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傳統技藝,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谷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保護單位:甘谷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甘谷脊獸,亦稱“獸脊”,其製作技藝起源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永安村,目前,傳承發展至以新興鎮永安村為中心,新興鎮磐石村、史家坪村、皂角樹村、磚頭屲村、柏林溝村等周邊村落。甘谷脊獸製品遍布甘肅省內眾多地州市,以及陝西、青海、寧夏等省區。 宋嘉祐年間,永安村盛行磚瓦生產,逐漸形成了甘谷脊獸製作技藝。後經元、明、清歷代工匠不斷完善,至清末張海時,已臻爐火純青。改革開放以來,張海孫輩張高義、張仁義、張西來,孫雲中、張啟雲從河南引進琉璃掛釉技術,燒制出五色琉璃脊獸,使其製作技藝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

文化特徵

傳統的甘谷脊獸製品呈青灰色,引進琉璃燒制技術後,呈現出黃、綠、赤、紫、青等豐富色彩。表現內容涉及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以及原始圖騰崇拜、吉祥文化等多元文化類型,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神話傳說、戲曲人物無所不包。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從宋代發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廣泛用於甘谷大像山、文廟大成殿、貫寺牌坊等明清建築,對研究其建築形制、風格變化具有重要依據。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既大量吸收了西北地區陶器製作方法,又融匯了景德鎮等地的燒瓷技藝,豐富了中國傳統建築形制和表現內容,使其更加雄偉壯觀,充滿藝術魅力。

工藝流程

甘谷脊獸作為中國西部地區傳統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正脊、垂脊兩大類。其製作流程為設計大樣、選土、泡土、曬泥、制坯、捏塑、陰乾、煅燒等。出窯後,成品呈青灰色。琉璃脊獸,在著色上釉後還需二次煅燒。品類涉及花鳥蟲魚、神話瑞獸,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傳承保護

開展甘谷脊獸製作技藝保護,既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古建文化,支撐古建文物修復、傳統建築振興,又能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體系,從而帶動甘谷脊獸製作技藝不斷傳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