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存工資理論
- 時間:18世紀末19世紀初
- 提出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
- 類型:理論
基本思想,實際套用,分享工資,
基本思想
生存工資理論的概述
。這也就是說,工人的工資只能保持在維持其生存的水平上,只能保持在使其勉強餬口的水平上。
生存工資論是早期比較流行的工資理論,其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勞動者的工資應當等同於或者略高於能夠維持其生存的水平。後來,在19世紀中葉,生存工資理論逐漸被工資基金理論所替代,如今,西方經濟學里的主流工資理論是分享工資理論。
實際套用
我國實行的生存工資理論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西方國家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實行的“生存工資理論”,我國給普通公務員、工人、打工者們的工資剛好夠他們生存。通過這樣的政策國家能夠得到的好處是,通過壓低工資可以更快的完成最初的原始資本積累,在國家利益面前,民眾利益的犧牲在短期里就成為必然。就正如某位學者指出的那樣,工業化初期,工資只能維持在使工人能夠勉強生存、勉強餬口的水平上,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並持續保持這種略顯殘酷的“競爭優勢”。
因此,在我國很多人對工資的認識更多還停留在殘酷的“生存工資”階段。這個由古典經濟學派大師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描述的理論,更多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一個現實——從長遠看,在工業化社會中,工人的工資等於它的最低生活費用。也就是說,工資只能保持在維持其生存、使其勉強餬口的水平上。很多人甚至認為,正是這種“生存工資”成就了中國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