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命力學說來源
有機化合物早期的定義是“來自有生命機體的物質”,簡稱“有機物”。這是因為,在化學發展的前期,無機物被大量合成,而有機物只能從動植物體獲得。如1769年從葡萄汁中取得純的
酒石酸;1773年從尿中取得
尿素;1780年從優酪乳中取得
乳酸;1805年從鴉片中取得
嗎啡等。因此,在19世紀初,人們普遍認為有機物是與生命現象密切相關的,是生物體內一種特殊的、神秘的“生命力”作用下產生的,只能從生物體內得到,不能人工合成。這就是以瑞典化學權威Berzelius為代表的“生命力”學說的觀點。
推翻
其他
由於人們認識局限性和對權威的迷信,“生命力”學說統治化學界達半個世紀之久,嚴重阻礙了有機化學的發展。1828年德國化學家維勒(F.Wohler)將
氰酸銨的水溶液加熱得到了
尿素:
NH4CNO→H2NCONH2(加熱)
氰酸銨可以從無機物NH4Cl和氰酸鉀(或銀)反應生成。尿素原本被認為是只在人或動物體內才能生成的一種有機化合物,它大量存在人和哺乳動物的尿中,由於人工也能合成尿素這一事實的出現,給“生命力”學說以重大打擊,衝破了無機界和有機界的鴻溝。此後,許多化學家也在實驗室用簡單的
無機物做為原料,成功地合成了許多其他有機物。如1845年olbe合成了
醋酸;1854年Berthelot合成了油脂類物質等。在大量的科學事實面前,化學家摒棄了“生命力”學說,加強了有機化合物的人工合成實踐,促進了這門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