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類病毒病

甘藍類病毒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甘藍類植物疾病,主要症狀表現為葉片斑駁,葉脈壞死。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發病特點,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化學防治,農業防治,

基本信息

病原: 主要有: 蕪菁花葉病毒(TuMV) 黃瓜花葉病毒(CMV) 菸草花葉病毒(TMV)
為害部位:葉片

病害症狀

苗期染病,葉片產生褪綠近圓形斑點,直徑2~3毫米,後整個葉片顏色變淡或變為濃淡相間綠色斑駁。成株染病除嫩葉出現濃淡不均斑駁外,老葉背面生有黑色壞死斑點,病株結球晚且鬆散。種株染病葉片上出現斑駁,並伴有葉脈輕度壞死。

發病特點

該病屬病毒性病害。病毒可在窖藏白菜、甘藍、蘿蔔或越冬菠菜上越冬,冬季如棚室種植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越冬場所。來年春天由蚜蟲把毒源從越冬寄主上傳播到春季甘藍及其它十字花科蔬菜上,或甘藍種株發病,由蚜蟲傳到夏播十字花科蔬菜上,然後由夏播傳給秋播甘藍上,周而復始,使該病發生重。特別是遇高溫乾旱,根系生長發育受抑制,寄主抗病力下降則發病重。最適合發病溫度是28攝氏度,相對濕度75%以下。甘藍苗期較易感病,因此播種早,正值蚜蟲多、毒源多,加上管理粗放則發病重。

傳播途徑

病毒可在寄主體內越冬,翌年春天由蚜蟲把毒源從越冬寄主上傳到水蘿蔔油菜青菜小白菜十字花科蔬菜上。感病的十字花科蔬菜、野油菜等十字花科雜草都是重要初侵染源。十字花科蔬菜種株採收後,桃蚜菜縊管蚜甘藍蚜等遷飛到夏季生長的小白菜、油菜、菜薹、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又把毒源傳到秋菜上,如此循環,周而復始,此外病毒汁液接觸也能傳毒。新近研究指出TuMV和CMV除蚜蟲傳毒外,還發現有自然非蚜傳株系存在,給防治帶來困難。

發病條件

甘藍播種後遇高溫乾旱,地溫高或持續時間長,根系生長發育受抑,地上部朽住不長,寄主抗病力下降。此外,高溫還會縮短病毒潛育期,28℃蕪菁花葉病毒潛育期3~14天,10℃則為25~30天或不顯症。播種早,毒源或蚜蟲多,再加上菜地管理粗放,地勢低不通風或土壤乾燥,缺水、缺肥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

(1)苗期防蚜至關重要,可選用高效低毒的化學殺蟲劑盡一切可能把傳毒蚜蟲消滅在毒源植物上,尤其春季氣溫升高后對採種株及春播十字花科蔬菜的蚜蟲更要早防。
(2)發病初期開始噴灑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18%丙多·嗎啉胍可濕性粉劑(抑毒星)100~150克/畝,6.5%菌毒清水劑(博樂)150~200克/畝40%嗎啉胍·羥烯腺·烯腺可溶性粉劑(克毒寶)100~150克/畝,31%嗎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溶性粉劑(病毒康)60~85克/畝,25%嗎啉胍·鋅(病毒靈)可溶性粉劑185~375克/畝,20%嗎啉胍·乙銅(病毒特殺)可溶性粉劑165~250克/畝,1.35%三氮唑核苷·銅水劑(毒畏)400~6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農業防治

(1)選種抗病品種。
(2)調整蔬菜布局,合理間、套、輪作,發現病株及時拔除。
(3)適期早播,躲過高溫及蚜蟲猖獗季節,適時蹲苗應據天氣、土壤和苗情掌握,一般深鋤後,輕蹲十幾天即可。蹲苗時間過長,妨礙根系生長發育,容易染病。
(4)水分管理。為了防止地溫升高,播後即澆第一水;次日或隔日幼苗出土時澆第二水;第三、四天幼苗出齊後可因地制宜澆第三水;4~5片真葉時澆第四水;7~8片真葉後澆第5水。每次澆水均有利於降低地溫,連續澆水,地溫穩定,可防止病毒病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