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蔗灰粉蚧
- 拉丁學名:Dysmicoccus boninsis (Kuwana)
- 別稱:蔗節粉蚧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nsecta
- 目:同翅目
- 科:粉蚧科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四川等省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活繁殖,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雌成蟲狹長,橢圓形,體長3-4.5mm,全體覆有灰白色蠟粉。腹部末端具6-7對平直短細的白色蠟絲,末對最粗長。觸角8節,有前後背唇裂。體毛稀少,腹面體毛大部份稍長於背面。有7對腺堆,其中頭部1對,腹部6對,各堆腺堆由2根圓錐刺和2?3根刺毛及三孔腺組成,臀瓣上圓錐刺及刺毛特粗壯。
生活習性
福建年生6、7代,其中6、7代發生量最大,主要以低齡若蟲在蔗梢生長點、蔗根縫隙及枯葉鞘等處越冬。翌年3月中旬前後開始轉移到新蔗上為害。平時匿居在葉鞘包裹的蔗節四周取食或繁殖,卵產在綿囊中,夏天卵期4-8天,早春10多天。每雌可產卵200一300粒,夏季完成一個世代約需30多天,秋季則需50多天。
生活繁殖
在越冬寄主過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後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幾代,到出苗階段產生有翅胎生,遷飛到棉苗繁殖。當甘蔗灰粉蚧多而擁擠時,甘蔗灰粉蚧遷飛擴散。晚秋氣溫降低,甘蔗灰粉蚧從遷飛到越冬寄主交尾後產卵過冬。甘蔗灰粉蚧有兩個階段。甘蔗灰粉蚧發生在出苗到現蕾以前,適宜偏低的溫度,氣溫超過時繁殖受到抑制,蟲口迅速下降。有時有翅遷到剛出土的棉苗產生有,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多數種類為同寄主感覺圈圓形,罕見橢圓形,末節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狀,於植株寬,部粗,向端部漸細,部或端部由許多室組成,每室約植株的甘蔗灰粉蚧過密時,有的長出膜質翅,尋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紋或端部有網紋,罕見生有,罕見腹管環狀或缺。尾片圓形。尾板末端圓光滑。甘蔗灰粉蚧感覺圈圓形腹管。
防治方法
鑒於灰粉蚧一生都在甘蔗葉鞘內莖節周圍吸食危害,藥劑觸殺作用不易發揮,故防治上應以抓好種蔗處理為重點,抓好加強檢疫、種蔗藥劑處理、合理輪作、及時剝殼、清潔田園等環節。
(1)選用無蟲種蔗,遠距離調運種蔗時應加強檢疫工作,防止種蔗帶蟲傳播。
(2)藥劑處理種蔗。在常發地區,新植種蔗可用2.5%除蟲菌酯1500倍液浸種蔗5分鐘,或用20%菊馬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浸種蔗3分鐘,可殺死若蟲,併兼治地下害蟲。
(3)加強管理,及時剝殼可減輕危害。
(4)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徹底清理田間枯葉殘莖有助減少越冬蟲源。
(5)合理輪作。常發地區和嚴重危害田塊應提倡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
(6)噴藥防治。雖然蟲子在葉鞘內吸食危害,藥劑不易觸殺,但對蟲口密度大的蔗田,結合剝殼隨即噴藥挑治(用藥同(2)),可收明顯壓低蟲口之效。
(1)選用無蟲種蔗,遠距離調運種蔗時應加強檢疫工作,防止種蔗帶蟲傳播。
(2)藥劑處理種蔗。在常發地區,新植種蔗可用2.5%除蟲菌酯1500倍液浸種蔗5分鐘,或用20%菊馬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浸種蔗3分鐘,可殺死若蟲,併兼治地下害蟲。
(3)加強管理,及時剝殼可減輕危害。
(4)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徹底清理田間枯葉殘莖有助減少越冬蟲源。
(5)合理輪作。常發地區和嚴重危害田塊應提倡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
(6)噴藥防治。雖然蟲子在葉鞘內吸食危害,藥劑不易觸殺,但對蟲口密度大的蔗田,結合剝殼隨即噴藥挑治(用藥同(2)),可收明顯壓低蟲口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