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口號

《生平口號》是明代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生平口號
  • 作者:夏完淳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原文,注釋,

原文

生平無計更依劉,短髮蒙茸愧楚囚。十載鶯花遲暮客,三春煙雨別離愁。
浮生蝶夢莊周榻,壯志鴟夷范蠡舟。同學少年零落盡,飄然江海一輕鷗。

注釋

生平
(1).素來;有生以來。《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涉 及左右生平數聞 張耳 、 陳餘 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明陶宗儀《念奴嬌·九日有感次友人韻》詞:“眼底生平空四海,倦拂紅塵風幘。”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劉全》:“今日雖蒙覆庇,生平實未識荊。乞示姓字,以圖銜報。” 魯迅《野草·秋夜》:“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2).一生;終身。 南朝 梁何遜《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詩:“年事以蹉跎,生平任浩蕩。” 明沈德符《野獲編·言事·一人先忠後佞》:“此兩人先以迕中官廢,後以附中官用,所得幾何,而生平掃地矣。” 周而復《白求恩大夫》三:“他生平沒有進過學校。”
(3).指心性;心志。 唐王績《田家》詩之一:“ 阮籍 生平懶, 嵇康 意氣疏。” 金元好問《弘州贈曹文子玉》詩:“來往 襄 陰 從此始,剩將歌笑慰生平。” 清孫枝蔚《竹中》詩之三:“白頭無嗜好,綠竹足生平。” 孫中山《革命原起》:“時予本可由 太平洋 潛回,則二十餘日可到 上海 ,親與革命之戰以快生平。”
(4).生年,在世之年。 唐 金獻貞《海東故神行禪師碑》:“﹝導師﹞生平七十有六, 大曆 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終於 南嶽 斷俗 之寺。”參見“ 生年 ”。
(5).交情;交往。 清 吳下阿蒙《斷袖篇·俞大夫》:“其為孝廉時,悅一豪貴家歌兒。與其主無生平,不欲令知。”(6).生前。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少頃弟婦甦,言恍惚中,見小姑自帷中出,笑容舉止,宛肖生平。”
口號
(1).古詩標題用語。表示隨口吟成,和“口占”相似。始見於 南朝 梁簡文帝《仰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後為詩人襲用。如 唐 張說 有《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 李白 有《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清 秋瑾 亦有《風雨口號》、《春暮口號》等。亦指口號詩。 唐 王維《凝碧池》詩題:“私成口號,誦示 裴迪 。” 宋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高逸》:“ 文忠公 親作口號,有‘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閒人’之句,天下傳之。”
(2).頌詩的一種。多指獻給皇帝的頌詩。《宋史·樂志十七》:“每春秋聖節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進酒……第六、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 宋 蘇軾 有《集英殿春宴教坊詞致語口號》、《王氏生日致語口號》等。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旦朝會》:“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
(3).指打油詩、順口溜或俗諺之類。 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我與師父做了幾句口號……‘這個先生實不中,九經三史幾曾通?自從到你書房內,字又不寫書懶攻。’”《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於時有六句口號:‘仙翁知微,判成定數。虎是神差,佳期不挫。如此媒人,東道難做。’” 清錢泳《履園叢話·笑柄·王老虎》:“ 太倉 知州有 王某 者,素性嚴厲,人稱為‘老虎’……其時有口號曰:‘三擊升堂鼓,跳出 王老虎 。不是一夾棍,定責三十五。’” 韋君宜《憶西榆林》:“不是有口號嗎:‘不吃三年苦,難得萬年福。’”
(4).口令,口頭暗號。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俺去稍房裡說話,小你你,休大驚小怪的,我有個口號兒:赤!赤!赤……這個好似俺 梁山 上 宋江 哥哥的暗號。”《三國演義》第七二回:“ 夏侯惇 入帳,稟請夜間口號。”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因軍中請示夜間口號,一個女兵進帳來把 高夫人 叫醒。”
(5).帶有綱領性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常供口頭呼喊。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木棍約三尺長,一端削尖了,上貼書有口號的紙,做成旗幟的樣子。”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在馬路那邊,驀的噼噼啪啪響起巨大的爆竹聲,只聽見各種的口號便如雷的回響著。” 知俠《鐵道游擊隊》第九章:“最後讓我們高呼幾個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八路軍萬歲!’”
依劉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 西京 擾亂,皆不就。乃之 荊州 依 劉表 。”後因以“依 劉 ”謂投靠有權勢者。 唐趙嘏《寄淮南幕中劉員外》詩:“休向西齋久閒臥,滿朝傾蓋是依 劉 。” 明夏完淳《生平口號》詩:“生平無計更依 劉 ,短髮蒙茸愧 楚 囚。” 清黃景仁《醉中登樓》詩:“試問座中誰識 禰 ,豈知今日尚依 劉 。”
短髮
(1).稀少的頭髮。指老年。 唐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隨肩趨刻漏,短髮寄簪纓。” 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 宛新彬 等註:“短髮,稀發。”
(2).短頭髮。
(3).斷髮。剪短頭髮。 北魏 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短髮之君,無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稟蕞陋之質。” 周祖謨 校釋:“短髮者,即斷髮也,與文身為對文。”
蒙茸
(1).雜亂貌。《史記·晉世家》:“狐裘蒙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蒙茸以言亂貌。”《文選·揚雄〈甘泉賦〉》:“ 蚩尤 之倫,帶干將而秉玉戚兮,飛蒙茸而走陸梁。” 呂延濟 註:“蒙茸、陸梁,亂走皃。” 清邵長蘅《城根婦》詩:“彼何者婦,椎髻蒙茸。”
(2).蔥蘢。 唐羅鄴《芳草》詩:“廢苑牆南殘雨中,似袍顏色正蒙茸。”《古今小說·吳保全棄家贖友》:“只見萬山疊翠,草木蒙茸,正不知那一條是去路。” 清魏際瑞《諸葛公墓》詩:“ 定軍山 下柏蒙茸,曠古精誠在此中。”
(3).指蔥蘢叢生的草木。 宋蘇軾《後赤壁賦》:“履巉巖,披蒙茸。” 清龔自珍《庚子雅詞·江城子》:“假山修竹隱蒙茸。” 鄒魯《丁未鎮南關之役》:“我軍披蒙茸,拔鉤籐,以繩縋於斷澗危崖間,直進第三炮台。”
(4).迷茫。 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氣色蒙茸,風雲蓬勃。” 明 吾丘瑞《運甓記·剪髮延賓》:“承兄遠顧,況又雪色蒙茸,小弟聊備杯酒,為兄解寒。”
(5).猶矇矓。 宋范成大《除夜地爐書事》詩:“人家忺夜話,我已困蒙茸。” 周汝昌 註:“蒙茸,倦眼睡態。”
鶯花
(1).鶯啼花開。泛指春日景色。 唐杜甫《陪李梓州等四使君登惠義寺》詩:“鶯花隨世界,樓閣倚山巔。” 宋楊萬里《丙申歲朝》詩:“仙家風土閒中是,歲後鸎花報早無。” 清孫枝蔚《寒食對酒有懷兄弟》詩:“兄弟多年別,鶯花故國思。”
(2).借喻妓女。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誰著你戀鶯花,輕性命,喪風塵?” 清吳偉業《行路難》詩之十七:“名都鶯花發皓齒,知君眷眷嬋娟子。” 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二:“ 維揚 本鶯花藪澤,自昔 新城 司李,狎主詞盟,紅橋冶春,香艷如昨。”
遲暮
(1).比喻晚年。《楚辭·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一本作“遟暮”。 王逸 註:“遲,晚也……而君不建立道德,舉賢用能,則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北齊書·李元忠傳》:“年漸遲暮,志力已衰,久忝名官,以妨賢路。” 宋陸游《夜出偏門還三山》詩:“穉子猶讀書,一笑慰遅暮。” 宋葉適《虞夫人墓志銘》:“後乃連外補,眾又嘆其遲莫落拓,夫人亦無慍容。” 明徐渭《鞠賦》:“彼蒼厚爾以遲莫,又何辭於末年。” 清納蘭性德《金縷曲·西溟言別賦贈》詞:“誰復留君住,嘆人生幾番離合,便成遲暮。”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時艱蒿目,遲莫自傷,中夜占星,淚如鉛墮。” 王西彥《黃昏》:“這時候,這個倔強的老人真正地感到遲暮的悲哀了。”
(2).傍晚,天快黑的時候。 南朝 梁張率《對酒》詩:“誰能共遲暮,對酒及芳晨。”《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夢兆下·辟支佛記》:“時日色遲暮,取山前通途弗及,乃由山後及二峯間,下望崇教精舍,後有編竹障之。” 梁斌《紅旗譜》四七:“蒼茫的暮色,從四面八方,從各個角落裡漫散開來。 江濤 考慮著這個問題,在遲暮中走來走去。”
三春
(1).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漢班固《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唐李白《別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壺《鬥鵪鶉·踏青》套曲:“嬌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帶青山。” 劉大白《春盡了》詩:“算三春盡了,總應該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唐岑參《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詩:“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 清姚鼐《乙未春出都留別同館諸君》詩:“三春紅藥熏衣上,兩度槐黃落硯前。”
(3).三個春天,即三年。 晉陸機《答賈謐》詩:“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崔璞《蒙恩除替將還京洛》詩:“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原註:“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鴟夷
(1).革囊。《戰國策·燕策二》:“昔者 五子胥 說聽乎 闔閭 ,故 吳王 遠跡至於 郢 。 夫差 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記·伍子胥列傳》:“ 吳王 聞之大怒,乃取 子胥 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取馬革為鴟夷。鴟夷,榼形。” 明梁辰魚《浣紗記·死忠》:“你一死之後,當取汝屍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
(2).借指 春秋 吳 伍員 。 明高啟《行路難》詩之二:“ 鉤弋 死 雲陽 , 鴟夷 棄江沙。”
(3).指盛酒器。《藝文類聚》卷七二引 漢 揚雄《酒賦》:“鴟夷滑稽,腹如大壺,盡日盛酒,人復藉酤。” 宋司馬光《柳溪對雪》詩:“鴟夷賒美酒,油壁系輕車。” 清陳維嵩《滿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賦此詞》:“看鴟夷撲滿,磊磊邱樊。”一本作“ 鴟彝 ”。
(4).即 鴟夷子皮 。 唐杜牧《杜秋娘詩》:“ 西子 下 姑蘇 ,一軻逐 鴟夷 。” 馮集梧 註:“《史記·貨殖傳》: 范蠡 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 齊 為 鴟夷子皮 。” 宋 張孝祥《水調歌頭》詞:“欲酹 鴟夷 、 西子 ,未辨當年功業,空系五湖船。”郁達夫《留別》詩之二:“ 鴟夷 應笑先生拙,難買輕舟泛五湖。”參見“ 鴟夷子皮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