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是由多種鐮孢菌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主要發生在大田期, 該病先從鬚根尖端或中部開始,局部變黑壞死,以後擴展至全根變黑腐爛,並蔓延至地下莖,形成褐色凹陷縱裂的病斑,皮下組織疏鬆。地上秧蔓節間縮短、矮化,葉片發黃。病薯塊表面粗糙,布滿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後期龜裂,皮下組織變黑。

甘薯根腐病在中國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南、湖北、陝西等省危害發生較重。該病對甘薯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造成減產和品質下降,甘薯感病後根莖部變黑腐爛不能形成薯塊或薯塊少而小,輕者減產10-20%,重者減產40-50%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絕收無收。

實踐證明,採取以選育抗病良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甘薯根腐病的為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薯根腐病
  • 外文名:Sweet potato root rot
  • 別名:甘薯爛根病、開花爛根病、雞爪根、姜枝病、紅薯根腐病
  • 病原:多種鐮孢菌
  • 為害作物:甘薯
  • 為害部位:根系、薯塊、莖、葉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苗床期,大田期,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分級標準,

病原特徵

甘薯根腐病屬多種鐮孢菌侵染所致。中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鑑定,甘薯根腐病菌無性階段為腐皮鐮孢甘薯專化型(學名: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 sp. batatas Mcclure)。在自然發育循環中,病菌的繁殖器官為分生孢子。在人工培養基上,菌絲灰白色,呈稀茸毛狀至密絨狀或絮狀,並有環狀輪紋;培養基底色淡黃至藍綠或藍褐色。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呈短桿狀,多數單胞,大小為(5.5-9.9)微米×(1.7-2.8)微米,少數有一個分隔,大小為(13.2-17.6)微米×(2.8-4.6)微米,聚合成假頭狀,生於瓶狀小梗上。小型分生孢子梗較長,大小為(24-31.2)微米×(2.9-3.6)微米,分枝不多。每分枝頂端有一至數個頂端略窄細的瓶狀小梗,為(43.2-52.8)微米×(1.9-2.6)微米;大型分生孢子梗短,(15.6-21.6)微米×(2.4-2.9)微米,具側生瓶狀小梗(產孢細胞),大小為(25.2-31.2)微米×(1.9-2.4)微米。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上部第二、三個細胞最寬,壁厚,分隔明顯,頂細胞圓形或似喙狀,3-8個分隔,以5分隔為主,5分隔的一般為(48.4-59.4)微米×(4.4-5.6)微米。粘孢團呈淡米黃、乳酪黃或暗藍綠色。厚垣孢子生於側生菌絲上或大型分生孢子上,單生或兩個聯生,呈球形或扁球形。厚垣孢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表面光滑的,直徑一般7.1-11微米;另一種表面有疣狀突起,直徑一般9.1-12微米。菌核灰褐至灰紫色,扁球形,直徑一般0.5-1毫米,生於蒸米或馬鈴薯薯塊培養基上,均無氣味。
甘薯根腐病甘薯根腐病
有性階段為(學名:Nectria haematococca Berk. et Br.)。有性世代在侵染循環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據中國山東農業科學院試驗和調查,在田間自然條件下,病株上尚未發現子囊殼,但人工誘發可大量產生。經根部和土壤接種致病測定,證明其有較強的致病力。子囊殼呈不規則球形,開始淺橙色,殼的表面光滑,逐漸變紅至棕色,表面產生小疣狀突起,最後變淺褐色。子囊殼表面有淺黃色膠狀物,頂端孔口直徑59.8-82.8微米,帶條紋狀,色淺,透明,稍有突起,子囊殼一般(289.8-349.6)微米×(276-303.6)微米。子囊棍棒形,(62.4-72)微米×(7.2-8.4)微米,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12-14.4)微米×(4.8-6.0)微米,中央有一分隔,在隔膜處稍縊縮,透明,後變淺褐色,具縱條紋。

為害症狀

苗床期

發病薯苗葉色淺黃,生長遲緩,鬚根尖端和中部有黑褐色病斑。出苗較晚,出苗率顯著減少。

大田期

根系、薯塊和莖葉都有明顯症狀。
  1. 根系:根系是病菌主要傳染部位,開始從吸收根、根尖或中部形成黑褐色病斑,爾後大部分根變黑腐爛。地下莖也被感染,形成黑斑,病部多數表皮縱裂,皮下組織發黑疏鬆。重病株根系全部腐爛;病輕者地下莖近土表處仍能生出新根,但多形成柴根,不結薯。有的病株即使結薯,但薯塊少而小。
  2. 莖葉:罹病株莖蔓伸長較健株慢,多分枝,遇日光曝曬呈萎蔫狀。入秋氣溫下降,莖蔓仍能繼續生長,但每節葉腋處都能現蕾開花。重病株薯蔓節間縮短,從底葉開始向上,各葉依次色淡發黃,葉片皺縮,增厚反卷。遇乾旱,往往葉片邊緣焦枯,提早脫落,蔓的頂端只餘二、三片嫩葉,終至整株枯死,形成大片死苗。
  3. 薯塊:感病後形成大腸型、葫蘆型等畸形薯塊。表面生有大小不一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多呈圓形,稍凹陷,表皮初期不破裂,但至中後期縱橫龜裂,易脫落,皮下組織變黑疏鬆,底部與健組織交界處可形成一層新表皮。貯藏期病斑不擴展。病薯不硬心,煮食無異味。

侵染循環

根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帶菌土壤是翌年主要初侵染來源。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和菌態尚缺乏深入研究,從輪作3-4年地塊仍能繼續發病的情況推測,相當大的一部分病原菌至少在土壤中可存活4年。在土壤中,病原菌的垂直分布可達100厘米土層,但以耕層土壤中密度最高。
在中國北方甘薯育苗區及直接種植種薯的窩瓜下蛋的田塊,病種薯是苗床和大田薯秧的初侵染來源。病種薯不僅組織內帶菌,其表面附著的帶菌土壤的致病作用也很重要。在育苗階段,病土作床、病肥作釀熱物等都可導致秧苗罹病。由於種薯和秧苗商品化日盛,病種薯和帶病秧苗又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媒介。病土墊圈、病殘體及洗泡甘薯乾的污水進入糞肥和有機肥,就可以使這些肥料成為重要的初侵染來源。在一個地區,少數田塊發病後常見迅速擴大到其它地塊,這與肥料帶菌的傳播作用關係很大。
大量試驗證明,病區甘薯乾是帶菌的。由於甘薯塊根可受侵染,切成片曬乾的薯片也就自然是帶菌的,另外,農民多在收穫時就地切片、晾曬,表面也沾附了病土,成為內外都帶菌的狀態。薯乾食用前必經泡洗,污水帶菌可通過污染肥料等渠道進入大田。薯於是甘薯產區重要商品糧,市場交換量大,又可遠距離運輸,是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

流行規律

甘薯根腐病在高溫、乾旱條件下發病重。勝利百號感病品種重於其他品種;夏薯重於眷薯,連作地重於輪作地;晚栽重於早栽;砂土瘠薄地重於壤土肥沃地。
  • 溫濕度與發病的關係:甘薯根腐病在中國山東省的發病始見期,春薯一般在栽後20天左右,夏薯在栽植後10天左右,6月下旬至8月份為發病盛期,9月中旬以後,隨著氣,溫下降,病情有所減輕。發病溫度21-30℃,適宜溫度為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對發病較為有利;相反,若雨水調和或土壤濕潤,發病有所減輕。
  • 品種與發病的關係:對甘薯根腐病尚未發現免疫品種,但不同品種間的抗病性有明顯的差異。南京92品種根系感病指數為10,畝產鮮薯1700千克;一窩紅根系感病指數為7.5,畝產鮮薯1932.5千克;而勝利百號根系感病指數為76.3,畝產鮮薯僅146.25千克。同在重病地,因品種抗病性不同,產量相差10.6-12.5倍。
  • 連作與發病的關係:輪作病輕,連作病重,連作年限越長,土壤中的病殘體稅累越多,土壤帶菌量也越高,發病也越重。
  • 土質、土壤肥力與發病的關係:據調查,丘陵旱薄地和瘦瘠砂土地發病較重,而平原壤土肥沃地,發病較輕。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加強田間管理者病情相對減輕。
  • 不同栽苗期與發病的關係:春薯適期早栽發病輕,晚栽發病重。在中國山東魯中一帶,穀雨前後栽苗的發病輕,產量高;立夏栽的發病雖輕,但對產量有影響,小滿芒種栽的發病重,產量低。因早栽氣溫低,不利病菌侵染為害,而對甘薯早紮根,早返苗有利。當氣溫逐漸升高適宜發病時,甘薯根系已基本形成,再遭為害影響較小。晚栽的薯苗隨即遇到高溫,根系剛伸展就受病菌侵染,受害也重。夏薯發病重於春薯,也與溫度有關。

防治方法

  1. 選用抗病品種:精選無病塊根作為種薯。高產抗病品種主要有商薯19徐薯18、豫薯13、晥薯3號、魯薯3號魯薯4號魯薯7號、短蔓紅心王甘薯、皖84-559等。品種的抗病性往往隨著種植年限的延長會有所減弱,因此應注意堅持年年提純復壯,選擇使用年限較短的種屬種苗。
  2. 增施有機肥料與鉀肥:適時早栽,栽種無病壯苗,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料與鉀肥,適時澆水。同時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
  3. 輪作換茬:避免連作或與番茄、辣椒、馬鈴薯等作物連作。連作年限越長,土壤帶菌量越多,病害越重。實行甘薯、花生、棉花、芝麻、玉米、高粱等輪作,有較好的防病保產作用。輪作年限要以發病程度而定。據試驗,輪作3年的病地仍有不同程度的發病。因此,重病地塊輪作年限應適當延長。
  4. 清潔田園,杜絕糞類傳病:平時將田間病株就地收集並深埋或燒毀。收穫時,對病薯及病地的秧蔓,進行妥善處理。嚴禁將病薯隨地亂丟或漚肥。
  5. 建立三無留種地,杜絕種苗傳病:建立無病苗床(用無病土,施無菌肥,選用無病、無傷、無凍的種薯),並結合防治甘薯黑斑病,進行浸種和浸苗;選擇無病地塊建立無病采苗圃和無病留種地(選無病地、栽無病壯苗),培育無病種薯。
  6. 藥劑防治:①種薯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藥液浸種薯3-5分鐘,1千克藥液浸種薯10噸,晾乾後入窖。②藥劑浸苗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靈250-300倍藥液,浸蘸薯苗基部深6-10厘米,時間為2-3分鐘。③灌根處理:用96%惡霉靈3000倍藥液灌根、處理土壤,同時也對甘薯黑斑病防治效果較好。

分級標準

甘薯根腐病分級標準
等級地上部地下部圖示
0級
看不到病症
薯塊正常無病症
分級標準分級標準
1級
葉色稍發黃,其它正常
個別根變黑(病根數占總根數的10%以下),地下莖無病症,對結薯無明顯影響
2級
分枝少而短,葉色顯著發黃,有時現蕾或開花
少數根變黑(病根數占總根數的10-25%),地下莖及薯塊有個別病斑,對結薯有輕度影響
3級
植株生長停滯,顯著矮化,不分枝,老葉自下而上脫落
近半數根變黑(病根數占總根數的25-50%),地下莖及薯塊病斑較多,對結薯有顯著影響,有柴根
4級
全株死亡
多數根變黑(病根數占總根數的50%以上),地下莖病斑多而大,不結薯,甚至死亡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