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心理學(唐青媛譯作)

生態心理學(唐青媛譯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生態心理學》是由北京華源書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心理學方面書籍。本書作者生物學家弗拉基米爾·安東諾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了以下問題,即:什麼是神,宇宙意識進化過程中人類的位置,塑造和改變命運的原理,如何取得健康和幸福,最為有效的心理自我調整法,完善心靈及認知神等問題。

本書包含若干作者演說的材料,因此,本書核心部分可能會通過不同的語言重複闡述。期望讀者朋友多多諒解,不要因此產生厭煩情緒,反觀之,重複部門也有益於我們更加深刻第理解材料。

本書適合各類讀者群體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生態心理學》
  • 作者:弗拉基米爾·安東諾夫
  • 譯者:唐青媛
  • ISBN:978-7-5126-2771-0
  • 類別:心理學
  • 頁數:324頁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
  • 開本:大32開本
作者簡介:,譯者簡介:,內容簡介:,片段節選:,生態學與心理生態學,人是什麼,空間的多維性,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安東諾夫
生於1946年,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無神論家庭。他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主要研究生物生態,他曾多年研究醫藥,他的論文研究是環境因素影響。

譯者簡介:

唐青媛
於1986年12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石家莊市。2008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語專業。今從事翻譯工作,翻譯的著作包括《上帝的解剖學》《生態心理學》《道德經》《老子寓言》《博伽梵歌》《菲利普》。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生物學家弗拉基米爾·安東諾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了以下問題,即:什麼是神,宇宙意識進化過程中人類的位置,塑造和改變命運的原理,如何取得健康和幸福,最為有效的心理自我調整法,完善心靈及認知神等問題。
本書適合各類讀者群體閱讀。

片段節選:

生態學與心理生態學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體同其周圍環境間相互關係的學科。
該學科的具體的方向可命名為,如:“河狸生態學”“鱘魚生態學”等等。因此,研究者可從研究對象的棲息環境、飲食食物、繁殖地點、繁殖條件、及其與同類生物物種的其他個體間或與其存在競爭關係或敵對關係的物種(如掠奪者或寄生者)間或與其僅僅是比鄰而居的生物間的相互關係角度進行觀察分析。
其中,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也包括人。因此,一般情況下,研究人時首先是將其置於生產條件(海洋、煤礦、航空等等)之下進行研究。
人類生態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保護人類居住的環境。在許多國家都設有專門的生態機構,開展“綠色和平”公益行動。“綠色大使”們致力於同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做鬥爭,致力於保護森林和動物世界。他們反對進行核試驗,支持銷毀核武器以及生化武器,主張禁用會使普通居民及動物致殘的防步兵地雷,反對使用使動物遭受極大痛苦的捕獸夾……
同時,探究處於不同生產條件下的人類生命活動實用生態學也至關重要。但在本書中,我們努力探究的遠非這些,我們研究的是人類生態學。
要知道,人不僅是肉體意義上的人,更主要的是意識(靈魂)意義上的人。與人類共同作用的不僅有空氣、水、土地、其他人或動植物、微生物和細菌等…… 而且還有非化身的個體意識(人或動物的靈魂),並且其中最重要的是神。
這就是作為生態學分支的生態心理學的研究課題。
實際上,我們生活在多維的生存環境內。因此,我們通過感官所感覺到的物質世界只是我們周圍環境的一小部分,而其他多維空間層通常是我們完全感知不到的。在其他空間層內同樣也充滿了生命物質,他們能看見我們並且對我們施加影響。
為了完善我們對生態學的理解,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在地球上,在我們每個人世界觀里都應該接納那個全宇宙最重要的者——即神。
為此,首先我們應當具備關於神、宇宙意識的進化、以及在宇宙意識過程中人類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的知識。
並且,我們還應當明確,倫理學也是哲學知識的一個分支。倫理學可以幫助人類與神以及與周圍環境建立和諧的生態關係。

人是什麼

人是什麼,我們認為,人——不是肉體,人——是意識,即擁有自我意識、記憶和智慧的有生能源體,這是關於人的基本認識。肉體只是人的意識的臨時棲息地。因此,在個人的進化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多次遷入、遷出這種肉體。
唯物主義者和原始宗教教派的追隨者並不相信這一點。然而,神通過托特-亞特蘭特(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老子、奎師那、畢達哥拉斯、釋迦牟尼、耶穌基督、來自漢達可汗納的巴巴吉、實諦·賽·巴巴(Thoth-the-Atlantean, Hermes Trismegistus, Lao Tse, Krishna, Pythagoras, Gautama Buddha, Jesus Christ, Babaji from Haidakhan, Sathya Sai Baba)及其他宗教導師、先知等人反覆強調這點[1-4,10,12,14,18-19,24,27,34-35,42-51,60]。
關於這點,信不信由你。與污濁病態的身體為伍的弱小意識通常無法從盲從信仰或無信仰狀態轉向求知狀態。但是,如果一個人沿著靈性的道路前進,也就是開始發展作為意識的自我,那么他就可以通過個人經驗了解這一切。
生命的意義,不僅對於人來說,同樣也對於所有化身的生物來說,在於追求在量變和質變上發展作為意識的自我。
有人可能會問,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這樣的:為了與神融合,並且在融合過程中以自己充實神。
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存在,其中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物質,都應以此為目標,即以物質載體為基礎發展個人意識。
每個靈魂的進化過程都是這樣的:礦物質生長——在它們上面產生晶格——開始形成能量聚合物,先前的能量塊處於模糊、分散狀態(梵語:protopurusha)。此後,這些能量塊首先轉移到植物體內,而後由植物體內轉移到動物體內,最終轉移到人類體內。在此過程中,化身的靈魂在逐漸成長。
人類已經在植物身上發現了情緒反應和簡單的運動反應,並且還在高度進化的動物身上發現了豐富的情感,甚至相當發達的智慧。因此,在人類的進化階段,我們應當理解意識的發展規律並積極地參與到意識的發展活動中去。但很可惜,我們的星球上的大部分人都沒這么做,因為他們對宗教和哲學一無所知。

空間的多維性

實際上,宇宙空間是多維空間。我們可以舉例證明該觀點:比如,太陽光線與清潔的水體存在於同一空間內,由於太陽光線能夠自由的穿越水體,因此,幾乎不與水體發生相互作用;例如,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波自然而然地存在於空間深處,存在於我們身體的內部、外部;再比如,在任何固體、液體或氣體內部或外部的多維空間深處都存在著另一個世界——靈魂和神的居所。
多維性尺度是衡量能量狀態的特殊尺度,它代表著完全不同的能量範圍。在研究這一尺度時,注意力矢量的指向不是向上、向下或向著某一方向,而是應當指向深處。根據微妙與粗鄙的程度,可將多維空間層(希臘語:eons、梵文:lokas)劃分為各個層次。
最微妙的能量層次是將神當做造物主來看待。神仿佛是無限延展的、最純粹的光,像晨光一般溫柔、溫暖。神是無形的。一旦觸及他,所有的形態都會立即消融。
在不同的語言中,人們對神的稱呼各有不同:父神、耶和華、安拉、伊濕伐羅、原始意識、道(God-the-Father,Jehovah, Allah, Ishvara, Primordial Consciousness, Tao)等。他是中國、印度及其他各國的神,以及猶太預言家、耶穌基督、穆罕默德的神……在這些地方人們能夠正確地認識他。
只有那些愚昧無知或智力處於原始階段的人才會認為不同的“說法”指的是不同的神……
多維創造物中的每個新生“島嶼”都來源於造物主的家,來源於最初的原始次元空間。而固體物質的建築材料則為原質物質(protomatter)(梵語:protoprakriti,bhutakasha)。
如果意識能夠貫穿這一層次,那么從內部來看,這一層次仿佛是一個無限的空間,裡面充滿了溫柔的寧靜和淡淡的光輝。置身其中,仿佛置身於溫柔寧靜、繁星閃耀的南部的夜晚。
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應當認識到,造物主和阿卡莎次元空間(eons of akasha)與所有創造物位於“鏡子”的兩面,相對於所有的創造物來說,造物主和阿卡莎次元空間(eons of akasha)在“鏡子”的另一面,在鏡子的反面。我們都知道,生活中普通的鏡子都有光面和暗面,同樣地,浩瀚、幽深的多維宇宙空間也是如此。
物理學家也對“鏡面世界”進行過推演,他們試圖將用自己的理論來解釋世界形成問題中的“鏡像世界”問題;他們阿卡莎次元空間(eons of akasha)中的能量稱之為“反能量”“反物質”……
造物主為了在無垠的宇宙空間中創造出物質的“島嶼”,他先創造出了一個具有較強萬有引力(引力)的局部區域。這一區域就是天文學中的“黑洞”。“黑洞”不斷地吸收著周圍宇宙空間中的各類物質“垃圾”——枯竭死亡的行星、宇宙塵埃以及原質(protoprakriti)中的微量元素。在這些凝結物內部產生的超壓力和超熱力會引發核聚變反應,因此才會產生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才會產生分子和有機分子,而有機分子逐漸演變為原質物質(bhutakasha),於是乎,便開始進化出了有機體以及其靈魂。生物學家們對有機體的進化過程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但卻忽視了對在此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神的研究。
我們人類的使命就是要竭盡全力地發展作為靈魂(意識)的自我,踏上走向造物主的靈性之路,細緻作為意識的自我,實現與造物主的融合、豐富自我。
這就是神在創造地球時的“用心”,也是我們生活的意義之所在。
我們應當明白,我們不能獨立存在,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自命不凡、以自我為中心。因為能夠獨立存在的只有造物主。他所創造的一切連同我們都是為了他自身的進化需要,並非為了我們。
由此,我們便可以明白我們命運的性質:如果在生活中,我們按照正確的軌跡發展自我,那么就會一切順遂;反之,如果我們按照錯誤的軌跡發展自我,那么他就會通過病痛或失敗來警示我們。
當作為世俗尺度的時間出現以後,在我們的地球上出現了數以億計的人類以及數量更為龐大的各年齡段及各質量層次的靈魂。他們之中完善自我並與造物主進行融合的便不再化為人形(其中,彌賽亞、下凡的天神除外);其餘的在物質“島嶼”滅亡以前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轉化。在物質破壞過程中,那些未靠近造物主的靈魂將會被破壞並進入到阿卡莎次元空間(eons of akasha)中去。在那裡,它們將會成為未來“島嶼”及“島嶼”上生命體的構築材料。
造物主的“微妙質-粗糙質之等級表”的另一端是魔鬼的次元空間,這是一個粗魯黑暗的能量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存在著像石油一樣令人難堪的、“黏著”的情緒狀態。為何會陷入此種境地,在後文中,我們會對此進行探討。
但是對於正人君子來說,也有適合他們的居所——天堂。
每個人死後,都會進入到相應的次元空間中去。至於進入到何種次元空間,這便與人在地球上在擁有肉身時的生活狀態有關。但是,我們應當追求進入高等次元空間。
對於生活在充斥著無神論和宗教無知環境中的我們來說,要做到這一點的確很難。但是我們應當知道,父神的居所不在高空中,不在其他星球,也不在某一座高山上。他存在於整個宇宙空間中,他無所不在:在我們身體的深處、在他所創造的世界萬物之中。
通向他的“階梯”不是向上延展的,而是向深處延展的。改善作為意識的自我有助於我們構建這些“階梯”的台階……因而,這個階梯始於我們的精神之心。
本書所述內容均為作者潛心研究之成果,並非是套用或複述其他人的話語。每個人都應當努力走上這條靈性道路,因此,知曉這樣一個事實是很重要的,即行走在靈性的道路上應當一步一個腳印,切不可跳躍前進。
造物主的家無處不在,甚至存在於每個物質分子之中。正如耶穌所說,我們與它之間的距離不比一張薄紙的厚度還要小。
父神並非在天上,他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體內部和周圍,在每個分子之中。神的家與我們之間的距離是何其地接近啊!但是,我們不應當止步於此,我們應當嘗試走進去!
要想進入到父神的居所中,我們必須要得到他的祝福。只有那些均衡地發展自身的愛、智慧與力量的人才會得到他的祝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