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概論(第3版)

生態學概論(第3版)

《生態學概論(第3版)》是由曹湊貴、展茗主編,2015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院校進行生態學教育的概論性教材、iCourse·教材。該教材適宜於農林院校各專業和綜合性院校非環境科學、非生態學專業,對生態學學科感興趣的各界人士閱讀。

全書共10章,內容涉及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健康和管理、景觀生態學、生態重建號恢復、污染生態學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生態學概論(第3版)
  • 作者:曹湊貴、展茗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8月11日
  • 頁數:308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42703-5
  • 字數:465千字
  • CIP核字號:2015138672
成書過程,修訂情況,出版工作,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生態學概論(第3版)》由曹湊貴博士制定了改版方案,製作了“名師導學”數字資源,並負責最終的統稿工作;展茗博士負責數字資源建設統稿,及紙質教材的修改;李萍萍博士提出改版策劃建議,方萍博士、汪金平博士、張美俊博士、董召榮教授等參與素材蒐集及紙質材料修政。
《生態學概論(第3版)》編審工作人員名單
主編
曹湊貴、展茗
副主編
嚴力蛟、劉黎明、李萍萍
編者
曹湊貴(華中農業大學)曹林奎(上海交通大學)陳欣(浙江大學)重召榮(安徽農業大學)
方萍(同濟大學)黃國勤(江西農業大學)李萍萍(南京林業大學)劉黎明(中國農業大學)
汪金平(華中農業大學)嚴力蛟(浙江大學)曾漢來(華中農業大學)曾任森(福建農林大學)
展茗(華中農業大學)張美俊(山西農業大學)
主審人
駱世明(華南農業大學)王兆騫(浙江大學)

出版工作

2015年8月11日,《生態學概論(第3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生態學概論(第3版)》出版工作人員名單
策劃編輯
責任編輯
裝幀設計
責任印刷
孟麗
孟麗
楊立新
韓剛

內容簡介

《生態學概論(第3版)》結合人們認識事物的特點,在從整體認識生態學、生態系統的基礎上,以生態系統為背景講述了生態系統中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等不同層次生命體系的生態學規律;介紹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調控及理論套用。
《生態學概論(第3版)》共10章,在介紹經典生態學內容的同時,還反映了生態學學科前沿的成果及發展動態,內容涉及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健康和管理、景觀生態學、生態重建與恢復、污染生態學、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生態工程、生態旅遊、工業生態學、生態規劃與生態小區等。

教材目錄

前輔文
1 緒論
1.1 生態學的產生及發展
1.1.1 生態學的定義
1.1.2 生態學的發展簡史
1.1.3 現代生態學及其發展趨勢
1.2 生態學的學科體系
1.2.1 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
1.2.2 生態學的分支學科
1.2.3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論
1.3 生態學的任務
1.3.1 人類生態問題
1.3.2 生態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2 生態系統
2.1 系統與生態系統
2.1.1 系統的概念
2.1.2 系統的基本性質
2.1.3 系統方法
2.1.4 生態系統的含義
2.2 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徵
2.2.1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2.2.2 生態系統的一般結構
2.2.3 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及過程
2.2.4 生態系統的特點
2.2.5 生態系統研究與一般系統的差異
2.3 生態系統類型
2.3.1 生態系統的類型
2.3.2 生物圈生態系統
2.3.3 水域生態系統
2.3.4 濕地生態系統
2.3.5 陸地生態系統
2.3.6 農業生態系統
2.3.7 城市生態系統
2.4 生態系統服務與管理
2.4.1 生態系統服務
2.4.2 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2.4.3 生態系統健康及管理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3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
3.1 生物與環境關係的基本概念
3.1.1 生物種與個體生態學
3.1.2 環境與生態因子
3.1.3 生物與環境的基本關係
3.2 生態作用的基本規律
3.2.1 限制因子定律
3.2.2 生態因子綜合作用定律
3.2.3 生態因子的時空變化規律
3.3 生態適應的基本規律
3.3.1 生物的耐受性
3.3.2 脅迫與生態適應
3.3.3 生態適應方式與機制
3.3.4 生態適應與生物進化
3.4 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的適應
3.4.1 光的生態作用
3.4.2 溫度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性
3.4.3 水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性
3.4.4 土壤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性
3.4.5 大氣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性
3.5 生物的生態反作用
3.5.1 森林植被的生態效應
3.5.2 海洋生物的生態效應
3.5.3 淡水生物的生態效應
3.5.4 土壤生物的生態效應
3.5.5 草原植被的生態效應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4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
4.1 生物種群及種群生態學
4.2 種群的基本特徵
4.2.1 種群的大小和密度
4.2.2 種群的年齡結構和性別比
4.2.3 種群的出生率與死亡率
4.2.4 種群的生命表和生存曲線
4.2.5 種群的內稟增長率
4.2.6 種群的環境容納量
4.3 種群的數量動態及調節
4.3.1 種群增長的理論模型
4.3.2 種群的實際數量動態
4.3.3 種群調節
4.3.4 生態對策
4.4 種群的種內關係
4.4.1 種群內個體的空間分布類型
4.4.2 群聚與阿利氏原則
4.4.3 種內競爭與自疏
4.4.4 隔離和領域性
4.4.5 種群的社會等級及分工
4.5 種群的種間關係
4.5.1 種間相互作用的類型
4.5.2 種間正相互作用
4.5.3 種間負相互作用
4.5.4 種間協同進化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5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
5.1 生物群落及群落生態學
5.1.1 生物群落的含義和基本特徵
5.1.2 群落生態學
5.1.3 生物群落的性質
5.2 群落的組成
5.2.1 物種組成的性質分析
5.2.2 物種組成的數量特徵
5.3 群落的結構
5.3.1 群落的外貌
5.3.2 群落的水平結構
5.3.3 群落的垂直結構
5.3.4 群落的時間結構
5.3.5 群落的交錯區與邊緣效應
5.3.6 島嶼效應
5.3.7 干擾對群落結構的影響
5.4 群落的演替
5.4.1 群落演替的概念
5.4.2 演替序列
5.4.3 群落演替的影響因素
5.4.4 頂極群落
5.5 生物多樣性與群落穩定性
5.5.1 生物多樣性
5.5.2 群落多樣性的影響因素
5.5.3 群落的穩定性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6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6.1 能量流動的基本原理
6.1.1 能量的概念、形式及轉化
6.1.2 生態系統的能源
6.1.3 熱力學第一定律
6.1.4 熱力學第二定律
6.1.5 序、熵與耗散結構
6.2 能量流動的渠道
6.2.1 食物鏈
6.2.2 營養級
6.2.3 食物網
6.3 能量流動過程
6.3.1 能量流動途徑
6.3.2 生態效率
6.3.3 生態學金字塔
6.4 能流模型
6.4.1 能流符號
6.4.2 能流模型
6.5 能流與生態系統生產力
6.5.1 生物生產及生產力的有關概念
6.5.2 初級生產
6.5.3 次級生產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7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7.1 物質循環的基本原理
7.1.1 物質循環的有關概念
7.1.2 物質循環的基本形式
7.1.3 物質循環的類型
7.1.4 物質循環的特點
7.2 幾種重要循環的概述
7.2.1 水循環
7.2.2 碳循環
7.2.3 氮循環
7.2.4 磷循環
7.2.5 硫循環
7.2.6 養分循環
7.3 物質循環與環境問題
7.3.1 環境污染與污染生態學
7.3.2 生物放大作用與有毒有害物質的循環
7.3.3 化學農藥與物質循環
7.3.4 化學肥料與物質循環
7.3.5 環境污染的生物監測
7.3.6 環境污染的生物防治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8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8.1 信息流的概念
8.1.1 信息的概念
8.1.2 信息的主要特徵
8.1.3 信息的類型
8.2 信息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
8.2.1 生態系統的信息特點
8.2.2 生態系統信息流的環節
8.2.3 信息傳遞模型
8.2.4 信息傳遞實例
8.3 植物的信息傳遞
8.3.1 陽光與植物間的信息傳遞
8.3.2 植物間的化學信息傳遞
8.3.3 植物與微生物間的信息傳遞
8.3.4 植物與動物間的信息傳遞
8.4 動物間的信息傳遞
8.4.1 動物間信息通訊的特點
8.4.2 視覺信號通訊
8.4.3 聲音信號通訊
8.4.4 接觸通訊
8.4.5 舞蹈信號通訊
8.4.6 電通訊
8.4.7 動物間的化學通訊
8.5 信息流的人工調控
8.5.1 光信息的套用
8.5.2 化學信息的套用
8.5.3 聲信息的套用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9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調控
9.1 生態系統結構概述
9.1.1 生態系統結構的概念
9.1.2 生態系統結構的層次性
9.1.3 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9.2 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
9.2.1 生態系統的垂直結構特徵
9.2.2 生態系統的水平結構特徵
9.2.3 生態系統的時間結構特徵
9.2.4 生態系統時空結構的高效利用
9.3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9.3.1 食物鏈加環
9.3.2 食物鏈網結構設計
9.4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穩定性
9.4.1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9.4.2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穩定性的關係
9.4.3 生態平衡
9.4.4 生態平衡失調
9.5 生態系統的調控及穩態機制
9.5.1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
9.5.2 生態系統不同層次的穩態機制
9.5.3 生態系統的人工調控
9.5.4 生態重建與恢復生態學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10 套用生態學
10.1 景觀生態學
10.1.1 景觀和景觀生態學
10.1.2 景觀生態學的一般概念
10.1.3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10.1.4 景觀生態學的套用
10.2 城市生態學
10.2.1 城市生態學及其發展
10.2.2 城市生態學研究的幾種觀點
10.2.3 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0.2.4 城市生態系統的調控方法
10.3 生態旅遊
10.3.1 生態旅遊的產生與發展
10.3.2 生態旅遊的內涵與特徵
10.3.3 生態旅遊的理論基礎
10.3.4 國內外生態旅遊發展概況
10.4 生態農業與生態工程
10.4.1 生態農業的產生及含義
10.4.2 中國生態農業
10.4.3 生態工程
10.5 工業生態學與生態工業園區
10.5.1 工業生態學的產生和發展
10.5.2 工業生態學理論
10.5.3 生態工業園區
10.6 生態規劃與生態小區
10.6.1 生態規劃
10.6.2 生態小區
思考題
推薦閱讀
數字課程學習資源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生態學概論(第3版)》提供有名師導學講座預覽、拓展學習、名師導學課件等資源。
《生態學概論(第3版)》配有Abook數字課程,該課程包括名師導學、教學視頻、 教學課件、開放性討論、自測題、生態集萃、生態事件、深入學習、研究進展、專業術語等。
數字課程名稱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內容提供者
“生態學概論(第3版)”數字課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5年7月
馬煒梁、王幼芳、李宏慶

教材特色

《生態學概論(第3版)》以新的“iCourse·教材”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包括紙質教材和配套的數位化資源,數字資源建設擴充了該教材對信息的容納量,易於跟進更新,通過增加網站和連結,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針對某些重要問題進一步探討。

作者簡介

曹湊貴,男,漢族,1963年生,江西九江人,農學博士,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稻生理生態、農業生態學和可持續耕作制度的研究工作。
展茗,女,1973年1月出生,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