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是我國一種主要蔬菜作物,年種植面積約1200萬畝。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藍育種課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進行甘藍雄性不育育種技術研究,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在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技術和胞質雄性不育轉育技術研究方面都獲得了重要突破,特別是在甘藍顯性雄性不育育種技術上取得了具有獨立自主創新性的領先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藍遺傳育種
- 雜交率均達:100%
- 產量增加:10%以上
- 畝增產值約:200元
成果展示,專家評論,
成果展示
一是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材料,經研究明確該不育性主要受一對顯性核基因控制,研究明確其敗育的細胞學特徵以及不育性表現與環境條件的關係。
二是研究制定了甘藍顯性雄性不育系的選育、繁殖、制種技術體系。
三是採取生物技術加速了雄性不育系的選育。
四是利用常規育種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在國內外首次培育出一皮雄性不育性穩定、配合力優良的甘藍顯性雄性不育系。目前已有6個不同類型顯性雄性不育系可實際用於育種,不育株率及不育度可達100%。
利用育成的顯性雄性不育系已配製出中甘16、中甘17、中甘18、中甘19、中甘20、中甘21等6個優良的甘藍雜交種,其中前5個品種已通過國家審定,中甘21已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這些新品種品質優、抗性強、產量高,比用自交不親和系配製的雜交種雜交率高5~15%,。特別是中甘17、中甘21等早熟春甘藍在早熟性、品質、產量以及抗逆性(耐先期抽薹能力)等方面顯著優於引進的國外品種,目前已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區20餘個省市推廣20餘萬畝。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甘藍雄性不育系制種技術已實現規模化生產,2005年已在華北地區安排制種基地800畝。目前生長良好,豐收在望,預計可生產雜交種3~5萬斤,可供30~50萬畝生產田使用。
專家評論
專家們認為,甘藍顯性雄性不育育種技術為國內外首創,該技術已於2001年獲國家發明專利。是甘藍育種技術上一項重要變革,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其不育系原種可在紗網隔離條件下用蜜蜂授粉繁殖,不用人工授粉,成本低。用不育系作母本配製的甘藍新品種產量高、品質優、抗逆性強、效益好、性狀整齊,深受市場和農民歡迎。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藍育種課題組從事甘藍遺傳育種已30餘年。該課題組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突破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選育技術後,相繼育成不同類型甘藍新品種15個,並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種植面積一直占我國甘藍總栽培面積50%以上,累計推廣面積約1億畝,先後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