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基礎(環境類專業適用)

生態學基礎(環境類專業適用)

《生態學基礎(環境類專業適用)》是2006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洪遠。

基本介紹

  • 書名:生態學基礎(環境類專業適用)
  • 作者:李洪遠
  • ISBN:7-5025-7934-6
  • 類別教材 >> 本科 >> 本科環境
  • 頁數:316頁
  • 定價:¥34.0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環境科學類專業本科生的知識結構與特點,系統介紹了生態學的基礎理論和套用技術。全書分為9章,第1章至第5章介紹生態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其中增添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生態系統管理等知識。第6章至第9章結合生態學在環境領域的套用與發展,重點介紹景觀生態學與景觀生態規劃、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污染生態效應與生態環境評價等生態學的熱點研究領域。本書內容新穎,圖文並茂,各章附有背景知識專欄。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科學類專業、非生物類專業本科生的生態學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般研究人員參考。

目錄

1緒論1
1.1生態學的概念1
1.2生態學的研究對象2
1.3生態學形成及發展2
1.3.1生態學的萌芽時期(公元16世紀以前)3
1.3.2生態學的建立時期(公元17世紀至19世紀)3
1.3.3生態學的鞏固時期(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3
1.3.4現代生態學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現在)4
1.4生態學的研究方法7
1.4.1原地觀測7
1.4.2受控實驗7
1.4.3生態學的綜合方法7
本章小結8
思考題8
推薦閱讀文獻8
2生物與環境9
2.1環境的概念及其類型9
2.1.1環境的概念9
2.1.2環境的類型9
2.1.3環境的基本功能和特性10
2.1.4環境因子分類11
2.2生態因子的概念和特徵11
2.2.1生態因子的概念11
2.2.2生態因子的分類12
2.2.3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徵12
2.2.4生態因子研究的一般原理13
2.2.5生態因子的相互關係15
2.2.6生物內穩態特性及其保持機制15
2.2.7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形態、生理、行為)17
2.3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18
2.3.1生物與光19
2.3.2生物與溫度25
2.3.3生物與水31
2.3.4生物與土壤40
本章小結47
思考題47
推薦閱讀文獻47
3種群生態學48
3.1種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徵48
3.2種群的動態48
3.2.1種群密度和分布48
3.2.2種群統計學51
3.2.3種群的增長53
3.2.4種群的數量變動57
3.3種群調節58
3.3.1種群調節與調節因素58
3.3.2外源性種群調節理論58
3.3.3內源性種群調節理論59
3.4種群的繁殖59
3.4.1繁殖成效59
3.4.2繁殖格局60
3.4.3繁殖策略61
3.5種內與種間關係62
3.5.1種內關係62
3.5.2種間關係65
3.6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69
3.6.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69
3.6.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70
3.6.3生物多樣性的喪失72
3.6.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途徑74
本章小結77
思考題78
推薦閱讀文獻78
4群落生態學79
4.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徵79
4.1.1生物群落的概念79
4.1.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80
4.1.3生物群落的物種組成80
4.2生物群落的結構83
4.2.1群落的外貌與生活型83
4.2.2群落的垂直結構84
4.2.3群落的水平結構85
4.2.4群落的時間格局85
4.2.5群落的交錯區和邊緣效應85
4.2.6影響群落的結構因素86
4.3群落的演替89
4.3.1演替的概念89
4.3.2演替的類型89
4.3.3頂極演替學說90
4.3.4演替實例91
4.3.5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92
4.4群落的分類與排序94
4.4.1群落分類95
4.4.2群落排序97
4.5地球上的主要群落類型98
4.5.1森林98
4.5.2草原98
4.5.3凍原99
4.5.4荒漠99
4.5.5淡水生物群落99
4.5.6海洋生物群落100
4.6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100
4.6.1自然保護區的概念100
4.6.2自然保護區的設計101
4.6.3自然保護區的管理105
本章小結106
思考題106
推薦閱讀文獻107
5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管理108
5.1生態系統的結構與特徵108
5.1.1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108
5.1.2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109
5.1.3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徵116
5.2生態系統功能118
5.2.1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118
5.2.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122
5.2.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26
5.2.4生態系統的物種流動133
5.2.5生態系統的信息流動135
5.3生態系統的動態與平衡138
5.3.1生態系統動態138
5.3.2生態平衡139
5.4生態系統服務142
5.4.1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142
5.4.2生態系統服務的主要內容143
5.4.3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147
5.4.4生態系統服務估價的重要意義148
5.5地球上主要生態系統類型149
5.5.1森林生態系統149
5.5.2草地生態系統153
5.5.3荒漠生態系統154
5.5.4濕地生態系統155
5.5.5河流生態系統157
5.5.6海洋生態系統158
本章小結159
思考題160
推薦閱讀文獻160
6景觀生態系統與景觀生態規劃161
6.1景觀和景觀生態學161
6.1.1景觀161
6.1.2景觀生態學162
6.2景觀要素166
6.2.1斑塊166
6.2.2廊道170
6.2.3基底174
6.3景觀結構175
6.3.1景觀結構類型175
6.3.2景觀格局176
6.3.3景觀要素間的聯繫178
6.3.4景觀格局和景觀生態過程的關係178
6.4景觀變化182
6.4.1景觀變化曲線和景觀穩定性182
6.4.2干擾與景觀變化183
6.4.3景觀變化梯度184
6.5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法186
6.5.13S技術在景觀生態學中的套用186
6.5.2數量方法在景觀生態學上的套用187
6.6景觀生態學的套用190
6.6.1景觀生態學套用的兩種指導思想190
6.6.2景觀生態學套用原理190
6.6.3景觀生態學套用的一些重要領域191
6.7景觀生態規劃193
6.7.1景觀生態規劃的概念、內涵及特點193
6.7.2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195
6.7.3景觀生態規劃的步驟195
6.7.4景觀生態規劃的套用197
6.7.5景觀生態規劃實例——遼河三角洲濱海濕地景觀規劃201
本章小結202
思考題202
推薦閱讀文獻203
7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204
7.1干擾與退化生態系統204
7.1.1干擾204
7.1.2退化生態系統及其成因209
7.1.3全球退化生態系統現狀212
7.2恢復生態學基本理論214
7.2.1生態恢復與恢復生態學的定義214
7.2.2恢復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216
7.2.3恢復生態學理論基礎217
7.3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217
7.3.1生態恢復的機理和方法217
7.3.2各類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223
7.4生態工程恢復技術228
7.4.1生態工程的內涵228
7.4.2生態工程設計230
本章小結232
思考題232
推薦閱讀文獻233
8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34
8.1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234
8.1.1城市生態系統的概念234
8.1.2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234
8.1.3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236
8.1.4城市生態系統基本功能238
8.1.5城市生態系統的特徵242
8.2城市環境246
8.2.1城市環境概述246
8.2.2城市環境容量247
8.2.3城市環境與城市環境問題251
8.2.4緩解城市環境問題的對策254
8.3城市生態系統調控與生態建設259
8.3.1城市生態系統調控的基本原理259
8.3.2城市生態調控的手段和方法261
8.3.3城市生態建設261
8.3.4生態城市263
8.4城市生態規劃265
8.4.1城市生態規劃概念265
8.4.2城市生態規劃目標266
8.4.3城市生態規劃內容266
8.4.4城市生態規劃的原則267
8.4.5城市生態規劃的方法與步驟268
本章小結271
思考題272
推薦閱讀文獻272
9污染生態效應與生態環境評價273
9.1污染及其生態效應273
9.1.1環境污染及污染生態學273
9.1.2污染的生態過程277
9.1.3污染的生態效應280
9.2生態系統的污染生態效應285
9.2.1陸地生態系統的污染生態效應285
9.2.2水生生態系統的污染生態效應286
9.2.3大氣系統的污染生態效應287
9.2.4城市生態系統的污染生態效應289
9.3污染生態效應評價291
9.3.1污染生態效應評價的基本原則291
9.3.2污染生態效應的評價指標體系291
9.3.3污染生態效應評價的類型和方法292
9.3.4污染生態效應評價的內容293
9.4生態環境影響評價294
9.4.1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和內涵294
9.4.2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區別295
9.4.3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式和內容295
9.4.4生態風險評價299
本章小結301
思考題302
推薦閱讀文獻302
參考文獻30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