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生態學(第三版)

恢復生態學(第三版)

《恢復生態學(第三版)》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恢復生態學(第三版)
  • 作者:任海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 ISBN:9787030606389
圖書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簡介

《恢復生態學(第三版)》是在《恢復生態學導論》第一、二版的基礎上,結合近年國內外恢復生態學研究與實踐進展撰寫而成的。《恢復生態學(第三版)》基於恢復生態學的理論與實踐,闡述了恢復生態學概論、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退化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恢復、各類型退化生態系統(森林、草地、濕地、水體、農田、廢棄礦地等)的恢復實踐、生物入侵與生態恢復、全球變化與生態恢復、恢復生態學中的人文觀、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恢復、生態系統健康與生態恢復、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恢復、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圖書目錄

1 恢復生態學概論
1.1 生態恢復和恢復生態學的定義
1.1.1 生態恢復的定義
1.1.2 生態系統恢復後的特徵
1.1.3 恢復生態學的定義
1.2 恢復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1.3 恢復生態學研究簡史
1.4 恢復生態學的發展趨勢
主要參考文獻
2 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2.1 基礎生態學理論
2.1.1 限制因子理論
2.1.2 群落演替理論
2.1.3 生態位理論
2.1.4 物種相互作用理論
2.1.5 生態適宜性理論
2.1.6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理論
2.1.7 生物多樣性理論
2.1.8 景觀生態學理論
2.2 恢復生態學的主要理論
2.2.1 自我設計理論和設計理論
2.2.2 參考生態系統理論
2.2.3 集合規則理論
2.2.4 恢復的概念模型
2.2.5 適應性恢復
2.2.6 定居限制
2.2.7 護理植物理論
2.2.8 植物功能性狀與恢復
2.2.9 生態記憶
主要參考文獻
3 退化生態系統
3.1 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與過程
3.2 全球的退化生態系統
3.3 中國的退化生態系統
3.3.1 中國的生態系統類型及其分布
3.3.2 典型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
3.3.3 水土流失問題
3.3.4 生物多樣性問題
3.3.5 中國當前的退化生態系統問題
3.3.6 生態恢復的地帶性問題
3.3.7 退化生態的研究趨勢
主要參考文獻
4 生態系統恢復
4.1 生態恢復的目標與模式
4.2 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基本原則
4.3 恢復成功的標準
4.4 生態恢復的方法
4.5 生態恢復的時間
4.6 生態恢復工程管理指南
4.6.1 引言
4.6.2 概念規劃
4.6.3 準備工作
4.6.4 規劃實施
4.6.5 實施工作
4.6.6 實施後的工作
4.6.7 評價與宣傳
4.6.8 項目規劃和管理的15條原則
4.7 生態恢復的監測和評估
4.8 生態系統恢復後的生物與非生物特徵
4.8.1 生物特徵
4.8.2 非生物特徵.
4.9 不同尺度與組分的生態恢復
4.9.1 生境恢復
4.9.2 種群尺度的恢復
4.9.3 群落尺度的恢復
4.9.4 生態系統尺度的恢復
4.9.5 景觀尺度的恢復
4.9.6 全球變化與人類干擾要納入生態恢復範疇
4.10 生態恢復的社會、經濟、文化問題
4.11 中國森林恢復中存在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5 生態恢復實踐
5.1 退化草地生態系統的恢復
5.1.1 引言
5.1.2 重大科學問題與研究進展
5.1.3 草地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的生態學基礎
5.1.4 草地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功能
5.1.5 草地生態系統持續管理原則
5.1.6 中國北方溫帶退化草地的恢復重建
5.2 退化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
5.2.1 濕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
5.2.2 濕地恢復的概念
5.2.3 濕地恢復的理論
5.2.4 濕地恢復的原則和目標
5.2.5 濕地恢復的策略
5.2.6 濕地恢復的過程與方法
5.2.7 濕地恢復的合理性評價
5.3 極度退化的熱帶季雨林恢復
5.3.1 恢復地點的自然概況
5.3.2 森林恢復前後的生態效應對比
5.3.3 熱帶季雨林恢復機制
5.4 南亞熱帶退化草坡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
5.4.1 草坡恢復過程中的植物多樣性演變規律
5.4.2 草坡恢復過程中的土壤化學成分變化
5.4.3 草坡恢復過程中的水文變化特徵
5.4.4 草坡恢復過程中的草坡生物量和生產力
5.4.5 南亞熱帶草坡自然恢復的機制
5.4.6 植被恢復研究與實踐的發展趨勢
5.5 亞高山人工針葉林的恢復
5.5.1 樣地概況
5.5.2 物種多樣性變化
5.5.3 群落生物量變化
5.5.4 凋落物的變化
5.5.5 土壤肥力的變化
5.5.6 植物對土壤氮獲取策略的變化
5.5.7 亞高山人工針葉林恢復的生態特徵
5.6 退化農田生態系統的恢復
5.6.1 農田生態系統的退化
5.6.2 退化農田恢復的程式及措施
5.6.3 評估農業生態系統恢復的參考指標
5.6.4 複合農林業
5.6.5 防止退化的必由之路——可持續性農業
5.7 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恢復與管理
5.7.1 紅樹林概論
5.7.2 實例——深圳灣紅樹林生態系統
5.7.3 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管理與恢復要點
5.8 海島生態系統的恢復
5.8.1 海島恢復概論
5.8.2 海島的干擾
5.8.3 海島恢復的限制性因子
5.8.4 海島恢復的利益與過程
5.8.5 海島恢復中的注意事項
5.8.6 實例——熱帶珊瑚島的植被恢復
5.9 紅壤退化生態系統及其植被恢復
5.9.1 紅壤退化的原因與過程
5.9.2 紅壤退化的防治及恢復
5.10 黃土高原植被恢復
5.10.1 黃土高原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
5.10.2 恢復策略
5.10.3 恢復技術問題
5.10.4 植被恢復技術
5.11 乾旱區的植被恢復
5.11.1 乾旱區的植被及其恢復概況
5.11.2 西北乾旱區生態恢復應考慮的問題
5.12 喀斯特山地生態系統石漠化過程及其恢復
5.12.1 喀斯特研究概況
5.12.2 石漠化的原因與機制
5.12.3 石漠化喀斯特生態系統恢復
5.12.4 石漠化喀斯特生態系統恢復研究趨勢
5.13 礦業廢棄地的植被恢復
5.13.1 礦業廢棄地恢復概論
5.13.2 礦業廢棄地植被恢復與重建方法
5.13.3 礦業廢棄地植被恢復與重建模式
5.14 珍稀瀕危植物種群的生態恢復
5.14.1 植物回歸的定義及發展歷史
5.14.2 回歸與種群恢復
5.14.3 植物回歸實踐與研究
5.14.4 回歸工作的展望
5.15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恢復
5.15.1 生物多樣性恢復概論
5.15.2 主要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恢復
5.15.3 生物多樣性恢復與生態系統服務
5.15.4 中國履行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情況
5.16 土壤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恢復
5.16.1 土壤生物多樣性概論
5.16.2 土壤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5.16.3 生態恢復過程中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演變規律
5.16.4 土壤生物多樣性的管理與調控
5.16.5 土壤生物多樣性恢復
主要參考文獻
……
6 生物入侵與生態恢復
7 全球變化與生態恢復
8 恢復生態學中的人文觀
9 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恢復
10 生態系統健康與生態恢復
11 生態系統服務與生態恢復
12 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版後記
第二版後記
第三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