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生物標誌化合物指南
- 作者:K.E.彼得斯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開本:16
- 品牌:石油工業出版社
- 外文名:The Biomarker Guide
- 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 頁數:1112頁
- ISBN:978750218729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K.E.彼得斯等著的這本《生物標誌化合物指南(第2版)》將生物標誌物的研究領域拓展到考古學、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套用到環境地球化學監測和環境修復、考古學的地球化學甄別手段等方面。
該書涉獵內容廣泛,涵蓋學科眾多,研究程度深入,見解精闢獨到,在相關科學研究領域中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高度,是一部難得的有機地球化學與石油地球化學基礎理論專著。它既是初習者的一部參考教材,又可作為地質一地球化學研究與油氣勘探科學工作者實用的手冊性工具書。
該書涉獵內容廣泛,涵蓋學科眾多,研究程度深入,見解精闢獨到,在相關科學研究領域中達到了一個新的學術高度,是一部難得的有機地球化學與石油地球化學基礎理論專著。它既是初習者的一部參考教材,又可作為地質一地球化學研究與油氣勘探科學工作者實用的手冊性工具書。
作者簡介
作者:(美)K.E.彼得斯、C.C.沃爾特斯、J.M.莫爾多萬 譯者:張水昌、李振西
圖書目錄
《生物標誌化合物指南(第2版上)》
1 有機質的起源和保存
1.1 生物標誌化合物的簡介
1.2 生命活動的範圍
1.3 初級生產率
1.4 二級生產率
1.5 有機質的保存
1.6 岩石中的有機成分
1.7 含氧與缺氧沉積
1.8 沉積速率與顆粒的大小
1.9 湖泊與海相沉積環境
1.10 烴源岩的時間和區間分布
2 有機化學
2.1 烷烴:σ鍵
2.2 烷烴:π鍵
2.3 芳香族:苯
2.4 結構表示法
2.5 三維在二維空間的投影
2.6 無環烷烴
2.7 無環烯烴
2.8 單環烷烴
2.9 多環環烷烴
2.10 異戊二烯法則
2.11 芳香烴
2.12 雜環芳構分子
2.13 立體化學及命名
2.14 手性
2.15 光學活性
2.16 不對稱中心的命名(R、S、α和β)
2.17 立體異構化
2.18 特定生物標誌物的立體化學
2.19 練習
3 生物標誌化合物的生物化學
3.1 類脂膜
3.2 細胞膜類脂
3.3 類脂膜的流動性
3.4 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3.5 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的藿烷類化合物和甾醇
3.6 光合作用下的卟啉和其他生物標誌物
3.7 類胡蘿蔔素
4 樣品的地球化學篩選
4.1 烴源岩的篩選:質量和數量
4.2 烴源岩的篩選:熱成熟度
4.3 地球化學測井數據和生烴潛力指數
4.4 原始烴源岩生烴潛力的恢復
4.5 原生瀝青的檢測
4.6 遠景儲集岩中原油的檢測
4.7 原油的篩選
4.8 儲層的連通性和充注史
4.9 採用活塞岩心進行地表地球化學勘探
4.10 樣品的質量、篩選和儲存
4.11 岩石和原油的地球化學標準
4.12 附錄:質量平衡公式的推導?
5 煉製原油的檢測
5.1 原油檢測的基本方法
5.2 先進的原油檢測方法
5.3 石油的煉製
5.4 煉製產物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
6 穩定同位素比值
6.1 標準及符號表示法
6.2 穩定碳同位素測定
6.3 穩定碳同位素分餾
6.4 套用不同的標準轉換8值
6.5 穩定碳同位素比值的套用
6.6 特徵化合物同位素分析(CSIA)
6.7 硫和氫同位素
7 輔助性的地球化學方法
7.1 金剛烷類化合物
7.2 C7烴類分析
7.3 輕烴的特徵化合物同位素分析
7.4 分子建模
7.5 流體包裹體
8 生物標誌化合物的分離與分析
8.1 生物標誌化合物實驗室的構成
8.2 樣品的清洗與分離
8.3 內標物及初步分析
8.4 沸石分子篩
8.5 氣相色譜-質譜法
8.6 質譜與化合物鑑定
8.7 生物標誌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9 石油的成因
9.1 歷史背景
9.2 地球深部氣體假說
9.3 非生物成因烴類氣體
9.4 石油熱成因假說
10 生物標誌化合物在環境評價中的套用
10.1 環境標記物
10.2 原油泄漏
10.3 影響海洋泄油命運的過程
10.4 緩解原油泄漏的危害
10.5 海洋原油泄漏的模擬
10.6 陸上的原油泄漏
10.7 地下泄漏
10.8 石油的毒性
10.9 環境化學場與實驗室的流程
10.10 泄漏原油的化學指紋
10.11 泄油研究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和多環芳香烴分析
10.12 生物標誌化合物和多環芳香烴在原油泄漏研究中的套用
10.13 生物標誌化合物與“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泄油
10.14 背景成岩成因烴類的來源:煤與油苗假說的對壘
10.15 作為污染物的汽油及其他輕質燃料
10.16 作為污染物的天然氣
10.17 煙霧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
11 生物標誌化合物在考古學中的套用
11.1 人類的時代
11.2 古代含石油物質的起源和運輸
11.3 考古中的樹膠和樹脂
11.4 藝術品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
11.5 考古中的木焦油(瀝青)
11.6 古代飲食和農業活動
11.7 考古中的蜂蠟
11.8 生物標誌化合物與施肥實踐
11.9 考古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
11.10 古代蛋白質
11.11 考古中的麻醉劑
11.12 生物標誌化合物及交叉學科的研究
參考文獻
《生物標誌化合物指南(第2版上)》
12 地球化學對比與化學計量學
12.1 油-源對比
12.2 油-油對比
12.3 大批量數據的化學統計學分析
13 與有機質來源和地質年代相關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參數
13.1 與有機質來源相關的參數
13.2 根據原油組成預測烴源岩特徵
13.3 與年代相關的參數
13.4 正構烷烴和無環類異戊二烯烷烴
13.5 甾烷和重排甾烷
13.6 萜烷及其類似化合物
13.7 芳香烴類生物標誌物
13.8 練習
14 與成熟度有關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參數
14.1 生物標誌化合物成熟度參數的標準
14.2 成熟度評價
14.3 萜烷
14.4 聚杜松烯及其相關產物
14.5 甾烷
14.6 芳構化甾類
14.7 芳藿類
14.8 卟啉
14.9 練習
附錄A: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Moravia)原油的氣相色譜圖
附錄B: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Moravia)原油中萜烷的質量色譜圖
附錄C: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Moravia)原油中甾烷的質量色譜圖
15 非生物標誌化合物成熟度參數
15.1 烷烴和類異戊二烯烷烴
15.2 芳香烴
16 生物降解參數
16.1 原油生物降解的控制因素
16.2 喜氧和厭氧生物降解的速率
16.3 生物降解的分布與程度的預測
16.4 烴類有氧降解的途徑
16.5 烴類的厭氧降解途徑
16.6 甲烷的生物降解
16.7 地下原油的生物降解:喜氧還是厭氧?
16.8 生物降解對原油組成的影響
16.9 生物降解參數
16.10 煤和乾酪根的生物降解
16.11 油苗的生物降解
16.12 物理性質的預測
16.13 練習
17 地球的構造和生命史
17.1 太陽系的誕生
17.2 海洋、大氣和生命的起源:冥古宙
17.3 原核生物時代:太古宙
17.4 氧大屠殺:元古宙
17.5 真核生物的興起:新元古代
17.6 後生動物時代:顯生宙
17.7 集群滅絕
17.8 生物標誌化合物與集群絕滅
18 不同地質時代的含油氣系統
18.1 含油氣系統的命名
18.2 含油氣系統
18.3 太古宇含油氣系統
18.4 古元古界含油氣系統
18.5 中元古界含油氣系統
18.6 新元古界含油氣系統
18.7 顯生宇含油氣系統
18.8 寒武系烴源岩
18.9 奧陶系烴源岩
18.10 志留系烴源岩
18 11 泥盆系烴源岩
18.12 石炭系烴源岩
18.13 二疊系烴源岩
18.14 三疊系烴源岩
18.15 侏羅系烴源岩
18.16 白堊系烴源岩
18. 17 古近—新近系烴源岩
19 存在問題的領域與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9.1 運移
19.2 生物標誌化合物動力學
19.3 油-油和油-源對比
19.4 利用生物標誌化合物來確定烴源岩的年代
19.5 地外的生物標誌化合物
19.6 母源輸入與沉積環境
參考文獻
名詞解釋
1 有機質的起源和保存
1.1 生物標誌化合物的簡介
1.2 生命活動的範圍
1.3 初級生產率
1.4 二級生產率
1.5 有機質的保存
1.6 岩石中的有機成分
1.7 含氧與缺氧沉積
1.8 沉積速率與顆粒的大小
1.9 湖泊與海相沉積環境
1.10 烴源岩的時間和區間分布
2 有機化學
2.1 烷烴:σ鍵
2.2 烷烴:π鍵
2.3 芳香族:苯
2.4 結構表示法
2.5 三維在二維空間的投影
2.6 無環烷烴
2.7 無環烯烴
2.8 單環烷烴
2.9 多環環烷烴
2.10 異戊二烯法則
2.11 芳香烴
2.12 雜環芳構分子
2.13 立體化學及命名
2.14 手性
2.15 光學活性
2.16 不對稱中心的命名(R、S、α和β)
2.17 立體異構化
2.18 特定生物標誌物的立體化學
2.19 練習
3 生物標誌化合物的生物化學
3.1 類脂膜
3.2 細胞膜類脂
3.3 類脂膜的流動性
3.4 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3.5 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的藿烷類化合物和甾醇
3.6 光合作用下的卟啉和其他生物標誌物
3.7 類胡蘿蔔素
4 樣品的地球化學篩選
4.1 烴源岩的篩選:質量和數量
4.2 烴源岩的篩選:熱成熟度
4.3 地球化學測井數據和生烴潛力指數
4.4 原始烴源岩生烴潛力的恢復
4.5 原生瀝青的檢測
4.6 遠景儲集岩中原油的檢測
4.7 原油的篩選
4.8 儲層的連通性和充注史
4.9 採用活塞岩心進行地表地球化學勘探
4.10 樣品的質量、篩選和儲存
4.11 岩石和原油的地球化學標準
4.12 附錄:質量平衡公式的推導?
5 煉製原油的檢測
5.1 原油檢測的基本方法
5.2 先進的原油檢測方法
5.3 石油的煉製
5.4 煉製產物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
6 穩定同位素比值
6.1 標準及符號表示法
6.2 穩定碳同位素測定
6.3 穩定碳同位素分餾
6.4 套用不同的標準轉換8值
6.5 穩定碳同位素比值的套用
6.6 特徵化合物同位素分析(CSIA)
6.7 硫和氫同位素
7 輔助性的地球化學方法
7.1 金剛烷類化合物
7.2 C7烴類分析
7.3 輕烴的特徵化合物同位素分析
7.4 分子建模
7.5 流體包裹體
8 生物標誌化合物的分離與分析
8.1 生物標誌化合物實驗室的構成
8.2 樣品的清洗與分離
8.3 內標物及初步分析
8.4 沸石分子篩
8.5 氣相色譜-質譜法
8.6 質譜與化合物鑑定
8.7 生物標誌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9 石油的成因
9.1 歷史背景
9.2 地球深部氣體假說
9.3 非生物成因烴類氣體
9.4 石油熱成因假說
10 生物標誌化合物在環境評價中的套用
10.1 環境標記物
10.2 原油泄漏
10.3 影響海洋泄油命運的過程
10.4 緩解原油泄漏的危害
10.5 海洋原油泄漏的模擬
10.6 陸上的原油泄漏
10.7 地下泄漏
10.8 石油的毒性
10.9 環境化學場與實驗室的流程
10.10 泄漏原油的化學指紋
10.11 泄油研究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和多環芳香烴分析
10.12 生物標誌化合物和多環芳香烴在原油泄漏研究中的套用
10.13 生物標誌化合物與“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泄油
10.14 背景成岩成因烴類的來源:煤與油苗假說的對壘
10.15 作為污染物的汽油及其他輕質燃料
10.16 作為污染物的天然氣
10.17 煙霧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
11 生物標誌化合物在考古學中的套用
11.1 人類的時代
11.2 古代含石油物質的起源和運輸
11.3 考古中的樹膠和樹脂
11.4 藝術品中的生物標誌化合物
11.5 考古中的木焦油(瀝青)
11.6 古代飲食和農業活動
11.7 考古中的蜂蠟
11.8 生物標誌化合物與施肥實踐
11.9 考古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
11.10 古代蛋白質
11.11 考古中的麻醉劑
11.12 生物標誌化合物及交叉學科的研究
參考文獻
《生物標誌化合物指南(第2版上)》
12 地球化學對比與化學計量學
12.1 油-源對比
12.2 油-油對比
12.3 大批量數據的化學統計學分析
13 與有機質來源和地質年代相關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參數
13.1 與有機質來源相關的參數
13.2 根據原油組成預測烴源岩特徵
13.3 與年代相關的參數
13.4 正構烷烴和無環類異戊二烯烷烴
13.5 甾烷和重排甾烷
13.6 萜烷及其類似化合物
13.7 芳香烴類生物標誌物
13.8 練習
14 與成熟度有關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參數
14.1 生物標誌化合物成熟度參數的標準
14.2 成熟度評價
14.3 萜烷
14.4 聚杜松烯及其相關產物
14.5 甾烷
14.6 芳構化甾類
14.7 芳藿類
14.8 卟啉
14.9 練習
附錄A: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Moravia)原油的氣相色譜圖
附錄B: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Moravia)原油中萜烷的質量色譜圖
附錄C: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Moravia)原油中甾烷的質量色譜圖
15 非生物標誌化合物成熟度參數
15.1 烷烴和類異戊二烯烷烴
15.2 芳香烴
16 生物降解參數
16.1 原油生物降解的控制因素
16.2 喜氧和厭氧生物降解的速率
16.3 生物降解的分布與程度的預測
16.4 烴類有氧降解的途徑
16.5 烴類的厭氧降解途徑
16.6 甲烷的生物降解
16.7 地下原油的生物降解:喜氧還是厭氧?
16.8 生物降解對原油組成的影響
16.9 生物降解參數
16.10 煤和乾酪根的生物降解
16.11 油苗的生物降解
16.12 物理性質的預測
16.13 練習
17 地球的構造和生命史
17.1 太陽系的誕生
17.2 海洋、大氣和生命的起源:冥古宙
17.3 原核生物時代:太古宙
17.4 氧大屠殺:元古宙
17.5 真核生物的興起:新元古代
17.6 後生動物時代:顯生宙
17.7 集群滅絕
17.8 生物標誌化合物與集群絕滅
18 不同地質時代的含油氣系統
18.1 含油氣系統的命名
18.2 含油氣系統
18.3 太古宇含油氣系統
18.4 古元古界含油氣系統
18.5 中元古界含油氣系統
18.6 新元古界含油氣系統
18.7 顯生宇含油氣系統
18.8 寒武系烴源岩
18.9 奧陶系烴源岩
18.10 志留系烴源岩
18 11 泥盆系烴源岩
18.12 石炭系烴源岩
18.13 二疊系烴源岩
18.14 三疊系烴源岩
18.15 侏羅系烴源岩
18.16 白堊系烴源岩
18. 17 古近—新近系烴源岩
19 存在問題的領域與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9.1 運移
19.2 生物標誌化合物動力學
19.3 油-油和油-源對比
19.4 利用生物標誌化合物來確定烴源岩的年代
19.5 地外的生物標誌化合物
19.6 母源輸入與沉積環境
參考文獻
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