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生化藥物是生物化學發展起來以後才出現的。1919年從動物
甲狀腺分離得到
甲狀腺素,1921~1922年從豬、牛胰臟中提取出。40~50 年代,相繼發現了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腦垂體激素等對機體的重要作用,並通過半合成,使這類藥物從品種到產量都得到很大發展。60年代以來,從生物體分離提純酶的技術趨於成熟,酶製劑如尿激酶、鏈激酶、激肽釋放酶、溶菌酶等相繼投入生產,並在臨床上得到套用。現代生化技術的發展,又為生化藥物的發展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60年代期間,生化藥物有100種左右,70年代增加到140多種,預計到80年代末,將有200多種品種可供銷售。
生產方法
生化藥物的生產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提取
利用一種溶劑對各種物質的溶解度不同,從動物體中分離出一種或幾種組分的過程。必要時,預先將原料攪碎,再用冷或熱溶劑從固體物質中提取某些部分。通常用冷溶劑提取,又稱為浸漬;熱溶劑提取稱為溫取,又稱為浸煮。從液體提取則稱為
萃取。
②鹽析
向含蛋白質的粗提取液中加入適量的鹽(最常用為
硫酸銨,也可為磷酸鉀、硫酸鈉、硫酸鎂、氯化鈉等),使不同特徵的蛋白質分別從溶液中沉澱出來,以達到分離、提純的目的。影響鹽析分離、提純效果的因素為離子強度、蛋白質性質、蛋白質濃度、pH和溫度等。
③有機溶劑分級沉澱
蛋白質、酶、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水溶液中,逐漸加入、等有機溶劑後,其溶解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從而沉澱下來。這是目前常用的一種分離方法,其優點是分辨能力比鹽析法高,缺點是易使某些蛋白質或酶變性。影響分級沉澱效果的因素是溶劑的理化性質和用量、溫度、鹽水濃度、pH和金屬離子等。
④等電點沉澱
調節兩性生化物質(如胺基酸、多肽、蛋白質、核酸等)溶液的pH,以達到某一物質的等電點,兩性物質在等電點時溶解度最低,從而沉澱析出。為了達到充分沉澱,等電點沉澱法往往與鹽析法或有機溶劑沉澱法並用。
⑤結晶和重結晶
為獲得高純度的物質,於一次結晶後,將它溶於適當溶劑中,並採用蒸發濃縮、降溫、加鹽、調節pH或加入另一種有機溶劑等方法,使之重新結晶析出,以除去雜質。
⑥酶解
酶解過程可使作為雜質的大分子成為小分子,從而與待精製的藥物成分分離。通過酶解也可製備小分子產品。酶解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酶,並在最適宜的pH和溫度下進行。
⑦滲析
利用小分子物質在溶液中能通過薄膜、蛋白質和多糖等大分子不能通過薄膜的性質,達到大小分子相互分離的目的。
⑧吸附
利用對於生化物質的選擇性吸附能力進行分離。這是一種套用較早的方法,到目前為止仍是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吸附的目的一方面是除去雜質,另一方面是吸附有效成分,使之濃集,經過洗脫,可得純品。柱層析是常用的技術,在裝有吸附劑的層析柱中,加入待分離組分的溶液,吸附後加洗脫劑進行洗脫。柱內連續不斷發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過程,各組分在柱中因移動的距離不同而分層。繼續加洗脫劑可使各組分依次全部由柱中洗出,分別收集,即可達到分離和純化的目的。層析分離技術有吸附層析、離子交換層析、凝膠層析和親合層析等。
在生化藥物的工業生產中,pH測定技術非常重要,並且貫穿整個生產和檢驗過程的始終。
展望
近十年來,生物技術的進展已開始改變生化藥品生產的面貌。通過,可利用細菌生產人胰島素,以代替豬、牛胰島素;通過,可得到雜合瘤細胞,利用它們能生產各種單克隆抗體。這些技術在診斷、治療疾病和生化藥品的提純方面,有著廣闊的套用前景。套用生物技術開發各種生化藥物的研究工作將不斷得到發展,而且,生物技術中酶工程的發展,將會大大促進整個
製藥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