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研究》是王雨辰創作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
該書在深入系統研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基礎上,闡發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觀,研究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對於維護後發國家發展權和環境權,促進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研究
- 作者:王雨辰
- 類別: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 首版時間:2017年
- 字數:25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回應了西方 “深綠” 和 “淺綠” 思潮的質疑, 捍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性;針對國內學術界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發展邏輯和內容的系統梳理的問題, 不僅深入剖析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維度的闡發, 而且從其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生態批判、 價值批判、 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技術批判和它的生態政治哲學等四個方面作了系統梳理;援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理論為基礎, 建構了後發國家的生態文明理論。
作品目錄
導論 |
---|
第一章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辯護 | 第二章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維度的闡發 |
---|---|
第一節 西方“深綠”思潮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質疑 | 第一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修正 |
一、馬爾薩斯主義對西方綠色思潮的影響 | 一、奧康納的文化唯物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修正 |
二、西方“深綠”思潮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質疑 | 二、本·阿格爾對歷史唯物主義危機理論的修正與重建 |
第二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辯護 | 三、本頓對歷史唯物主義綠色化的探索 |
一、歷史唯物主義與“自然的極限”問題 | 第二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維度的闡發 |
二、歷史唯物主義與崇拜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的生產主義問題 | 一、福斯特對生態唯物主義的系統闡發 |
三、共產主義社會與生態是否相適應的問題 | 二、佩珀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意蘊的論述 |
四、歷史唯物主義與生態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係問題 | 三、休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內涵的闡發 |
第三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綠色思潮質疑回應的價值與意義 | 第三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維度闡發的價值和意義 |
第三章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問題 | 第四章 西方綠色思潮的生態文明觀 |
---|---|
第一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生態批判 | 第一節 “深綠”思潮的生態文明觀 |
一、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與生態危機 | 一、“深綠”思潮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批評 |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 | 二、“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的內涵與根據 |
三、資本的特點與生態危機 | 三、“深綠”思潮對生態文明理論的建構 |
第二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批判 | 第二節 “淺綠”思潮的生態文明觀 |
一、消費主義價值觀盛行的原因和後果 | 一、“淺綠”思潮的生態危機論與生態自然觀 |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生態中心論與現代人類中心論的批判 | 二、“淺綠”思潮的生態價值觀與生態治理論 |
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生態價值觀的重構 | 第三節 “紅綠”思潮的生態文明觀 |
第三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技術批判 | 一、有機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 |
一、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與科學技術的異化 |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 |
二、資本主義價值觀與技術的非理性使用 | 第四節 西方綠色思潮對生態文明本質理解分歧的實質 |
三、人與人關係的重建和新的技術倫理 | |
第四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政治哲學 | |
一、對西方其他綠色思潮生態政治戰略的批評 | |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治理戰略 | |
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政治理想 | |
第五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與當代啟示 |
第五章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理論 | 第六章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 |
---|---|
第一節 歷史唯物主義生態思維方式的形成 | 第一節 後發國家生態危機的實質與生態文明理論應有的價值立場 |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近代主體形上學的超越 | 一、後發國家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與實質 |
二、歷史唯物主義生態思維方式的基本特點 | 二、以“環境正義問題”為核心的窮人環保主義理論的提出 |
第二節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理論的主要內容 | 三、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建構應有的價值立場 |
一、人類與自然辯證統一的生態自然觀 | 第二節 作為環境正義訴求的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 |
二、對科學技術資本主義使用的生態批判 | 一、“環境正義”概念的主要內涵與指向 |
三、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資本的空間生產的生態批判 | 二、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中的“環境正義”問題 |
第三節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理論的基本特點 | 三、發展觀念的變革與維護後發國家的發展權與環境權 |
第三節 作為發展觀與境界論相統一的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 | |
一、作為一種發展觀的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 | |
二、作為一種境界論的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 | |
第四節 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的基本特點 |
附錄:筆者發表的生態思潮以及與之相關生態的學術論著 |
參考文獻 |
後記 |
作品思想
該書首先論述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從生態視角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修正。如奧康納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引入“自然”和“文化”維度,突出自然系統、自然條件對生產勞動以及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影響;本·阿格爾強調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已由馬克思時代的經濟危機轉化為生態危機,生態危機的出現與資本主義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利用大眾媒體不斷製造“虛假需求”密切相關,主張歷史唯物主義應適應時代變化,重建需求和危機理論。該章接著論述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維度的直接闡發。如在福斯特看來,歷史唯物主義注重研究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物質變換過程,認為資本主義制度與生產方式必然帶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物質變換關係的斷裂”,只有變革資本主義制度與生產方式,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徹底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佩珀肯定歷史唯物主義屬於“人類中心論”,但它並沒有將人與自然的關係簡單歸之為利用與被利用、控制與被控制的工具性關係,而是肯定自然具有相對於人的道德、精神、審美等多方面價值。
如果說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維度的闡發,體現的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意義的維護的話,那么該書進一步從四方面理論主題,闡述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
其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將生態危機的根源歸之為資本主義制度及生產方式。如奧康納將生產力、生產關係與生產條件的矛盾視作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二重矛盾,認為資本對利潤的追求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張的趨勢,因此導致人與自然的矛盾及生態危機。資本主義社會城鄉矛盾、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後發國家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擴張造成的。
其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還注重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批判和生態價值觀的重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資產階級從對利潤的追求和維繫其統治合法性出發,必然在全社會宣揚消費主義價值觀。消費主義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盛行,必然導致生態危機的日趨嚴重;在生態價值觀的建設方面,佩珀認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追求的人類利益與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不同,它追求的不是少數人的利益,而是人類的長期利益;不僅包括人們的物質利益,而且包括人們的精神利益。科威爾則認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命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都依賴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要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注重人性的整體性培育,順應自然生態本性。
其三,資本主義社會技術批判也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主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反對脫離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論述科學技術的社會效應,認為資本對利潤的貪慾必然導致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非理性運用。資本家利用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選擇技術密集型技術,必然會帶來更為嚴重的生態後果。要避免科學技術的非理性運用,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選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小規模技術”“中間技術”。
其四,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出社會制度和生態價值觀雙重變革的生態治理戰略。社會制度變革是指變革資本主義制度與生產方式,建立生態社會主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升華社會,主張改變高度集權的資本主義經濟和管理模式,讓工人階級直接參與到生產決策過程和管理過程中。價值觀變革是指變革消費主義價值觀,肯定生物多樣性價值,樹立從創造性勞動中求幸福的價值觀。
關於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作者著重論述了“環境正義”問題。作者認為,後發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與已開發國家向落後國家推行的現代化模式,以及已開發國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密切相關的。已開發國家現代化模式,將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成長作為發展的唯一目標,忽視相應的社會結構變革,必然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與各種社會問題;而後發國家現代化建設是在發達資本主義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展開的,其發展所需的資金和技術只能依靠出口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獲得,而已開發國家總是利用自身的主導地位,最大限度地剝削和掠奪後發國家。已開發國家還將化工、醫藥等污染產業轉移到後發國家,進一步惡化了後發國家的生態環境。作者認為,要解決後發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環境正義”問題,一是要求後發國家擺脫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立足本國歷史條件和文化傳統,從本國國情出發,走“內源性發展”道路;二是應維護後發國家的發展權與環境權,促進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民主化;三是釐清已開發國家對於全球化生態環境危機的歷史責任和現實責任,要求已開發國家在全球生態治理中承擔主要責任。
該書還從全球和地方兩個維度探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認為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應是發展觀與境界論的統一。所謂全球維度,是從全球生態治理的角度,強調後發國家應關注全球整體生態利益,與已開發國家一起承擔“共同而有差別”的責任,突出的是道義上的責任,是後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的境界論;所謂地方維度,則是從民族國家自身的發展出發,捍衛後發國家的發展權和環境權,變革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2月10日,該書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作者簡介
王雨辰,男,1967年12月生,武漢市黃陂區人,獲武漢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全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教育部高層次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