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中見西山口號

《車中見西山口號》是清代詩人張際亮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記錄了作者路過西山一帶的所見所感。詩人試馬京郊,眺望西山,滿目鬱鬱蔥蔥,而自己兩鬢斑白,又值夕陽西下。兩相對照之下,流露出青山不老,而人生易老的悲涼,以及仕途不順、報國無門的慨嘆。全詩觸景而發,隨口吟成,不事雕琢,卻直抒胸臆,真實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車中見西山口號
  • 作者:張際亮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張亨甫全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車中見西山口號
試馬春城晚更涼,百年空剩鬢絲長。
西山不改青蒼色,卻為人間送夕陽。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包括妙峰山香山玉泉山翠微山等。口號:隨口吟成。
⑵春城:指北京城。
百年:一生。鬢絲:鬢髮。
⑷青蒼:深青色。這兩句是說青山不老,而人生易老。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在春寒料峭的傍晚騎馬走著,感到陣陣涼意,度過了大半生只剩下雙鬢白髮。
西山從來不會改變鬱鬱蔥蔥的青蒼顏色,而卻為人間送走了一個個傍晚時光。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道光十八年(1838)春詩人客居京師時。此前,他因得罪權臣曾燠,屢試不中;此後,更是一生仕途失意,未得一官半職。詩人外出途經西山,從車馬中看見夕陽西下,山色青青,想到自身的遭遇,不禁觸動詩情,隨口吟成了這首小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起句便籠罩著一股不同尋常的悲涼氣氛。在春寒料峭的北京城裡,傍晚駕車行駛,只覺得涼氣逼人,比起白天越來越重。從表面上看,此句似乎只是客觀記敘,其實這句中更別有傷心懷抱。詩的次句直言不諱地作出了回答。從詩人對自己大半生以來空空地只剩下兩鬢白髮日見增長的嗟嘆聲中,可知其生平懷抱,一無施展,心中的悲涼是不言而喻的。詩中的“百年”喻有限的人生,“空剩”二字含有無盡的悲哀和感慨,而“鬢絲長”則是形象地描繪出詩人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潦倒情景。張際亮從青年時代起就胸懷大志,關心民生疾苦,通夷情、有籌邊之策。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曾屢次赴京會試,皆未能中,這在封建時代,就等於阻斷了他從政濟世的必由之路,注定了他一切美好的理想都猶如鏡花水月,不可能有任何結果。這就是為什麼詩的一開始就籠罩著悲涼氣氛的根由所在。在“百年空剩鬢絲長”的詩人看來,再美好的景物也都會因情染上傷心的色彩,更何況春城的傍晚正瀰漫著實實在在的逼人的涼氣呢。
當詩人從悲涼的氣氛中抬起頭來時,無意中將目光投向西山,吟出了更悲涼的下兩句。西山是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為京郊風景勝地。西山在任何時候都山色青青,永遠不會改變它那象徵著充滿生機的青蒼之色,所以它也一點兒不用為歲月的流逝憂慮發愁,毫不留戀地為人間送走了又一個晚晴。透過三、四兩句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詩人的心境是很不平靜的,這裡既有對青山不老的無比羨慕,甚至不無妒意,又有白髮奈何不得青山的浩嘆。在這浩嘆的背後,積聚著的正是詩人心中更為沉重的悲涼之感。
至此,不難看出這首小詩主要藉助“鬢絲”和“山色”的巧妙對比,形象深刻地反映出詩人嗟嘆年華老去,雖有一腔熱血,卻又不為朝廷所用的內心苦悶,真實地體現了封建時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愛國憂心如焚的心情,給後人留下深遠而又傷感的思索。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百代千家絕句詩》:道是無情卻有情。

作者簡介

張際亮(1799—1843),字亨甫,福建建寧人。道光十六年(1836)中舉,一生不得志,放浪于山水勝處。一生作詩萬餘首,鴉片戰爭以後作品反映了當時人民的苦難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具有一定的愛國精神。有《張亨甫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