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薯根結線蟲病
- 外文名:Root knot nematode of sweet potato
- 別名:甘薯地瘟病
- 病原:南方根結線蟲
- 為害作物:甘薯
- 為害部位:根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甘薯根結線蟲病病原為南方根結線蟲(學名: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Chitwood),屬線形動物門、墊刃目、異皮科、根結線蟲屬。雌雄成蟲異形,雌幼蟲在2齡以前階段細長形,2齡以後膨大呈豆莢形、袋形。第五齡成蟲呈鴨梨狀,大小0.85毫米×0.51毫米,頭小腹大,尾消失。肛門圓孔狀,位於體末,與陰門相近。陰門裂縫狀,在肛門與會陰區的周圍有細微的波狀線紋(會陰花紋)。雄成蟲體細長,蠕蟲形,大小1.35毫米×0.033毫米,吻針基部膨大,尾端鈍圓,末端有突出的如鉤的交合刺1對,並有1對引帶和2個感覺器。
卵腎臟形,棕黃色,長5.22微米,寬2.56微米,成熟後排出體外。數目多至數百個,包在不規則形的膠質卵囊團內。
為害症狀
侵害根部,使甘薯根呈棒狀、線狀,毛根叢生。細根側邊長米粒大小的根結瘤突(蟲癭),輕者單個著生,重者互相連換成串,內有一個或數個梨形小白粒,即根結線蟲雌成蟲和卵團。病棵結的薯塊少而小,且扭曲畸形,表面有不規則的褐色縱裂口,嚴重者不結薯只長線狀根。
地上部因根部受害,生長停滯,節簡短,葉色黃,蔓棵直立。雨季又開始生長,但被害根系遇雨易爛,以後秋季葉片再次由下而上變黃脫落,嚴重時薯蔓局部壞死,甚至全部枯萎,但受害輕時,症狀不明顯。
分布範圍
甘薯根結線蟲病在中國華北、華東局部地方(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市地)發生;主要發生在山東省的嶗山、膠南、威海、榮城、淄博等沿海地區。
侵染循環
越冬卵及卵內幼蟲在育苗和栽插生根時孵化,在卵內蛻一次皮出卵,在土內活動,尋找寄主幼根,鑽進根皮內感染,所以叫它感染二期幼蟲。感染之後,即定居不動,刺吸根內養分,營寄生生活,體軀中部逐漸膨大,不經脫皮即由細長形變成豆莢狀,為寄生二期幼蟲。以後隨著脫皮次數的增加,齡期也相應增加,體形膨大,為害和刺激加劇,致定居部位的根組織畸形膨腫成為瘤結,及至五齡。雄成蟲游來交尾,並即死去,雌蟲則產卵於疣結,為一代。一年3-4代,到收穫甘薯時,即以卵和卵內幼蟲,在根結中和薯塊基部與皮層中的雌成蟲體內外(卵囊團)越冬,並隨著病薯塊散落土壤、糞肥中和苗床上的秧苗進行傳播。此外,寄主、根、土和流水等亦能擴散傳播。
流行規律
砂土、砂壤土、鹼性土,土質疏鬆,通氣較好,溫濕度適宜,發病重。礫土,粗砂過多,空隙大,瘠薄,保水力差,溫濕度變化劇烈,發病輕。壤土肥厚,透水通氣性差,又常輪作,發病較輕。粘土緊密,通氣性不良,發病很輕。低洼地多雨條件下很少發病。在感病作物種植上連作地發病重,但與花生輪作,能顯著減輕病害。品種間感病程度亦有差異,除個別品種外,一般抗病力都很差。
防治方法
- 查清病區,加強撿疫,防止傳播:此病只在局部地區發生,故應該在收刨時進行普查。重點查長期連作的丘陵梯田和砂土、砂壤土地塊,同時清查感病重的品種如勝利百號、遺字138、5245、遼寧224等的地塊。進而劃出疫區和保護區,嚴格進行檢疫,禁止帶病種薯種苗、根土以及其他寄主病殘物隨調運而傳播,並在當地徹底處理,嚴禁作飼料及漚制肥料,以防擴展蔓延。
- 選用抗病品種:中國山東青島地區的青農1號、2號、3號等品種比較抗病,其中種植青農1號,其發病的病情比感病品種減輕80%左右,增產25-40%。
- 建立無病留種地:甘薯根結線蟲病地上部的症狀一般在天氣乾旱時出現得快而明顯,病輕時或遇雨期,症狀多不明顯,因此,收穫時應將連作的丘陵地江河兩岸,砂地等作為重點調查對象,通過田間目測病株並結合地下部挖根調查,準確劃出疫區範圍,嚴禁調出疫區內種薯、種苗。同時,以鄉村為單位選擇3年以上未種甘薯的無病地塊作留種地,並用無病種薯及淨糞培育無病壯苗,集中繁育生產無病種薯,實行統一供種。
- 地膜覆蓋栽培:南方根結線蟲抗凍、怕熱,利用地膜覆蓋栽培甘薯,可有效利用太陽輻射能提高土溫,從而殺滅南方根結線蟲。初步試驗結果表明,蓋膜比不蓋膜發病率一般減輕80%左右,而且蓋膜栽培延長了甘薯的生育期,具有防病、增產的雙重效果。
- 有計畫地實行輪作:應實行與花生、小麥輪作2-3年的輪作種植制度。
- 推廣脫毒甘薯:脫毒甘薯是通過莖尖組織培養獲得的無毒苗,不僅脫除了病毒,而且脫去了真菌,細菌、線蟲、類菌質體等病原體,屬無病壯苗,栽後髮根還苗快,生長旺盛,結薯期提早,抗病性增強,具有很好的推廣套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