構

生物礁可生於台地邊緣、台地內部、大陸邊緣,甚至內陸湖泊等結構中。造礁生物主要是群體生物,如珊瑚、層孔蟲、苔薛蟲、海綿和藻類等,礁體中的造礁生物在數量不一定很多,占10%~30%,但要原地群體生長才能構成骨架,其間可含有附礁生物(軟體、腕足、有孔蟲、海百合等),充填灰泥、亮晶膠結物或被藻類粘結、包殼而成堅固的抗浪格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礁結構
  • 外文名:Reef structure
  • 位置:台地邊緣、台地內部等
  • 造礁生物:珊瑚、層孔蟲、苔薛蟲等
  • 結構:礁核、礁翼等
  • 性質:生物礁岩石組分在空間上排列
簡介,礁核,礁翼,礁間,

簡介

典型的生物礁是由造礁生物原地生長堆積組成的、具有地貌特徵和堅固的抗浪性的碳酸鹽塊體,是在波浪帶建立起一個隆起于海底之上的構造,抗浪塊體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長生態特徵。生物礁通常發育在氣候溫暖、陽光充分、水循環良好和富含養分,鹽度正常的潔淨淺海水域,還要有豐富的造礁,抗浪的鈣質生物。在地理位置上,以淺水與深水相鄰處的部位最有利於生物礁的生長,以相當於威爾遜模式或塔克模式5相帶的台地邊緣最有利於生物礁的生長。

礁核

礁核是指礁體中能夠抵抗波浪作用的那部分,是礁的主體。它主要由原地堆積的生物岩或粘結岩組成。其中生物的含量很高,主要是造礁生物,還有一些附礁生物。

礁翼

礁翼通常是指礁相與非礁相呈指狀交錯過渡的那部分礁體。
礁體迎風一側稱礁前,背風一側稱礁後。礁前在風浪衝擊下,礁碎屑順著礁前緣的陡坡堆積形成的岩石一般稱為礁前塌積岩或礁前角礫岩。礁後背風處含有較多灰泥基質。碎屑物質主要為來自礁核的生物碎屑。當礁體規模較小,受方向性風浪影響不明顯時,礁前與礁後相似,礁翼分不出礁前和礁後。

礁間

在一些群礁複合體中,礁與礁之間的沉積物和生物組成與礁的發展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海侵時,群礁發展,礁間為正常海相沉積。海退時,群礁發展受限制,礁間可出現一些潟湖相沉積。
台地邊緣生物礁控制當時的沉積環境,其前緣因礁體受波浪沖刷而形成許多礫塊,呈向外陡傾的岩層,而礁後則為顯示水平層理的沉積。圓丘狀礁體,其四周則往往具有側翼層,層理向外傾斜,有時會陡(范嘉松和張維,198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