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境內,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3°20′01″-33°56′31″,東經101°54′12″-102°28′45″之間。
氣候特徵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高寒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0.50C,極端最低氣溫-29.6℃,極端最高氣溫23.6℃。年均降水量620毫米,無霜期19天。
地貌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號稱“地球第三極”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緣,黃河上游,海拔均在33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高原泥炭沼澤地,據統計,首曲濕地泥炭儲量達15.9億立方米,平均厚度達2米左右,泥炭層位穩定,儲量大分布廣。
水文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流經的主要河流有
黃河及其支流黑河、安茂曲、克勤曲、哇爾河、曲爾河、肯目達曲、馬慶曲、西科河、采繞河、決格家曲、馬莫曲、張黃曲、塔瑪曲等。黃河從南、北、東三面環繞該區,形成“九曲黃河”的第一個轉彎部,水面寬度80~350米,水深3.5~8米。
土壤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主要為高山草甸土。
區域範圍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到瑪曲縣城至采日瑪鄉公路邊的第一層山脊,東至黃河,北到歐拉鄉歐米古拉山麓,南至黃河,地域覆蓋采日瑪鄉、齊哈瑪鄉、曼日瑪鄉、歐拉鄉及河曲馬場。總面積為203401公頃,濕地面積為132067公頃,功能區劃為:核心區79004公頃,
緩衝區53063公頃,
實驗區71334公頃。
保護目標
綜述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黃河首曲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黑頸鶴等候鳥及其棲息環境。
分述
動物
截至2014年,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14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多種;高等動物共有110餘種,其中獸類42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12種,包括
雪豹、
猞猁、
水獺、
豺等;鳥類70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17種,包括
黑頸鶴、
灰鶴、
天鵝、
雪雞、
藍馬雞、
胡兀鷲、
白尾海雕等。保護區內有兩棲動物3種,魚類10餘種。
植物
管理措施
2018年8月,甘肅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覆成立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018年12月,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批覆成立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05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1年,黃河首曲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啟動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9年8月23日至24日,專家組對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國際重要濕地進行考察評估。
品牌建設
1995年,甘肅省將黃河首曲濕地列為濕地類型候鳥自然保護區。
1999年,列為濕地類型候鳥自然保護區。
2000年,列入“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利用項目”。
2001年,列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地區。
2011年,被甘肅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准甘肅黃河首曲自然保護區成功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生態價值
甘肅黃河首曲濕地是青藏高原濕地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重要泥炭濕地,也是黃河上游重要地水源涵養區,素有“高原水塔”之稱,對維護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和水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對黃河貢獻了黃河源區總徑流量58.7%的水量。保護區內有一級支流7條,二、三級支流100多條均陸續匯入黃河,同時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構成了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因此,成為黃河上游重要的“蓄水池”和“高原水塔”。同時,該保護區也是一個物種和遺傳多樣性富集區。區內氣候寒冷濕潤,泥炭沼澤得以廣泛發育,生態系統結構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是中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帶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保護區成功晉升國家級對保護整個黃河流域和國家的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交通線路
交通:保護區距甘肅省會蘭州450公里,之間有公路相通。
路線:蘭州→蘭臨高速→212國道→309省道→環城南路→環城西路→213國道→當周街→臘子口路→213國道/知合瑪路→204省道→團結東路→團結西路→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