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效率

生態效率

生態效率它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其中“產出"是指企業生產或經濟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投入"是指企業生產或經濟體消耗的資源和能源及它們所造成的環境負荷(EnvironmentalLoading)。在生物學中,生態效率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生物對太陽能或其前一營養級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轉化效率,以能流線上不同點之間的比值來表示。生態效率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本營養級與前一級相比,另一類是同一營養級內不同階段間相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效率
  • 別稱:生態文明水平
  • 含義:生態資源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
  • 屬於:生態
提出背景,測度公式,測試結果,生態值及其影響,我國概況,水平組,區域分布,決定因素,排序原因,補充,研究實例,

提出背景

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概念提到全人類發展的議程。
在中國,2005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七大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高度出發,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以生態有效的方式滿足人的需要。因此,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兩型社會”的關鍵在於提高生態效率。

測度公式

EEI為地區產生單位生態足跡(指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總體衝擊,生態足跡等於生產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其廢棄物所需要的有用土地的面積)所對應的地區生產總值,它與GDP成正比,在生態足跡一定條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大;與生態足跡成反比,在地區生產總值一定的情況下,生態足跡越小,其水平越高。EEI由普遍公認的GDP和生態足跡兩個指標直接合成,原理簡明、計算方便,易於套用。因此,它是一個表示經濟發展的綜合生態文明程度的合適指標。

測試結果

通過測算,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生態文明水平排序如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天津、廣西、山東、重慶、四川、江西、河南、湖南、(以下為全國平均水平線下)湖北、海南、安徽、陝西、黑龍江、吉林、青海、河北、遼寧、新疆、雲南、甘肅、內蒙古、貴州、寧夏、山西。

生態值及其影響

從生態足跡的構成看,其中,能源地占到71%左右,說明能源的消耗是經濟活動對自然造成衝擊的最主要方面,要降低一地的生態足跡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降低單位經濟產出的能源消耗量,提高利用效率。其次是可耕地和草地,占到18%,這是和人類的生活消費有直接關係的,人們的生活水平總是在不斷上升的,因此這部分消耗也是穩中有升。各個省市區生態足跡的構成雖然有差別,但差別微小,與全國情況相似。
生態足跡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山西、內蒙古、寧夏、遼寧、上海是最高的五個省市區;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廣西、四川、江西、安徽、重慶是最低的五個省市區。最高的山西是最低的廣西的4.5倍。觀察可知,地區之間的差異明顯,山西和內蒙古在第一梯隊,遠遠高出其他省份,接下來寧夏、遼寧、上海、天津相對較高,數值為9以上,隨後的省份平滑下降,相對連續。另外,除青海外,所有其他地區生態足跡均大於生態承載力,生態赤字明顯。這反映出,中國生態面臨巨大壓力。

我國概況

水平組

根據測算結果,將中國所有的省市區分為兩級六組,即:生態文明水平較全國高的等級,包括以下最高水平組、高水平組和中高水平組的14個省市自治區;生態文明水平較全國低的等級,包括分布於以下中低水平組、低水平組、最低水平組的16個省市自治區:
(1)最高水平組:北京。
在所有省市區中,北京的EEI值最高,且領先程度大。北京的人均GDP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而生態足跡的水平卻排在全國第10位,並不高。所以綜合起來看,北京的生態文明水平最高,經濟發展是最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
(2)高水平組:上海、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天津。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
這些省市在排序中屬於第二梯隊,它們全部是東部沿海省份,經濟發達,GDP水平高,但同時相應的生態足跡的水平也排在全國的較高的水平。這些省市區相對落後於北京,但卻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3)中高水平組:廣西、山東、重慶、四川、江西、河南、湖南。
從絕對值上來說,這些省市區EEI值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除山東為沿海地區外,其它均為中西部地區。
(4)中低水平組:湖北、海南、安徽、陝西、黑龍江、吉林。
這些省份所處的梯隊雖然屬於中游,但已經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了。
(5)低水平組:青海、河北、遼寧、新疆、雲南、甘肅。
這一梯隊已經屬於絕對地落後了,在全國屬於低水平。這裡既有西部經濟落後的省份,又有東部的河北和遼寧兩省。
(6)最低水平組:內蒙古、貴州、寧夏、山西。
單純從EEI的數值看,這四個省區是最落後的。但落後的原因卻很不一樣。山西的落後最主要的是因為其生態足跡太大。而寧夏和貴州排名靠後主要是因為其經濟發展本身太落後。總之,這些省區在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遠遠落後於其他省市區。

區域分布

其次,按照EEI是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將所有省市區分為兩組,中國生態文明水平較高的集中連片地區包括四塊,即:京津地區、黃河下游沿岸地區、華東華南沿海及江南丘陵地區、川渝地區。其它地區生態文明水平均低於全國水平。
生態文明水平最高水平組的北京和高水平的六個省份全部是位於東部地帶,顯示東部地區總體上的生態資源利用效率處於領先水平。但仍有東部省份處在中低水平甚至是低水平,比如河北省和遼寧省。處在中高水平和中低水平的13個省份中有8箇中部省份、3個東部省份和2個西部省份,大部分的中部省份都處在中游水平,發展較好的重慶和四川等西部省份同樣處在此列。而低水平組和最低水平組的10個省份中有6個西部省份、2個東部省份和2箇中部省份。這表明,現行“東、中、西三大地帶”區劃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國生態文明水平的空間分布。

決定因素

首先是GDP、人口規模。
理論上說,在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一個地區人口和經濟規模越大,生態文明水平就會越高。但是相關分析表明,這種正面影響並不大。
其次是人均GDP、勞動生產率。
由於在不同的經濟結構、技術水平條件下生態效率不同,生態文明水平與人均GDP和勞動生產率是成正比例關係的,即在其它條件一定情況下,地區人均GDP和勞動生產率越高,其生態文明水平越趨於較高。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率的提高,其生態文明水平是趨於明顯改善的。
第三是經濟服務化。
第二產業是物質的經濟,而第三產業是相對去物質化的,所以可以預見,經濟服務化率即第三產業占GDP的比率越高,生態文明水平亦會趨於較高。相對於經濟快速服務化的省份,那些工業仍占較高比重的省份的生態文明水平就要明顯低很多。
第四是城市化水平。
生態文明水平與城市化水平是密切正相關的,並且呈不斷上升趨勢。此外,家用汽車的擁有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發展水平的高低,它對生態文明水平的影響途徑是多方面的。從統計結果來看,生態文明水平和家用汽車擁有量的相關性為比較顯著的正相關。
第五是經濟活動能耗。
生態文明水平與萬元GDP能耗、以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是呈顯著負相關的。啟示是:利用技術創新降低能耗,發展循環經濟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六是人均生態足跡。
在經濟產出一定的條件下,地區人均的生態足跡越大,說明人均消耗的能源和對環境的影響較大,生態文明水平也就越小,但這種相關性並不顯著。

排序原因

首先是發展方式轉變的考慮
2008年下半年發生金融危機以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是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全球性戰略任務。當前,美國等主要國家和地區都非常強調ET技術(能源環境技術)、低碳經濟等一系列綠色發展方式,中國進入十一五時期以來十分強調了節能降耗減排,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現在對中國各個省區進行生態文明排序,有助於改變中國目前各個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只一味、單純地強調GDP的傾向,將無助於各個地區的發展方式向生態文明的方向轉變。
其次是指標完善方面的考慮。
關於地區的生態文明的程度,國家實施節能降耗減排以來,主要強調用萬元GDP能源消耗指標去衡量,這個指標非常重要,但是還不夠 全面,於是就考慮用單位生態足跡所支持的GDP來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在生態上是否文明,這將有助於更全面地衡量各個地區生態文明發展的程度。

補充

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兼顧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將巨觀尺度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效的融入到微觀(如企業)和中觀(如產業)的發展規劃和管理中,已得到許多企業的認可與接受,也成為相關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參考。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WBCSD的推動下,一系列生態效率的研討會、研究案例和工作報告相繼出現,生態效率已經為當前國內外產業生態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研究實例

生態效率的概念也可用於物種種群的研究。例如,非洲象種群對植物的利用效率大約是9.6%,即在3.1×106J/m2的初級生產量中只能利用3.0×105J/m2;草原田鼠(Microtus)種群對食料植物的利用效率大約是1.6%,而草原田鼠營養環節的林德曼效率卻只有0.3%,這是一個很低的值。我們通常認為是很重要的一些物種,最終發現它們在生態系統能量傳遞中所起的作用卻很小。例如, 1970年,G. C. Varley曾計算過棲息在Wytham森林中的很多脊椎動物的利用效率,這些動物都依賴櫟樹為生,其中大山雀的利用效率為0.33%,鼩鼱的利用效率為0.10%,林姬鼠為0.75%,即使是這裡的優勢種類,也只能利用該森林淨初級生產量的1%。草原生態系統中的植食動物通常比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植食動物能利用較多的初級生產量。在水生生態系統中,食植物的浮遊動物甚至可以利用更高比例的淨初級生產量。1975年,Whittaker對不同生態系統中淨初級生產量被動物利用的情況提供了一些平均數據,這些數據表明,熱帶雨林大約有7%的淨初級生產量被動物利用,溫帶闊葉林為5%,草原為10%,開闊大洋40%和海水上涌帶35%。可見,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淨生產量的絕大多數都通向了碎屑食物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