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鳥

甘肅鳥

甘肅鳥(Gansus yumensis) 早白堊世化石。甘肅鳥與現生鳥類有許多一致性:如脛骨末端己進化為鳥類所特有的脛跗骨關節;跖骨己癒合為一個跗跖骨;己形成鳥類第一趾與其他三趾相對的趾型。 甘肅鳥還具有一些明顯的原始特徵,如脛跗骨遠端無骨質腱橋(這是早期鳥類的共同性質);跗跖骨近端血管孔、脛肌前結節和屈肌腱管均不發育;跗跖骨遠端尚未癒合完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肅鳥
  • 拉丁學名:Gansus yum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分布區域:甘肅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研究價值,

外形特徵

甘肅鳥自身尚有一些特點:
①脛跗骨骨壁厚,內外關節髁差異大,外髁特別寬大,內髁窄;
②跗跖骨較第3、4趾骨短,頂面杯狀凹大小差異大,凹間縱嵴
③從跗跖骨前面,骨體末端與第三滑車面呈圓柱狀下伸,與鴴邢目接近;
④跗跖骨第二趾滑車的位置特別高,遠遠上升到第三趾以上的骨體上;
⑤第一趾骨相當長,第四趾骨較第三趾骨長,為最長者,與現生的某些鵜形類相似。

生活習性

甘肅鳥己具脛跗關節,跖骨己完全癒合,儘管它與始祖鳥出現的時代相距不太長,但其進步性質卻非常明顯。甘肅鳥第4趾骨比第3趾骨長,跗跖骨相對較弱,與黃昏鳥魚鳥接近,尤與比甘肅鳥晚數千萬年的魚鳥接近。甘肅鳥與始祖鳥無直接的近親關係。甘肅鳥很可能是現生濱岸和水生鳥類的祖先。甘肅鳥的發現,使很不連續的鳥類早期進化譜系中增加了一個重要的新環節。
“甘肅鳥”化石資料(腳部)“甘肅鳥”化石資料(腳部)

研究價值

“甘肅鳥”的發現為“現代鳥類來自水生”的觀點提供了有利證據
多年來,學術界在鳥類起源的問題上一直爭議不休,主要是因為早期鳥類化石材料太少,除了屈指可數的“始祖鳥”化石之外,其他地區並沒有重要的早期鳥類化石發現。
2015年為止,一種叫“甘肅鳥”(Gansus yumenensis)的新化石的發現,讓這個謎團有望得到破解。
2006年6月15日,中美科學家在華盛頓宣布,在甘肅省玉門附近昌馬鎮發現了生活在約1.1億年前的“甘肅鳥”的較完整化石,分析顯示,這種有翅的鳥能像鴨子一樣潛水。這一發現填補了鳥類進化史的空白,也為現代鳥類來自水生的觀點提供了有力佐證。這個成果發表在6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
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尤海魯說:“我們都想知道現代鳥類的共同祖先在哪兒。在發現‘甘肅鳥’之前,跟現生鳥類的共同祖先關係最近的鳥類是在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我們現在的發現就把這個時間提早了上千萬年。另外,我們發現的標本也很好,除了頭骨以外,其他標本都非常好,還包括軟組織,我們可以從早期鳥類的解剖上、結構上和生活環境上都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早期鳥類到底是怎么樣的。”
科學界認為,鳥類起源後有兩大類,一個是反鳥類,另一個是今鳥類。反鳥類在白堊紀末期與恐龍一起滅絕了,沒有留下後代;而今鳥類最終向現代鳥類發展。一同參與該項目研究的美國猶他南方州立學院(Dixie State College of Utah)研究員哈里斯(Jerald Harris)表示,“甘肅鳥”是今鳥類中已知的最古老的一種,研究價值很大。
根據論文的描述,“甘肅鳥” 與現代鴿子一般大,它身體的上半部結構表明它能從水面起飛;後腿和蹼足的細節顯示,它可能是靠足推進的潛水鳥,很像現代的鴨子,但能力稍遜。另外,“甘肅鳥”骨骼中空程度低,因此較重也較笨拙。
科學家分析,“甘肅鳥”可能以魚、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但由於這次發現的化石沒有頭部,其飲食結構尚無法確定。
1984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玉門昌馬地區發現的鳥骨化石,成為我國第一件中生代鳥類化石,這一化石後被命名為“甘肅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