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詳情
《莊子.至樂》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
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白話文翻譯
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認為不應該,莊子說:“我的妻子,推察起來,開始並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徵兆。在渾沌混雜之中,逐漸釀成了產生形體的氣候徵兆,進而具有了形體,進而具有了生命,進而又有了現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運行。推察起來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為我自己所有。現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經安靜地回歸渾沌混一的初始狀態,躺在天地萬物的大房子裡,如同秋去冬盡,等候春天重新來臨。而我卻嗷嗷地在她身後痛哭,我自以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生生死死,就像來來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生並不是獲得,死也並不是喪失,生並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義。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歸萬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於道,由道所任意委託差譴。無為首領,生為脊背,死為尻尾,死生存亡為一體,這就叫作“生死如一”。生死如來往,死是回歸於萬物,是為道之大用,這就叫作“視死如歸”。人生和宇宙萬物一樣,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循環往復,生化不休,生生死死,出於道而又入於道,這就叫作“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出自《莊子.至樂》,原文為”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
郎擎霄《莊子學案》概述說:當時達官名士,多宗老莊如魏王弼,、何晏、山濤、阮籍、嵇康、向秀、郭象,晉王濟、王衍、盧諶、庾數、庾亮、桓石秀、司馬彪、崔饌、李頤,宋戴順、李叔乏、齊祖沖之、徐白珍,梁江轎、伏曼客、摜埸、嚴植之、劉昭、庾曼倩,陳周弘正、徐陵、全緩、張譏、陸瑜,北魏程駿、邱晏,北齊杜弼其最著者也。這是一個不小的名單,但並非全部。社會各階層習《莊》之風蔚為大觀,按呂思勉先生的說法,此風一直到隋才慢慢停息。“帝王、貴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藝士、婦女無不能之。餘風又流衍於北。入隋乃息[1]。”玄學至東晉後不減反增更是風行,名士們都鐘情於道家。索襲,《晉書》其傳稱他“不與當世交通,或獨語獨笑,或長嘆涕泣,或請問不言”,故索襲死後被謚為玄居;宋纖,《晉書》其傳說他“少有遠操,沈靖不與世交,隱居酒泉南山”,被謚為玄虛;而郭璃“……隱於I艋松谷,鑿石而居,服柏實以輕身”,郭璃似乎還行道術。更有道家隱士風範的是汜騰,《晉書》其傳稱:“舉孝廉,除郎中,屬天下兵亂,去官還家。……嘆日:生於亂世,貴而能貧,乃可免。散家財五十萬,以施宗族,柴門灌園,琴書自適。張軌征為府司馬,騰曰:門一杜,其可開乎!固辭。”能拋棄富貴名利以保身。他們死後被謚為玄居、玄虛這些帶有道家色彩的名號,他們的思想也應有道家玄學傾向,即使從現存有限的材料,也可從中看出某些痕跡,如宋纖在力拒張祚征他為太子太傅時,上疏日:“臣受生方外,心慕太古,生不喜存,死不悲沒……。”完全是莊子的口氣。值得一提的是涼武昭王李嵩,《晉書》其傳稱他:“少而好學,性沈敏寬和,美氣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及長,頗及武藝,誦《孫》《吳》兵法。”但該傳所載李玄盛著的《述志賦》,其開頭幾句是:“涉至虛以誕駕,乘有輿於本無,稟玄元而陶行,承景靈之冥符。”這裡提到“至虛”、“本無”、“玄元”等玄學、道家的用語,這位生於隴西成紀的將軍,也染有玄風。
此句為大眾光知當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關於明教教眾口中所念教義:"焚我殘軀,熊熊烈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