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種植技術規程

《甘草種植技術規程》是2019年06月13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草種植技術規程
  • 標準編號:T/TFHT Z028—2019
  • 實施日期:2019年06月13日
  • 發布日期:2019年06月13日
起草單位,主要內容,

起草單位

內蒙古巴彥綠業實業有限公司,巴彥淖爾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

主要內容

3.4 氣候條件
年光照時間2600小時以上(磴口縣3300小時以上),無霜期大於120天(磴口縣136-205天),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磴口縣150mm)為理想種植條件。
4 種前準備
4.1 選地與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質地疏鬆、光照好、沙壤土或黃綿土地塊,土壤pH值7.5-8.0左右,總含鹽量在0.08%~0.89%的土壤較為適宜,深耕不小於35cm。
5 種植過程
5.1 播種時間
每年春季4月中下旬進行種苗移栽,種苗移栽後生長時間必須達到2年以上,但不宜超過5年。播種方法。
5.2 種植方法
種苗選擇
(內蒙古烏拉爾紅皮甘草)苗齡達到一年,根長達到30cm以上,橫徑0.3cm以上,無病斑、無蟲害、無機械損傷。
土地處理
種植前深翻曬土,每畝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000公斤或有機顆粒肥40-60公斤。
移栽方法
採用機械化設備移栽,行距25-30cm,根頭距10cm,覆土15-20cm,同一塊地頭種苗移栽方向必須一致,最好使用滴(噴)灌。
6 田間管理
6.1 除草
堅持機械與人工除草結合,並且要除早,除小,除淨。
6.2 澆水
第一年澆3-5次,滴灌依地墒情而定,第二年澆2-3次,第三年2-3次。
6.3 施肥
施肥應符合GB/T 19630.1的規定,使用有機肥料和液態有機肥。
6.4 病蟲害防治
甘草的病蟲害主要是甘草胭脂蚧,寄生於甘草根莖部,造成根部糜爛(根腐病)乾枯。通常2-3年甘草危害率達到20%-50%,甘草胭脂蚧病蟲害的防治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從保護良好生態環境出發,以農業防治為主,綜合運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綜合調控作用,以減少各類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
(a)使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防止將蟲卵帶入田塊。
(b)對移栽種苗進行檢查,防止甘草胭脂蚧自種苗帶入。
(c)甘草種苗過程中適度移栽,蘆頭位於地表20cm以下為宜。
(d)每年的4月、7月澆水1—2次可降低甘草胭脂蚧病蟲害的發生。
(e)對已經形成甘草胭珠蚧珠體的區域,及時採挖甘草,清除蟲源,並採取 Pr 紅光 666nm→ Pfr 遠紅光730nm照射來影響甘草胭脂蚧的交尾。也可在10月初清除地表植株後,選用5%苦參鹼顆粒劑4kg/667㎡,撒施後耙地5cm,然後灌水。
7 採收
移栽2年以上的甘草可在10月上旬寒露過後開始採收,採用專用機械設備,可極大提高採挖效率,採挖過程中要深挖,採挖方向要從頭到尾同一方向採挖,降低破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