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健康住宅又稱"生態住宅",生態住宅不只是綠化,還有,從規劃上看,生態小區的總體布局、單體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
另外,具體設計上,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與建築物要相互輝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諒酷講遷觀賞花木、闊葉喬木、食用果樹、藥用植物雅驗蒸和芳香植物等的種植;同時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小區生態中其他更深層次的作用,如隔熱、防風、防塵、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質、殺滅
細菌病毒等,甚至從視覺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勞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則要考慮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需要,注重節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對自然空間和人際交往的需求。
生態住宅標準定義是:在
建築全生命周期的各環節充分體現節約資源與能源、減少環境負荷和創造健康舒適居住環境,與周圍生態環境相協調的住宅(住區)。
特徵
生態住宅的特徵概括起來有四點: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
首先,生態住宅在材料樂汽方面總是選擇無毒、無害、隔音降噪、無污染環境的綠色建築材料,在戶型設計上注重自然通風。並且小區建立廢棄物管理與處理系統;使生活垃圾全部收集,密閉存放,收集率高達100%。這樣,無論室內室外,都不會產生有害物質,有利於居住者的身體健康。
第二,生態住宅里,其綠化系統同時具備生態環境功能,休閒活動功能,景觀文化功能,且儘量利用自然地段,保護歷頸晚炒史人文景觀,因此能使居住者身心健康,精神愉快。
第三,生態住宅採用的
綠色材料可隔熱採暖,因此可使居住者少用空調。並且還儘量將排水、雨水等處理後重複利用,並推行節水用具等等,這一切,實際上為居住者節約了不少水費電費等生活費用。
分類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現"生態住宅"有六種:
1、"生態住宅類",主要提倡以藝術為本源,最大限度地開發生態住宅的藝術功能,把這類與藝術銜接的生態住宅當
成藝術品去創造,去營造,使這類住宅無論從外部還是內部看起來都是一件藝術品。
2、"生態智慧型類",主要是以突出各種生態智慧型為特徵,最大限度地發揮住宅的智慧型性,凡對人的居住能夠提供智慧型
服的可能裝置,都在適當的部分被置入,使主人可以憑藉想像和簡單的操作就可以達到一種特殊的享受。
3、"生態宗教類",主要是以氏族圖騰為精神與宗教的宅式產物。
4、"原始部落類",造型均為原始人、土著人的部落形式為主要依據,它是一種提供人回味、體驗部落和棲息方式的住宅。
5、"部分生態類",是在受限制的條件下的一種局部或部分嘗試,是若干房間中的幾間,或者是房間中一部分裝飾成具有生態要求的"部分生態住宅"。
6、"生態荒庭類",就是在生態住宅中造就兩極分化的可能,一方面從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回歸自然,進入一種原始自然狀態中,另一方面又在利用現代科技文化的成果,人們可以在部落里一邊快樂地品嘗咖啡的美味,一邊用計算機進行廣泛的網上交流,為人們造就一種特別有趣味的天地。
設計原則
儘管生態住宅的概念早已為學界的人士所諳識,但尚無人能做出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定義。因為生態住宅中最核心、最有生命力的不是某種固定的結論或方法,而是這種思想所蘊涵的設計原則,它包括:
1.生態化生態住宅首先要遵循的當然是生態化原則,即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這一點無需贅言。
2.以人為本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人畢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在以往設計的一些太陽能住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服務於經濟落後地區的,其室內熱舒適度較低。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這種低標櫻寒連準的"生態"住宅很難再有所發展。
3.因地制宜生態住宅非常強調的一點是要因地制宜,絕不能照搬盲從。西方多是獨立式小住宅,建築密度小,分布範圍廣。而我國則以密集型多層或高層居住小區為主。對於前者而言,充分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供熱水、供暖都較為可行,而對於協朵再我國高層居住小區來說,就是將住宅樓所有的外表面都裝上太陽能集熱板或光電板,也不足以提供該樓所需的能源。再比如,從冬季供暖的效率上來講,城市熱網的效率是最優的。但由於西方住宅多是分散式的,彼此距離遠,若將城市熱網接入每一戶就顯得非常不經濟。因此多採用分戶式的獨立採暖臘探葛主爐。而我們明明有現成的城市熱網,卻偏偏喜歡"借鑑"西方的獨立式採暖爐,還以為這就是生態住宅。
4.整體設計住宅設計應強調"整體設計"思想,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切勿盲目照搬所謂的先進生態技術,也不能僅僅著眼於一個局部而不顧整體。例如熱帶地區使用
保溫材料和蓄熱牆體就毫無意義。對於寒冷地區,如果窗戶的熱性能很差,用再昂貴的
牆體保溫材料也不會達到節能的效果(熱量通過窗戶迅速散失)。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將有限的保溫材料安置在關鍵部位(而不是均勻分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於有些類型的建築(如內部發熱量大的商場或實驗室),沒有保溫材料反而會更利於節能(利於降低空調能耗)。由此可見,整體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生態住宅的性能及成本。
技術策略
1.潔淨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要儘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並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
2.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築布局、地形地勢等。儘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採暖與降溫;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品質、降溫、除濕。
3.材料的無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建築材料應儘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
4.水的循環利用與中水處理。在適且的範圍內進行雨水收集、中水處理、水的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特別是對於水資源匱乏的地區。
5.結合居住區的情況(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採取最有效的供暖、製冷方式。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
6.結合
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來布置室外綠化(包括屋頂綠化和牆壁垂直綠化)和水體,以此進一步改善室內外的物理環境(聲、光、熱)。
7.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於材料運輸而造成的能耗和環境污染。
8.在技術成熟、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
9.注重不同社會文化所引發的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住宅設計的影響。提倡基於健康、節約的基礎上的生活方式。
面臨問題
儘管生態技術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但與辦公建築、商業建築相比,生態住宅的發展仍顯得十分緩慢。即使是在當今西方已開發國家,最搶眼的生態建築無一例外的都是高投資的大型項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德國柏林的新議會大廈、法蘭克福商業銀行、漢諾瓦世博會26號館、塞維亞世博會英國館等。
至於說私人住宅(獨立式)則大多因為規模小而顯得不那么起眼,而說到社會性的大規模中低造價住宅,很少有人問津。 生態住宅所觸及的不僅是建築本身,還有一系列其它社會問題。
理想中的生態住宅模式與現實社會還存在較大差距,一系列政策、法規和技術措施還有待完善。例如在我國,通過改善牆體、門窗的性能,建築師可以很容易地設計出比原有節能標準(93年)節能30%的住宅。但實際的運作情況是"節能住宅"並不節能。其原因是居住小區的冬季供暖方式、收費標準並沒有隨之改變,用戶對供暖量無法調節,採暖量的多少與其經濟利益也毫無關係。
在供暖量不變的情況下,良好的保溫材料使得居室溫度偏高,用戶只好通過開窗通風來降低室溫。"節約"下來的能量就這樣又散失到室外,而小區採暖燃料的供應量則依舊居高不下。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當今許多
房地產開發商所感興趣的是生態住宅或生態住區這塊招牌,而對於提高住宅的具體性能(如加強保溫、改善通風,採用更加高效的能源系統)並不肯花心思。
這除了觀念上的問題外,很大程度上還在於他們都錯誤地認為生態住宅就意味要採用大量昂貴的新技術、新材料。這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生態住宅的發展。
發展展望
生態化、信息化、地方化是21世紀住宅不可避免的大趨勢,而信息化和地方化又同生態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生態住宅的發展首先有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態技術成本的降低。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這是一種取之不盡又絕無污染的清潔能源,但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這種裝置的轉化效率太低了,而裝置自身的成本又太高了,因此遲遲難以普及。如果科學技術在這兩個方面取得了質的突破,那就無異於又開採出數不盡而又無污染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再比如,
海水淡化技術將徹底解決
水資源匱乏這一痼疾,而在核能的利用中如果能夠較為徹底地解決安全問題和污染問題,那么人類就又多了一種極為高效的清潔能源。
不要把生態住宅當做幌子
像解決環境問題一樣,生態住宅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就離不開政府巨觀政策上的支持。而要想步入良性循環,就必須在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使生產商、開發商和住戶在經濟上有明顯的收益。在使用生態住宅這一稱謂時應該有科學的精神和嚴肅認真的態度,而絕不能將其當做一個幌子來炒作。
生態住宅要求
▲生態住宅要按照生態學的要求實現環境最佳化,使物質、能量良性循環;
▲要完全採用有利於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築材料來建造,還要具有隔熱絕熱功能,有利於實行供暖、供熱水一體化,以提高熱效率和節能;
▲要實現污染廢物排放最小;
▲必須儘量使用污染小、可循環利用的
綠色家具、材料,室內空氣品質、熱環境、
光環境和聲環境等需滿足居住者健康舒適的要求。
歐洲一些國家已開始進行生態住宅的設計和建設,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外牆、屋頂、樓板均設保溫層,使用熱傳導係數較小的門窗玻璃;利用智慧型系統對太陽能和常規供熱系統進行調控,使熱水保持恆定溫度;安裝節水設備;用雨水槽將雨水引至住宅區中央水面再滲入地下;集中採用大面積
太陽能熱水器等。通過這些技術的採用,可使住宅小區的煤氣、水、電分別節約60%、30%和20%左右,有效地節約了資源,改善了住宅小區的環境。
發展誤區
無論標準、規範如何,最終都要落到節電、節水、節油、節氣和回收幾個環節。但是,在現有房地產開發過程中,限於環保推廣成本和技術以及消費需求方面存在著很多誤區,導致環保生態住宅成了違背環保本意的反效果。主要表現:一是太陽能利用與樓體可利用面積的矛盾,並突出影響樓體外觀形象的設計問題;二是雨水收集、廢水處理系統的使用維護與前期投入成本和管網布局的矛盾;三是購房者對大湖面、環樓水系的青睞已經到了類似“海景房”的苛求,但限於底層車庫的制約,本身又不能自然淨化成了藏污納垢的“龍鬚溝”;四是消費者對南方“原始森林般”植物的期待由於背離了植物習性、忽視了自然條件的差異,使得管護成本成倍增長;五是園區燈光照明,樓體亮化照明,特別是入口區、中央景區、沿街商業照明成了光污染的重災區,社區耗電已成為物業最大支出,導致物業收費越來越高;六是購房者對住宅落地窗、外飄窗的強烈需求,導致開發商隱形迴避規範以滿足客戶過度需求。加之家庭空調和熱水還不能實現集中配置,業主又無節制過度耗費,導致用電量越來越高。
綜上所述不一而足,種種誤區成了阻礙我們推進綠色環保住宅的巨大障礙。迫切需要我們提高對環保的認識,引導消費者樹立個人需求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觀念。
4、"原始部落類",造型均為原始人、土著人的部落形式為主要依據,它是一種提供人回味、體驗部落和棲息方式的住宅。
5、"部分生態類",是在受限制的條件下的一種局部或部分嘗試,是若干房間中的幾間,或者是房間中一部分裝飾成具有生態要求的"部分生態住宅"。
6、"生態荒庭類",就是在生態住宅中造就兩極分化的可能,一方面從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回歸自然,進入一種原始自然狀態中,另一方面又在利用現代科技文化的成果,人們可以在部落里一邊快樂地品嘗咖啡的美味,一邊用計算機進行廣泛的網上交流,為人們造就一種特別有趣味的天地。
設計原則
儘管生態住宅的概念早已為學界的人士所諳識,但尚無人能做出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定義。因為生態住宅中最核心、最有生命力的不是某種固定的結論或方法,而是這種思想所蘊涵的設計原則,它包括:
1.生態化生態住宅首先要遵循的當然是生態化原則,即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這一點無需贅言。
2.以人為本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人畢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在以往設計的一些太陽能住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服務於經濟落後地區的,其室內熱舒適度較低。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這種低標準的"生態"住宅很難再有所發展。
3.因地制宜生態住宅非常強調的一點是要因地制宜,絕不能照搬盲從。西方多是獨立式小住宅,建築密度小,分布範圍廣。而我國則以密集型多層或高層居住小區為主。對於前者而言,充分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供熱水、供暖都較為可行,而對於我國高層居住小區來說,就是將住宅樓所有的外表面都裝上太陽能集熱板或光電板,也不足以提供該樓所需的能源。再比如,從冬季供暖的效率上來講,城市熱網的效率是最優的。但由於西方住宅多是分散式的,彼此距離遠,若將城市熱網接入每一戶就顯得非常不經濟。因此多採用分戶式的獨立採暖爐。而我們明明有現成的城市熱網,卻偏偏喜歡"借鑑"西方的獨立式採暖爐,還以為這就是生態住宅。
4.整體設計住宅設計應強調"整體設計"思想,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切勿盲目照搬所謂的先進生態技術,也不能僅僅著眼於一個局部而不顧整體。例如熱帶地區使用
保溫材料和蓄熱牆體就毫無意義。對於寒冷地區,如果窗戶的熱性能很差,用再昂貴的
牆體保溫材料也不會達到節能的效果(熱量通過窗戶迅速散失)。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將有限的保溫材料安置在關鍵部位(而不是均勻分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對於有些類型的建築(如內部發熱量大的商場或實驗室),沒有保溫材料反而會更利於節能(利於降低空調能耗)。由此可見,整體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生態住宅的性能及成本。
技術策略
1.潔淨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要儘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並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
2.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築布局、地形地勢等。儘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採暖與降溫;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品質、降溫、除濕。
3.材料的無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建築材料應儘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
4.水的循環利用與中水處理。在適且的範圍內進行雨水收集、中水處理、水的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特別是對於水資源匱乏的地區。
5.結合居住區的情況(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採取最有效的供暖、製冷方式。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
6.結合
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來布置室外綠化(包括屋頂綠化和牆壁垂直綠化)和水體,以此進一步改善室內外的物理環境(聲、光、熱)。
7.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於材料運輸而造成的能耗和環境污染。
8.在技術成熟、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
9.注重不同社會文化所引發的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住宅設計的影響。提倡基於健康、節約的基礎上的生活方式。
面臨問題
儘管生態技術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但與辦公建築、商業建築相比,生態住宅的發展仍顯得十分緩慢。即使是在當今西方已開發國家,最搶眼的生態建築無一例外的都是高投資的大型項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德國柏林的新議會大廈、法蘭克福商業銀行、漢諾瓦世博會26號館、塞維亞世博會英國館等。
至於說私人住宅(獨立式)則大多因為規模小而顯得不那么起眼,而說到社會性的大規模中低造價住宅,很少有人問津。 生態住宅所觸及的不僅是建築本身,還有一系列其它社會問題。
理想中的生態住宅模式與現實社會還存在較大差距,一系列政策、法規和技術措施還有待完善。例如在我國,通過改善牆體、門窗的性能,建築師可以很容易地設計出比原有節能標準(93年)節能30%的住宅。但實際的運作情況是"節能住宅"並不節能。其原因是居住小區的冬季供暖方式、收費標準並沒有隨之改變,用戶對供暖量無法調節,採暖量的多少與其經濟利益也毫無關係。
在供暖量不變的情況下,良好的保溫材料使得居室溫度偏高,用戶只好通過開窗通風來降低室溫。"節約"下來的能量就這樣又散失到室外,而小區採暖燃料的供應量則依舊居高不下。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當今許多
房地產開發商所感興趣的是生態住宅或生態住區這塊招牌,而對於提高住宅的具體性能(如加強保溫、改善通風,採用更加高效的能源系統)並不肯花心思。
這除了觀念上的問題外,很大程度上還在於他們都錯誤地認為生態住宅就意味要採用大量昂貴的新技術、新材料。這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生態住宅的發展。
發展展望
生態化、信息化、地方化是21世紀住宅不可避免的大趨勢,而信息化和地方化又同生態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生態住宅的發展首先有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態技術成本的降低。太陽能光電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這是一種取之不盡又絕無污染的清潔能源,但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這種裝置的轉化效率太低了,而裝置自身的成本又太高了,因此遲遲難以普及。如果科學技術在這兩個方面取得了質的突破,那就無異於又開採出數不盡而又無污染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再比如,
海水淡化技術將徹底解決
水資源匱乏這一痼疾,而在核能的利用中如果能夠較為徹底地解決安全問題和污染問題,那么人類就又多了一種極為高效的清潔能源。
不要把生態住宅當做幌子
像解決環境問題一樣,生態住宅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就離不開政府巨觀政策上的支持。而要想步入良性循環,就必須在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使生產商、開發商和住戶在經濟上有明顯的收益。在使用生態住宅這一稱謂時應該有科學的精神和嚴肅認真的態度,而絕不能將其當做一個幌子來炒作。
生態住宅要求
▲生態住宅要按照生態學的要求實現環境最佳化,使物質、能量良性循環;
▲要完全採用有利於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築材料來建造,還要具有隔熱絕熱功能,有利於實行供暖、供熱水一體化,以提高熱效率和節能;
▲要實現污染廢物排放最小;
▲必須儘量使用污染小、可循環利用的
綠色家具、材料,室內空氣品質、熱環境、
光環境和聲環境等需滿足居住者健康舒適的要求。
歐洲一些國家已開始進行生態住宅的設計和建設,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外牆、屋頂、樓板均設保溫層,使用熱傳導係數較小的門窗玻璃;利用智慧型系統對太陽能和常規供熱系統進行調控,使熱水保持恆定溫度;安裝節水設備;用雨水槽將雨水引至住宅區中央水面再滲入地下;集中採用大面積
太陽能熱水器等。通過這些技術的採用,可使住宅小區的煤氣、水、電分別節約60%、30%和20%左右,有效地節約了資源,改善了住宅小區的環境。
發展誤區
無論標準、規範如何,最終都要落到節電、節水、節油、節氣和回收幾個環節。但是,在現有房地產開發過程中,限於環保推廣成本和技術以及消費需求方面存在著很多誤區,導致環保生態住宅成了違背環保本意的反效果。主要表現:一是太陽能利用與樓體可利用面積的矛盾,並突出影響樓體外觀形象的設計問題;二是雨水收集、廢水處理系統的使用維護與前期投入成本和管網布局的矛盾;三是購房者對大湖面、環樓水系的青睞已經到了類似“海景房”的苛求,但限於底層車庫的制約,本身又不能自然淨化成了藏污納垢的“龍鬚溝”;四是消費者對南方“原始森林般”植物的期待由於背離了植物習性、忽視了自然條件的差異,使得管護成本成倍增長;五是園區燈光照明,樓體亮化照明,特別是入口區、中央景區、沿街商業照明成了光污染的重災區,社區耗電已成為物業最大支出,導致物業收費越來越高;六是購房者對住宅落地窗、外飄窗的強烈需求,導致開發商隱形迴避規範以滿足客戶過度需求。加之家庭空調和熱水還不能實現集中配置,業主又無節制過度耗費,導致用電量越來越高。
綜上所述不一而足,種種誤區成了阻礙我們推進綠色環保住宅的巨大障礙。迫切需要我們提高對環保的認識,引導消費者樹立個人需求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