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戰》是中國古代兵書《百戰奇略》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旨在從防止貪生怕死的問題入手,著重闡述將帥的勇怯與作戰成敗的關係問題。它認為,在完全具備了對敵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之下,奪取作戰勝利的關鍵乃在於將帥能夠果敢地指揮部隊捨生忘死地去戰鬥;倘若為將帥者臨戰畏怯,貪生怕死,則必然導致作戰失敗。歷史的經驗表明,戰爭不但是物質力量的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較量。在具備一定客觀物質條件的基礎上,能否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勇敢精神,便成為奪取勝利的關鍵所在。本篇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因而提出“要當割棄性命而戰”的重要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戰
- 類型:兵法
- 出自:《百戰奇略》
- 時期:中國古代
- 重要思想:“要當割棄性命而戰”
作品賞析,譯文,原文,注釋,
作品賞析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有利地形已為我軍占領,參戰部隊已經進入陣地,軍法號令已經通行無阻,奇襲分隊已經部署停當,那么,此時最為關鍵的就是全軍將士要捨生忘死地去戰鬥,這樣就能取得勝利。倘若將領臨陣畏敵怯戰,企圖僥倖活命,反而會被敵人所殺。誠如兵法所說:“僥倖求生的,反而會被殺死。”
春秋時期,楚王率軍進攻鄭國,晉國派兵援救鄭國,與楚軍交戰於敖、鄗之間。晉軍的中軍大夫趙嬰齊讓他的部隊預先在黃河邊上準備好了渡船,打算敗仗以後先過河逃跑。因此,嚴重瓦解將士的鬥志,致使晉軍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原文
凡與敵戰,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陣,法令已行,奇兵已設,要當割棄性命而戰,則勝。若為將臨陣畏怯,欲要生,反為所殺。法曰:“幸生則死。”①
注釋
①幸生則死: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馬本及各本皆於“敖、鄗”後有“若高”二字,顯系衍文,故據史刪。
③趙嬰齊:晉軍中軍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