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倫理的經濟分析

生態倫理的經濟分析是郭震洪著的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倫理的經濟分析
  • 論文作者:郭震洪
  • 導師:王偉
  • 學科專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郭震洪著
導師
王偉指導
學科專業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青島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生態倫理學 生態經濟 經濟分析
館藏號
F062.2
館藏目錄
2009\F062.2\1

中文摘要

生態倫理是人與自然的倫理,它以自然的內在價值和道德權利為前提,將人類的道德關懷從人類社會延伸到非人類生物和整個自然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生態倫理學的興起與發展以及各國政府對生態倫理的提倡,生態倫理正在逐漸成為學術界和社會人士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選擇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生態倫理問題,通過分析生態倫理的供求關係、行為機制、制度功能等幾個方面論證生態倫理的合理性,從而為生態倫理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學支持。 生態倫理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係和相互作用是對生態倫理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和出發點。正是因為經濟和生態倫理在研究主題和價值觀上具有共通性,對生態倫理的經濟分析才有可能。利益是生態倫理與經濟的中介,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生態倫理與經濟的共有主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關係的原理,經濟決定生態倫理,生態倫理對經濟有反作用。生態倫理在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視角主要包括產品的視角、行為的視角和制度的視角。倫理經濟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行為經濟理論和制度經濟理論構成了生態倫理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 作者從產品的視角,對生態倫理的效用、公共產品性質和供求均衡等問題進行了經濟分析。生態倫理以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為價值取向,無論是對自然還是對人類本身都能產生巨大的效用。生態倫理既是人類對自然提供的服務,也是對人類自身提供的服務,具有效用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等特徵,是一種公共產品。生態倫理的需求與供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很難通過有形的市場交換確定它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作者通過模擬一般公共產品的市場表現,對生態倫理的供求均衡做出判斷,其最優配置的實現條件是人與自然邊際收益之和與邊際成本相等。 作者從行為的視角,對生態倫理的行為主體、行為邏輯和行為效益進行了經濟分析。生態倫理是人對自然的單向道德,行為主體只能是人類本身。由於原有的經濟人假設存在道德缺失、環境失誤等問題,作者對其進行了補充和修正。生態倫理行為主體是具有生態意識、出於維護人與自然共同利益的利己利他雙重動機、追求綜合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體。生態倫理行為的內在邏輯仍是收益大於成本,但這裡的收益已經擴大為包括生態收益、經濟收益和精神收益在內的多重收益。行為的最優邊界在於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個人、企業、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作為不同的行為主體,其生態倫理行為會有不同的表現。這些行為都能夠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者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共同體,以共同體的福利變化為基準對生態倫理行為進行了經濟評價。生態倫理行為在使行為主體和自然獲得正效用的同時,也增進了其他人的利益,是人與自然共同體內的一種帕累托改進。 作者從制度的視角,對生態倫理的制度性質、制度形成、制度運行及其作用進行了經濟分析。根據制度經濟學對制度的界定,應當將生態倫理也納入制度的範疇,它是一種非正式的環境制度。生態倫理制度具有雙重形成途徑,作者一方面運用博弈理論揭示了生態倫理制度是人與自然、人與人重複博弈的合作解,一方面分析了在現實背景下人們促進其形成採取的各種措施。依靠評價機制、自律機制、他律機制的功能發揮,生態倫理制度能夠克服搭便車行為、在一定程度對反生態倫理行為有所抑制、促進生態倫理行為的協作實現成本節約,並對人類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後,作者將分析的視角轉向中國,探討我國生態倫理實踐的對策選擇。我國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人與自然的矛盾十分尖銳。為了推動生態倫理在我國的實踐,從巨觀層面應當進行四個方面的創新:一是制度創新,加快生態倫理制度建設;二是組織創新,推動我國環保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三是法制創新,完善我國生態環境法制建設;四是技術創新,構建生態倫理實踐的技術支撐。具體的生態倫理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合理消費、清潔生產、發展環境產業、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參與國際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