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論》是人民出版社2005-10齣版的圖書,作者是高德勝。本書主要講的是生活德育的概念,以及它與知性德育,思維德育之間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作者:高德勝
- ISBN:9787010051512
- 頁數:265
- 定價:33.50元
- 出版社:人民
- 出版時間:2005-10
- 裝幀:簡裝本
- 叢書: 德育新路向叢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生活德育是整體性、社會性、實踐性、真實性、有效性德育,是對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知性的“現代德育並沒有表現對個人整體生活與內含於整體生活的整體德性的關注”。與此相對照,生活德育不但關注生活的整體性、德性的整體性,還關注德育的整體性,生活德育本身就是一種整體性德育。生活德育所關注的在多個方面。首先,生活德育與整體性的生活血脈相連,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而又回到生活,不是撇開生活“另立門戶”割裂的德育。其次,生活德育所培養的德性不是知性的德性,而是由知性之緯、情意之緯等多緯構成的,包含道德內容的德性,這種德性由德行確認並體現在德行之中,是生活中的具體可感的德性。第三,生活德育的整體性還表現在這種德育貫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不是像傳統德育那樣在專門的課程與時間教授道德,而在另外的課程與時間裡對道德問題麻木不仁、漠不關心或自覺不自覺地於著違背道德的事情。生活德育要求人過道德的生活,通過過道德的生活而學習道德。如前所述,生活是整體性的,生活德育所依託的生活不是從空間上被肢解的生活,也不是從時間上被切斷的生活,從學校教育的範圍看,學校生活沒有真空,所有生活都與道德相關,都有德育意義;從人生歷程的角度看,生活德育不但貫穿學校生活的所有時段,而且超出這一時段向前向後延伸,是終身德育。最後,生活德育的整體性還表現在這種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接受教育的德育,兩者在生活交往中共同接受教育,兩者都受“一套道德原則”制約,不是那種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然於道德之外的“割裂的德育”。
知性德育蒸發掉了德育的社會性,使德育變成了一種基本上與社會關係無涉的智力或思維活動。事實上,德性發展不是在個體抽象的道德知識學習或知性道德的思維探求下進行的,而是在人際關係背景下通過交往、互動進行的。人際互動與交往既是德性發展的條件、背景,也是德性發展的動力和內在因素。“交往是社會生活的開端,同時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生活德育的提出就是為了克服知性德育的“學術性”、“思維性”和人際封閉性,主張在人際關係背景里,通過人際互動與交往實現德育現實性、人際性、多向性。社會關係有兩個方面:“首先一面是他們(人與人)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他們之間相互涉及的言行;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對他們之間的關係的概念,即相互之間的看法,或指引他們行為的默契、策略和期待。”這兩個方面都是德性形成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前一個方面也是德性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因為人的道德發展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後一個方面,既是道德行為的前提條件,因為道德行為的選擇離不開對他人的理解,也是德性獲得的過程本身,因為指引人們行為的“默契、策略和期待”本身就包含有道德的成份。總之,德性的形成不可能是一個脫離社會關係的純粹的個體認知過程,必然是一個社會過程。個體一出生就不是一個自然的存在物,而是帶有一定社會性的社會存在者。個體的人的生存與發展,包括德性的生成與發展,是在已有的社會關係里,通過社會實踐(包括社會交往實踐)進行的。
道德的學習不是專門的“理論專修”所能實現的,因為“理論專修”只能學到僵死的道德教條;也不是脫離生活“苦心修煉”道德能力所能實現的,因為脫離現實生活內容的道德能力是不存在的。知性德育的根本缺陷就在於脫離現實的生活世界,用知性思維的方式進行認知式的、抽象的道德教育;缺乏實踐性。生活德育是在生活過程中通過過道德的生活而進行的德育,是實踐性德育。生活德育的實踐性來自於生活的實踐性,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過的,從平凡習俗。日用常識到以此為基礎的德育活動,都是實踐性的。生活德育的實踐性表現在其整個過程之中。如前所述,生活德育從生活開始、在生活中進行、又回到生活,貫穿於生活實踐的全過程。生活德育就是通過過道德的生活而學習道德的德育,其發生、運行到一個階段的完成都是在實踐中進行的。道德不是空談或可以旁觀的事件,道德的學習不能在事不關己的討論和冷眼旁觀中進行。德育主體必須在過道德的生活過程中,認識社會與道德,體驗道德生活,發展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悟的能力,進而將自己的認識、體驗、感悟化在生活之中。生活德育就是這樣一種連續不斷的道德實踐活動。在這種道德實踐之中,不是沒有道德之思,只不過是道德實踐中的道德之思。
思維德育用虛構的、抽象的、哲學的道德材料作為道德教育的依據,來培養抽象的、沒有具體內容的因而也是不真實的道德思維能力。生活德育所依據的材料來自於德育主體當下的真實生活,培養的也是生活著的道德的人,是真實的德育。生活德育的真實性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生活德育的真實性體現在其所生所長的生活是具體的、當下的、真實的,生活德育與德育主體真實的生活融為一體。其次,生活德育的過程是具體的、可感、可觸的,就在德育主體的每日的生活之中,德育主體在這種德育過程中的認識、體驗、感受、感悟都是真實的。第三,生活德育所藉以進行的素材來自於德育主體當下的生活,真實性無可質疑。當然,生活德育重視當下生活的素材,並不是排斥傳統,排斥人類積累的美德與規範,只是生活德育對傳統美德與規範的學習不是通過書本來學習,而是通過生活來學習,化在生活之中的傳統美德比任何書本上的都要真實、都要豐富,第四,生活德育的真實性還表現在其自然性上。生活德育是通過引導人過道德的生活而進行的德育,是自然的而非虛構的。那種為德育而德育、表演性的德育、展覽給別人看的德育與生活德育格格不入,生活德育是對生活過程加以引導的自然的。真實的德育。最後,生活德育的真實性還體現在其效果是真實的。通過練習游泳而學會的游泳是紮實的,通過過道德的生活而學會的道德同樣是真實的。從生活中學習的道德是“德性之知”,而不是“見聞之知”,是生活的結晶,是可以直接化為德行的真實品質。
圖書目錄
總序
第一章 生活是什麼
一、生活的勞作性
二、生活的主體間性
三、生活的整體性
四、生活的意義建構性
第二章 生活與道德
一、生活與道德關係的形上考察
二、遺傳本能:生活與道德關係的社會生物學考察
三、構成性因素:道德在生活中的定位
四、生活的過程也是道德學習的過程
第三章 生活中道德學習的基本機制
一、道德學習在生活中是如何發生的
二、生活的不同領域與道德學習
第四章 生活德育範式建構
一、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路: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
二、生活德育:德育範式的轉換
第五章 學校生活的道德批判
一、倫理審視:學校生活現象
二、倫理定位:學校生活的特性
三、生活“德育”:學校生活“告訴”了學生什麼
第六章 學校日常生活與道德教育
一、學校生活的日常性
二、學校生活中的日常交往
三、學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作用的發揮
第七章 學校制度生活與道德教育
一、學校生活的制度性
二、制度與德育
三、學校制度的人性、善性維度
四、學校制度的功利維度
五、制度的傾斜對道德教育造成的障礙
第八章 學校生活空間與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為什麼要研究空間問題
二、學校空間的性質
三、學校空間倫理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的發揮
四、學校空間倫理功能發揮的障礙
第九章 學校時間倫理與道德教育
一、過度珍惜時間:人成了時間的奴隸
二、遺忘休閒與娛樂至死
第十章 德育課程與教學
一、回歸生活的德育課程
二、德育課程教學:從問答走向對話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章 生活是什麼
一、生活的勞作性
二、生活的主體間性
三、生活的整體性
四、生活的意義建構性
第二章 生活與道德
一、生活與道德關係的形上考察
二、遺傳本能:生活與道德關係的社會生物學考察
三、構成性因素:道德在生活中的定位
四、生活的過程也是道德學習的過程
第三章 生活中道德學習的基本機制
一、道德學習在生活中是如何發生的
二、生活的不同領域與道德學習
第四章 生活德育範式建構
一、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路: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
二、生活德育:德育範式的轉換
第五章 學校生活的道德批判
一、倫理審視:學校生活現象
二、倫理定位:學校生活的特性
三、生活“德育”:學校生活“告訴”了學生什麼
第六章 學校日常生活與道德教育
一、學校生活的日常性
二、學校生活中的日常交往
三、學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作用的發揮
第七章 學校制度生活與道德教育
一、學校生活的制度性
二、制度與德育
三、學校制度的人性、善性維度
四、學校制度的功利維度
五、制度的傾斜對道德教育造成的障礙
第八章 學校生活空間與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為什麼要研究空間問題
二、學校空間的性質
三、學校空間倫理功能/道德教育功能的發揮
四、學校空間倫理功能發揮的障礙
第九章 學校時間倫理與道德教育
一、過度珍惜時間:人成了時間的奴隸
二、遺忘休閒與娛樂至死
第十章 德育課程與教學
一、回歸生活的德育課程
二、德育課程教學:從問答走向對話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