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瘡痂病

甘薯瘡痂病

甘薯瘡痂病是由甘薯痂圓孢菌(中國以外包括甘薯痂腔囊菌)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主要為害嫩葉、葉柄、嫩梢和幼莖,尤其是嫩葉背面的葉脈最容易被感染。

甘薯瘡痂病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和浙江南部已相當普遍,個別地區為害嚴重,發病株率常達50%以上。早期發病,藤葉皺縮,髮根力差,生長緩慢,甚至完全枯死,產量損失可達80%以上;中期發病,植株生長不良,雖能結一些小薯,但產量甚低;後期發病,由於植株前期生長良好,結薯正常,產量損失較少,但薯塊中的澱粉含量減少,品質降低。

甘薯瘡痂病的防治方法應採取實施檢疫為前提,以選育抗病品種、培育無病種苗為基礎,加強管理並結合藥劑預防控病為輔助的綜合防治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薯瘡痂病
  • 外文名:Sweet potato scab 
  • 別名:縮芽病、麻瘋病、狗耳病
  • 為害作物:甘薯
  • 為害部位:葉、葉柄、嫩梢、幼莖
  • 病原:甘薯痂圓孢菌、甘薯痂腔囊菌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甘薯瘡痂病病原菌的無性階段為甘薯痂圓孢菌(學名:Sphaceloma batatae Saw.)。中國以外報導有性階段屬子囊菌,為甘薯痂腔囊菌(學名:Elsinoe batatas Jenk. et vie.),但在中國有性階段尚未發現。
此菌的菌絲體蔓延在寄主表皮細胞間和表皮的下層組織,在病斑表面形成堅實而發達的菌絲層(分生孢子盤),其上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短小,不分枝,圓筒形。頂端較尖細,排列比較緊密而不規則。分生孢子無色、單胞、較小,橢圓形至卵圓形,兩端各含有一個油球。有性階段,菌絲體在乾枯的病組織上形成子座,其上著生單行排列的子囊,子囊球形,尺度為(10-12)微米×(15-16)微米,內生4-6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透明,彎曲,有分隔,尺度為(3-4)微米×(7-8)微米。

為害症狀

甘薯瘡痂病主要發生在嫩葉、葉柄、嫩梢和幼莖上。葉片上的病斑,初為紅褐色油漬狀的小點,隨著葉片的伸長,病斑擴大突出表皮,發展成木栓化的疣斑,表面粗糙,呈灰白色或黃白色。病斑在葉片的各部均可發生,但以背面葉脈上居多,特別是蜜腺點最易發病。受害葉脈常向內彎曲成“膝狀”,病葉捲曲皺縮呈畸形,葉片不能長大,發病嚴重的很早便枯死。葉柄受害時,產生近長橢圓形突起的疣瘤,中心部灰褐色,邊緣紫褐色,常互相連線成不規則狀。發病嚴重時葉柄略有彎曲。
頂芽受害時,初為透明的深紅色病斑,後擴大逐漸變黑褐色而枯死,新梢和幼葉不能長大,整個頂梢收縮僵硬而直立,表面粗糙成麻臉狀。莖蔓上的病斑,與葉片、葉柄上的相似,但多為長圓形或近圓形突起的疣瘤,一般較葉片上的為大,許多疣瘤常聯合成一片使薯蔓表面變得十分粗糙。秋季疣瘤脫落後,症狀便不及夏季明顯。
受害植株,雖可結薯,但產量較健株少而小,發病嚴重的植株不結薯或薯塊極小,在薯塊上無任何症狀表現。

侵染循環

此菌主要以菌絲體潛伏在病組織中越冬,附著在病組織表面的分生孢子也有少量可以越冬。因此,採用越冬薯蔓育苗的地區,或以病殘組織作釀熱物,掩埋不徹底,病殘組織外露時,潛伏在有病組織上越冬的病菌,翌年春季當氣溫上升到15℃以上,再有足夠的濕度,病菌便開始活動,產生分生孢子,侵染新生的薯苗,借風雨和氣流傳播在苗床上擴大蔓延。此後隨著病苗傳到大田,繼續擴大蔓延。
另外,隨著薯苗的調運,還可作遠距離傳播,使病區逐年擴大。

流行規律

  • 氣候
此病發生髮展的最低溫度在10℃以上,以25-28℃最為適宜。溫度主要是影響潛育期的長短,此菌雖在10℃以上便能發生侵染,但隨著溫度的升高,病害的潛育期越來越短。如氣溫在11-12℃時,潛育期為45天,17-18℃時為27天,19-21℃時為23天,25-26℃時為15天,27-28℃時為5-7天。雨水是此病發生髮展的重要條件,尤其是持續降雨和颱風暴雨對此病發展更為有利。甘薯生長期間,天旱無雨,病的發展便明顯地受到抑制。
  • 品種
甘薯品種之間抗病性差異很大,大面積上栽培感病品種,是造成此病發生流行的主要條件。據1961年中國福建晉江地區農科所在南安調查,在同樣氣候和栽培條件下,大面積栽植的感病品種假芋薯普遍嚴重發病,抗病品種永春五齒個別發病,高抗品種藤子便沒有發現病株。
  • 地勢土質
從中國各地調查材料來看,一般園地發病比水田輕,山上發病比山腳輕。砂質土壤比粘重土壤發病輕。其原因可能是水田,粘土,山腳地濕度均較大,薯苗生長比較幼嫩,有利於病菌的入侵和繁殖,故發病重。
  • 農事操作
發病田如在雨天翻蔓,病害擴展蔓延很快,說明病菌的傳播蔓延,與農事操作也有很大的關係。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實施檢疫:在病區一方面要進行綜合防治,另外還要實施檢疫,嚴禁病苗調運到無病地區,提倡自己留種育苗,做到自育自栽。
  2. 建立無病苗圃:在病區要建立無病苗圃,自己選用無病薯(蔓)育苗。在用越冬蔓育苗的地區,要選擇無病的晚薯田塊,從健株上剪取薯蔓,經消毒後育苗。若用薯塊溫床育苗,不要用病蔓作釀熱物;冷床露地育苗,不要用前作甘薯地作苗床。
  3. 選用抗病品種:品種之間抗性差異非常明顯,利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此病最經濟而有效的一種方法。據近調查,在 中國福建表現抗病的有:永春五齒、雞母薯、新三齒、藤子等;在廣東表現比較抗病的有:廣選16號、普薯3號、普薯6號、惠江早、韶薯2號、廣薯7號、澄薯9號、東方紅等;在浙江比較抗病的有:湘農黃皮、64-117、新大紫、背不起、紅頭8號等。
  4. 注意水肥管理:在大田發病期間,注意灌水和增施肥料,以促進甘薯早生快發特別是増施磷鉀肥,能増強甘薯的抗病力,減少產量損失。據福建民眾反映,甘薯瘡痂病發生在水肥條件差的田地造成的損失大,在水肥條件較好的田地,則減產較少。
  5. 徹底處理病殘組織:病殘組織掩埋不徹底,是翌年發病的主要菌源。因此,發病田在甘薯收穫後,必須把病殘組織集中處理,並在冬季或早春進行耕翻,把少量遺落田間的殘藤、落葉埋於土下,不使露出地面,以消滅大田的侵染來源。

化學防治

  1. 藥劑浸苗消毒:甘薯扦插或用秋薯蔓育苗時,首先要選擇無病薯苗,然後再用藥劑浸苗消毒。試驗證明,用波美0.5°石灰硫黃合劑或70%托布津1000倍液或80%代森鋅500倍液浸苗5分鐘,浸後涼乾扦插,防病效果很好。浸苗消毒時要把薯苗全部浸到藥液中,一般50千克藥液可以連續浸苗6000-9000株。扦後3-5天,應保持土壤濕潤,以防發生藥害。
  2. 噴藥防治:病區應加強大田前的田間檢査,發現病株,應立即拔毀,補插無病苗,並在病株周圍噴射波美0.2-0.3°石灰硫黃合劑或65%代森鋅400-6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液或50%稻瘟淨500倍液,每隔5-7天噴射一次,共噴2-3次;大田中期發現病株,可將薯蔓有病部分剪去,再噴上述藥液,並補肥促苗生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