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者

生態旅遊者

生態旅遊者:是生態旅遊中的人,指不破壞大自然,完全融入自然生態中體驗大自然的生存形態。目前生態旅遊已經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興起,很多人已經加入到生態旅遊的行列,成為生態旅遊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旅遊者
  • 別名:愛護自然的人
  • 信仰:熱愛自然
概述:,生態旅遊,生態旅遊者的出現背景,生態旅遊的概況,1, 生態旅遊的定義,2,生態旅遊的意義,3,生態旅遊者的主要內容,4,生態旅遊者的具體分析,

概述:

生態旅遊興起的時代背景是人類處於工業文明的後期。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世界。人類對自身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的多,於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應運而生。人類對自身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的多,於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應運而生。而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傳播和滲透,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最終慢慢人們從傳統的旅遊過度成為生態旅遊者。

生態旅遊

在介紹生態旅遊者前,先說一下什麼是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現在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已開發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 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開發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開發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占相當比例。 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西方已開發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蓬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定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閒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已開發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 )”情結,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 從“三S”到“三N”標誌著人類從身體享樂為主的旅遊追求轉變為以精神追求為主的生態旅遊追求。

生態旅遊者的出現背景

21世紀的到來,許多新鮮元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增添新活力。無論是金錢,還是閒暇時間,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提高,旅遊成為熱點。同時,由於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惡化問題,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提高,沉重的工作壓力,城市生活的緊張,人們迫切希望“回歸大自然”,生態旅遊應時而生。
由於人類居住環境的惡化及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對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傳統大眾旅遊機制的滯後及所面臨的挑戰等一連串問題,使人們認識到,生態旅遊必然地肩負著報護環境的重任,涉及到政府、經營者、旅遊者和當地居民等組織與團體的行為。而作為生態旅遊活動主體——生態旅遊者,其作用地位首當其衝,自覺保護環境,做合格的負責任的生態旅遊者。

生態旅遊的概況

從20世紀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對社會發展進程的反思,引發全球環境保護運動;從形式多樣的環保組織的湧現,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敲響了人類肆意破壞大自然所帶來的一系列壞境問題的警鐘,到專門化的組織與個人的擁護與參與,以“綠”為代表的生態旅遊出現。

1, 生態旅遊的定義

最早在1981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卡瑞首次使用西班牙語Turisimoecologico來形容生態旅遊形式,並於1983年首創”Ecoturismo”,到1987年,在《生態旅遊之未來》中對生態旅遊作出了定義,並以此標誌著生態旅遊概念的正式創立。其中,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人員伊莉莎白·布指出:“生態旅遊是以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文化特徵為目標,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公眾提供環境教育,有助於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旅遊。”

2,生態旅遊的意義

生態旅遊具有旅遊功能、保育功能、環境教育功能、扶貧功能等,了解生態旅遊的內涵,有利於區分生態旅遊者的界限,規範生態旅遊者的行為,加深對生態旅遊的認識,規劃生態旅遊環境保護的舉措,培養合格的生態旅遊者,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

3,生態旅遊者的主要內容

1, 定義
生態旅遊者是旅遊者生態意識不斷提高的產物,是生態旅遊活動的主體,是生態旅遊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對生態旅遊者的定義十分重要,但目前理論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下面,我將從三種定義理解來分析生態旅遊者:
①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生態旅遊者是指到生態旅遊區,以消費生態旅遊產品為其旅遊活動的主要內容的旅遊消費者。這種定義的優點在於方便統計生態旅遊者的人數及相關指標,有利於旅遊企業和旅遊的研究生態旅遊市場,為其市場分析及生產經營提供有利的數據。但是,該定義過於商業化,並不能準確定義真正的生態旅遊者,只涉及到生態旅遊固定場所生態旅遊區,生態旅遊所提供的生態旅遊產品,都是對生態旅遊經營者活動的要求,不能確保旅遊者是否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其進入生態景區後的活動是否是生態活動,是否有保護環境的行動?所以,這種定義存在明顯缺陷。
②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生態旅遊者指那些具有一定生態和環保知識並能再起旅遊活動中隨時體現出生態和環保的旅遊者。該定義,就我來看,這對生態旅遊者本身。非常適合。它既強調生態旅遊者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又能指出生態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表現生態和環保的行動,是一名負責任的生態旅遊者。但是,這種生態旅遊者十分的被動在景區的選擇上,沒有明確的生態要求,只是被動接受旅遊市場上的安排,恪守其份,在自身上表現生態性,只能是大眾化旅遊活動中的生態者。
③ 第三種定義是對前面兩種定義的綜合,認為生態旅遊者是指那些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願意並能購買生態旅遊產品的旅遊者。這一定義的生態旅遊者,既避免了第一種定義生態旅遊者是否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的不足,又彌補了第二種定義生態旅遊者被動進入生態旅遊區的缺陷,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者。不過,該生態旅遊者只有小規模的群體,可進入性要求過高,對生態旅遊市場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總的來說,生態旅遊者既不同於大眾化旅遊的傳統旅遊者,不注重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的學習,只追求較低層次的旅遊體驗;也不同於環保提倡者那樣過分關注環境保護,而忽略了旅遊本身和其所帶來的旅遊體驗。而目前,在所有的生態旅遊者定義中,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生態旅遊者必定是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演繹到生態旅遊區消費生態旅遊產品,同時主動與當地居民交流,對服務要求低,學習當地文化,並積極參加環境保護的旅遊者。
2,生態旅遊者的基本特點
①生態旅遊者具有高度的環境責任感
生態旅遊是針對環境惡化問題而產生的一種旅遊方式,其發展目標的基本特點之一是保護性。《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地方規劃指南》一書中指出:“生態旅遊代表了迅速擴展之中的旅遊者細分市場,並特別吸引那些具有高度環保意識的旅遊者。”這一觀點表明了生態旅遊者在生態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了生態旅遊者要具有生態意識,掌握生態環保知識,關注生態環境,在旅遊活動中盡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
②生態旅遊者具有高素質和高品位
生態旅遊是一種高素質、高知識和高層次的旅遊。一般來講,生態旅遊者具有高度的生態意識,嚴格掌握專業的生態環保知識,在行動上體現環保,是具有高素質的特定人群。生態旅遊者都多是為大自然的美麗與神秘所吸引,想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希望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交流,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學習新知識,開闊視野,增長見聞。他們大多是知識廣博,人格獨立,生活品味高,同時追求新知識和獨特體驗的自然愛好者。
③生態旅遊者的消費水平高
相對於傳統大眾旅遊者來說,生態旅遊者對旅遊環境的要求更高,可進入門檻高。生態旅遊者除了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外,還要為保護環境而支付應該承擔的費用。
生態旅遊者的特點具體來講,包括希望獲得具有深度的“真正經歷”、追求身體和精神享受,渴望與當地居民交流,學習當地文化歷史知識,對服務水平要求低,居住條件簡單,能忍受不適,願意接受挑戰以及追求對個人和社會都有益的經歷等。

4,生態旅遊者的具體分析

1,生態旅遊者的形成
(1)生態旅遊者形成的客觀條件
生態旅遊者形成的客觀條件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經濟能力、閒暇時間、社會經濟環境和身體狀況等。
(2)生態旅遊者形成的主觀條件
①旅遊動機
旅遊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內部動因。生態旅遊者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滿足其“回歸大自然”的心理需求。在這個浮躁的世界,無論是經濟危機的壓迫,或是節節攀升的房價,永無止境的加班、加班…,都極大地躁動人們的不安,繃緊了神經,精神緊張,心裡極端壓抑,再加上環境的惡化,空氣的污染,一起又一起的食品安全問題,緊湊的生活步伐,對高物質化城市生活的渴望與恐懼等等,使得人們熱切的希望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舒緩神經,放鬆心情,減去壓力。而同時,由於財富有了一定的積累,閒暇時間的增多,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對生活的反思,改變了人們只會工作的價值觀,越來越多的人從工作的真空狀態走出來,以休閒或旅遊的方式,追求輕鬆愉快的生活。
②生態意識
無論是客觀的經濟條件改善、閒暇時間的增多,還是社會環境的惡化,人們自身需求的渴望,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態意識開始覺醒。1980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等組織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標誌著人類生態意識到達高漲階段。而我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更是提出了和諧發展這一重大方針政策,標誌著和諧時代的發展。這種追求和諧的生態旅遊迅速發展,同時極大地鼓勵了生態旅遊者隊伍的壯大。
(3)生態環境教育與培養
由於生態旅遊對生態旅遊者的高要求,生態環境教育與培養就成為一條培養生態旅遊者的途徑。生態旅遊者在自身的要求上,具有強烈的生態意識和掌握生態環保知識,在生態旅遊活動中實踐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更多的人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宣傳生態環保知識,從另一方面對更大的人群進行生態環保教育。
2,生態旅遊者的類型
① 嚴格的生態旅遊者
在上文中,我提及到的對生態旅遊者的第二種定義,具有高度的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並在實踐中體現出生態和環保;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價值觀取向上,他們信仰生物中心論。
② 一般的生態旅遊者
③ 組織性的生態旅遊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