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對氣候治理及氣候正義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基於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探討氣候治理與正義的生產;從正義的視角陳述氣候變化的特殊性、氣候治理的困境,進而揭示氣候變化的本質;從開發中國家的立場切入,以中國在氣候治理中的困境、責任及義務等來探求氣候治理的正義之維;置於全球化的立場探求氣候治理與正義路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氣候變化、氣候正義和氣候發展史 第三章 氣候變化的實質與氣候治理困境 | 第四章 氣候治理與氣候正義的多學科視域關照 第五章 氣候治理之策與正義重構 第六章 國際氣候治理機制的轉化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
創作背景
進入21世紀,“氣候變暖”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嚴峻的生態問題。“氣候變暖”問題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致使人類的唯一選擇是加強氣候治理。然而氣候變化問題並非獨立自存,而是與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息息相關的,這就意味著氣候治理的複雜性,它既關涉不同層次國家的經濟發展,又關涉多元利益主體的價值選擇。在陳春英看來,正義是氣候治理過程中最核心的元素,如何在氣候治理過程中貫徹正義元素,讓正義成為氣候治理的基本和最高的價值導向,是氣候治理獲得成功的關鍵。此外,以中國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應該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是與正義密切相關的問題。因此,在“氣候變暖”愈演愈烈的時代境遇下,從氣候正義的視角對現實存在的氣候問題進行關照,尋求治理之策,對於世界氣候問題的化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基於此,《氣候治理與氣候正義》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首先,作者從氣候問題的複雜性出發,指出了氣候治理的困境。氣候變化既是一個科學問題、倫理問題、政治問題,也是一個生態問題,共同表征著氣候變化的複雜性與人類生存狀態的惡化程度,同時也昭示著氣候治理的多重困境。眾所周知,前工業革命時期的氣候變化主要根源於自然原因。而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關係日趨緊密,尤其是在資本的驅使下和利益的主導下,產生了氣候變化的一系列悖論,集中體現在氣候治理的四大困境,即氣候變化的全球化特徵與治理主體的碎片化,氣候治理的責任歸屬與界定的不確定性,地方社會發展訴求與治理需求的差異化,氣候變化與激化的全球不平等矛盾與衝突。
其次,作者指出,氣候變化的全球性決定了有效的氣候治理只能訴諸國際合作,然而被已開發國家掌控的國家氣候治理協定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帝國主義”傾向。無論是《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京都議定書》,還是《
巴黎協定》都充斥著西方已開發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生態政治話語霸權,儘管這一系列國家氣候協定從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來看,是致力於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彰顯了生態正義的國際協定。作者認為,即便是對於氣候變化引發的生態治理或生態保護也都難以擺脫帝國主義生態霸權的話語支配。
再次,作者認為,受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影響,氣候治理與氣候正義的傳播和研究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意蘊,由此導致過往的論調多具有較強的西方中心論色彩。因此,國際氣候治理實踐首先應該立足於捍衛全球生態利益及開發中國家的生存權與發展權,並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立場貫徹其中。氣候變化呈現為全球性的態勢,氣候問題的解決理應從全球性的視角進行考量。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看,正是資本的全球化擴張,導致了氣候問題的全球化呈現,這是對氣候問題進行全球治理、氣候正義進行全球建構的邏輯前提。
最後,作者認為,在後巴黎時代,氣候治理的“中國方案”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在全球氣候治理的大背景下,中國基於自身的氣候治理實踐與全球氣候危機的現實境遇提出了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底的氣候正義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既有著深刻的現實基礎,又傳承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基因、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這構成氣候正義“中國方案”的國際視野;以發展觀和境界論的辯證統一為合理核心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成氣候正義“中國方案”的國內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共同構成氣候正義的“中國方案”。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陳春英,1975年生,湖北漢川人,2019年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