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類黑斑病

甘藍類黑斑病

甘藍類黑斑病葉片主要是下至中部的葉受害,新葉則較抗病。染病葉片開始出現濕潤狀小斑點,逐漸擴大成灰褐色至黑褐色近圓形的病斑,有較明顯的同心輪紋,病斑外圍有黃色暈環。病斑大小隨不同菜種而異,甘藍的5~30毫米。天氣潮濕時在病斑的正反面均可見到灰黑色霉層,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柄、莖、花梗或種莢染病出現不定形或近橢圓形黑褐色的病斑,潮濕時亦長出黑色霉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藍類黑斑病
  • 外文名: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
  • 作物名稱甘藍
  • 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葉片
基本信息,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化學防治,農業防治,

基本信息

作物病害學名:甘藍類黑斑病
拉丁名稱:Cabbage Alternaria leaf spot
病原:蕓薹鏈格孢
病原所屬分類:半知菌亞門真菌
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葉柄梗和種莢

病原特徵

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單生或2~6根成束,不常分枝,有隔膜,上部屈曲,大小14~48×6~13微米。分生孢子單生或4個連成短鏈,倒棍棒形,淡欖褐色,大小33~147×9~33微米,有多個縱、橫隔膜,孢子頂部有一個較長的喙。

傳播途徑

該病菌有較強的腐生能力。菌絲和分生孢子可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越夏;病莢所結的種子也可以帶菌,這些都是下一生長季發病的初侵染來源。越季後在溫濕度條件適宜情況下長出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風雨傳播,分生孢子萌發進行初侵染。如播種帶菌種子,長出幼苗後,條件適宜時即可發病。初侵染髮病後又可長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傳播後可頻頻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此病害的流行要求高濕度和稍偏低的溫度(16~20℃最適)。耕作粗放、菜田低洼、雜草叢生、土壤瘦瘠,尤其是在生長中後期肥力不足,植株長勢差,抗病性削弱,都可能誘發病害的流行。

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

用種子重量0.2~0.3%的40%滅菌丹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發病初期可選用下列藥劑噴布。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顆粒劑1200~1500倍液(瑞士諾華公司新產品,兼有預防和治療效果);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世高)35~50克/畝,70%乙蒜素乳油(群科)20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安泰生)150~220克/畝,40%氟矽唑乳油(福星)10~15克/畝,60%腈菌·錳鋅可濕性粉劑(仙豐)50~80克/畝,12.5%腈菌唑乳油30~40克/畝,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科博)170~230克/畝,47%春·王銅可濕性粉劑(加瑞農)600~8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農業防治

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作物收穫後徹底清園銷毀病殘體,翻曬土壤;高畦深溝植菜,增施優質有機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