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是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陸志明。
基本介紹
- 書名:生活中的經濟學
- 作者:陸志明
- ISBN:7-309-02097-9/F.472
- 頁數:456頁
- 定價:18.00元
- 出版時間:1998年12月
- 裝幀:塗塑
- 開本:大32 開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本書人物譜系
基礎理論篇
為什麼以前城裡的孩子並不太喜歡讀大學?
七個饅頭與一條人命
阿Q在破土谷祠里的願望與經濟學中的需求
薄利多銷在任何場合都適用嗎?為什麼有些飯店裡
鱸魚只賣1元一條?
為何VCD能夠一夜之間紅遍了天南地北?近期會
不會被DVD所替代?
為什麼時常發獎金就起不到預計的效果了?勞動
供給的價格彈性特徵
微觀經濟篇
昔日的糧票、肉票與政府限價
穀賤傷農――豐年農民的日子並不一定好過
有些“熱門專業”不再熱門了
什麼時候人人都用上行動電話?
電腦,請你慢些走!
拷機價格大戰中的一則小故事
大企業與小企業相比有什麼優勢?
養路費――應該由買車的人來承擔,還是由用車的
人來承擔?
“權錢交易”――對夜間休息受到噪聲干擾的賠償
可持續發展――增長無限論面臨的困境
巨觀經濟篇
自己養花和在花店買花對國民生產總值有影響嗎?
為何我們雖然感到經濟寬裕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卻不算太高?
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得越快越好嗎?
消費與收入
是“朝三暮四”好還是“朝四暮三”好?――消費與
儲蓄
各國為何爭相舉辦大型國際運動會?是勞民傷財,
還是有利於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的“自動穩定器”――財政政策
政府利用哪些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
為什麼憑几張花紙頭就能買到東西?
銀行體系是如何創造現代信用貨幣的?
中央銀行是如何來調節經濟的?
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利率變化對經濟的影響
財政赤字與國債――吃下一代人的飯?
通貨膨脹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一樣嗎?
通過刺激投資一定能夠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嗎?
工資具有粘性――經濟波動的另一個解釋
為什麼充分就業的社會的失業率並不為零?
什麼是“泡沫經濟”?
地產泡沫破滅及信貸周期
東南亞金融危機完全是因為資本市場的投機行為
造成的嗎?
為何汽車製造業被許多地區列為支柱產業?
從南京的四家大型企業的聯合看中國目前的產業
重組
韓國金融危機與政府鼓勵大企業的產業政策
政府保護下的企業道德風險與韓國金融危機
國際經濟篇
什麼是國際收支?
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的條件
外匯就是外國的鈔票嗎?外匯市場中有哪些
交易者?
外匯儲備是越多越好嗎?
什麼是匯率?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哪些?
本幣貶值一定能夠促進出口增長、改善國際收支嗎?
――一評一種流行觀點
外匯市場之間的匯率差異――外匯炒賣現象釋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一索羅斯與東南亞金融危機
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看匯率制度安排的選擇
中國已是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嗎
各國貨幣的利率差異――外匯市場套利行為的原因
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
離岸金融市場――貨幣發行國境外的金融市場
國際貿易為什麼會發生?(一)
國際貿易為什麼會發生?(二)
國際貿易為什麼會發生?(三)
國際貿易為什麼會發生?(四)
關稅保護與民族產業
是什麼使中國失去了10億美元的市場?
為何8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大量在海外投資?
投資理財篇
居民的財富構成
金融資產及其特徵
股票和債券是怎樣發行到投資者手上的?
“餵母雞是為了下雞蛋,購股票是為了生股利”
股票的市盈率與判斷股票風險的標準
產業分析與股票投資
什麼是可轉換債券?
基金――專家理財的信託資產
投資銀行――資本市場中的弄潮兒
為何股票和普通債券只在國外證券市場中占一半
不到的份額?
企業資信亟待提高――企業債券市場受冷落現象
釋因
什麼是期權?它與期貨有何區別?
銀行業與證券業的分離
風險資本――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孵化器
超過4.5萬億元的居民存款與大量空置商品房
之間的巨大反差
公房租賃權貨幣化與公房提租
不同抵押貸款還款方式對購房初期負擔的影響
抵押貸款市場――房地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撐
發揮公積金的支持住房改革的政策性作用
貨幣化分房――住房制度改革的新步伐
有人說買保險是一種儲蓄的替代方式,真的
如此嗎?
企業運營篇
現代公司有哪些類型?什麼是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
有限公司?
企業規模大等於規模經濟嗎?
企業兼併收購的原因
槓桿收購――小魚吃掉大魚
當前房地產指數回升條件下開發商的重新定位
從火箭發射到飲食店――國有經濟成分
目前不同情況的國有企業將如何進行改革?
股份合作制――中小型企業改制的新思路
股份合作制對提高企業經營效率的促進作用
西方國家的國有企業是怎樣進行改革的?
“家庭醫生”―― 日本的主辦銀行制度
專業銀行何時才能真正成為商業銀行?
地下經濟篇
為什麼毫無價值的老鼠能夠值錢?買賣興隆的背後
隱藏著什麼?
電腦的租金低得驚人――競爭乎?欺騙乎?
紅紙包從哪裡來?
盜版光碟與智慧財產權
“永遠正確”的股評家
主要參考文獻
自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