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志·水利志》是《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由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水利志編纂領導小組編纂,主編馬秉禮、劉榮,副主編劉增廣、達慧中、王諾夫、高誠,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甘肅省志·水利志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年12月
- ISBN:7806083154(7-80608-315-4)
- 編纂單位: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水利志編纂領導小組
- 內容時限:0000-199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甘肅省志·水利志》上限不求一致,以蒐集到的文字記載為始,下限斷至公元1990年。以篇、章、節、目布局,具體篇目為:第一篇概述;第二篇水系和水土資源;第三篇河西地區農田水利;第四篇河東地區農田水利;第五篇水利管理;第六篇水土保持;第七篇水利發電;第八篇其他水利工作;第九篇水利基本工作;第十篇水政、水文。凡10篇,43章,156節,計85萬字。志書以濃重筆墨記述甘肅內陸河、長江、黃河三大流域的12個水系及水土資源,河西、河東地區的60多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和灌區,以及引大入秦、景泰川電力提灌等。此外,還記述了自明代以來甘肅水利建設的19項碑記文,列為專章,頗具資料價值。1999年獲省地方史志優秀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封面
甘肅省志 第二十三卷 水利志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甘肅省水利志編委會
甘肅省水利志編委會
水利志編輯部組成人員名單
圖片
張含英:水利部原副部長、著名水利專家
閻海旺: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張吾樂:甘肅省省長
薛映承:甘肅省水利廳廳長
鄭寶宿:甘肅省水利廳副廳長
王鐘浩:甘肅省水利廳原廳長、總工程師
雒鳴岳:甘肅省水利廳原總工程師
隴上明珠
為金昌市、金川公司供水的永昌縣金川峽水庫
金塔縣鴛鴦池水庫
附圖
張掖市大野口水庫
晚霞中的紅崖山水庫
安西縣雙塔水庫
景電工程
古老的提水工具天車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泵站(左為一期工程,右為二期工程)
景泰川電男提灌二期工程上水管道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中心控制室
景泰川上水前原貌
上水後的景泰川灌區新貌
世界糧食計畫署(WFP)援助的田間配套工程,農民正在平田整地
引入大秦
由義大利CMC工司承建的30A隧洞工程,單洞長11.38公里 ,採用雙護盾全斷面掘進施工
引大入秦工程的倒虹管
由日本國熊谷組承建的引大入秦工程盤道嶺隧洞,使用懸臂式掘進機進行全斷面開掘
引大入秦工程中最長的隧洞——盤道嶺隧洞,長15.7公里
水土保持
甘肅中部水土流失區地貌
治理後的定西縣官興岔流域雪景
西峰市南小河溝綜合治理
長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區一角
小水電站
武威市南營梯級水電站
臨夏州匯湖峽水電站
武者縣黃鹿壩水電站內外景
多種水源
沿黃自流灌區
為解決乾旱山區人畜飲水困難,修建的雨水集流場
牧區水利
祁連山雪水是河西地區灌溉、生活的重要水源
河西地區渫、路、林、田配套的灌區
各種材料襯砌的不同形式的渫道工程
漿砌卵石襯砌
漿砌塊石襯砌
砼預製板襯砌
砼預製板襯砌
細粒砼坐漿砌卵石襯砌
漿砌卵石襯砌
省水利志稿評審會議
省水利志編纂委員會全體成員
省水利志編輯部成員:(從左至右)鄧海英、劉增廣、馬秉禮、達慧中
甘肅省水系分布圖
甘肅省水利建設及規劃示意圖
甘肅省引大入秦浂溉工程平面示意圖
甘肅省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總體規劃圖
總序
序
凡例
目錄
第一篇 概述
第二篇 水系和水土資源
第一章 河流水系
第一節 內陸河流域
第二節 黃河流域
第三節 長江流域
第二章 水資源
第一節 降水
第二節 冰川
第三節 地表水資源
第四節 地下水
第五節 水質污染及苦水區
第三章 土地資源
第一節 耕地
第二節 土壤
第三篇 河西地區農田水利
第一章 綜述
第二章 疏勒河流域灌區
第一節 昌馬河灌區
第二節 雙塔堡水庫灌區
第三節 黨河水庫灌區
第三章 黑河流域灌區
第一節 赤金峽水庫灌區
第二節 討賴河灌區
第三節 洪水河灌區
第四節 臨水河灌區
第五節 豐樂河灌區
第六節 鴛鴦池水庫和解放村水庫灌區
第七節 大墩門引水樞紐工程
第八節 擺浪河水庫灌區
第九節 馬尾湖水庫灌區
第十節 梨園河水庫灌區
第十一節 黑河草灘莊樞紐西總乾渠西乾灌區
第十二節 黑河草灘莊引水樞紐工程
第十三節 黑河草灘莊樞紐東總乾渠盈科灌區
第十四節 黑河草灘莊樞紐東總乾渠大滿灌區
第十五節 大野口河水庫灌區
第十六節 大堵麻河灌區(瓦房城水庫灌區)
第十七節 洪水河灌區(雙樹寺水庫灌區)
第十八節 童子壩河灌區(翟寨子水庫灌區)
第十九節 祁家店水庫灌區
第二十節 馬營河灌區(李橋水庫灌區)
第二十一節 張掖市農田排水
第二十二節 高台縣南華農田排水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灌區
第一節 金川峽水庫灌區
第二節 西大河水庫灌區
第三節 東大河水庫灌區
第四節 西營河水庫灌區
第五節 南營河水庫灌區
第六節 雜木河灌區
第七節 黃羊河水庫灌區
第八節 清源灌區
第九節 永昌灌區
第十節 金羊井泉灌區
第十一節 紅崖山水庫灌區
第十二節 大靖峽水庫灌區
第十三節 古浪河灌區
第五章 其它各類中小型灌區概況
第四篇 河東地區農田水利
第一章 綜述
第二章 電力提灌工程及灌區
第一節 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電灌工程
第二節 三角城電灌工程及灌區
第三節 景泰川電力提灌一期工程及灌區
第四節 景泰川電力提灌二期工程及灌區
第五節 西岔電力提灌工程及灌區
第六節 靖會電灌工程及灌區
第七節 劉川電灌工程及灌區
第八節 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及灌區
第三章 自流引水灌區
第一節 洮惠渠灌區
第二節 溥濟渠灌區
第三節 湟惠渠灌區
第四節 汭豐渠灌區
第五節 興隆渠灌區
第六節 北塬渠灌區
第七節 東梁渠灌區
第八節 南嶺渠灌區
第九節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
第四章 水庫調節灌區
第一節 高崖水庫灌區
第二節 巴家嘴水庫灌區
第三節 東峽水庫灌區
第四節 崆峒水庫灌區
第五節 錦屏水庫灌區
第五章 其它各類中小型灌區概況
第五篇 水利管理
第一章 組織管理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管理組織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管理組織
第二章 工程管理
第一節 水利管理及加固
第二節 渠道管理
第三節 提灌站管理及設備更新改造
第四節 河道堤防管理
第五節 小型工程管理
第六節 綜合性管理
第三章 用水管理
第一節 水資源管理
第二節 用水制度的發展
第三節 灌水技術的改革
第四節 灌溉試驗及推廣
第五節 引渾灌溉
第四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技術經濟指標考核
第二節 水費徵收
第三節 綜合經營
第五章 抗旱防汛
第一節 抗旱組織及主要措施
第二節 重大旱災紀實
第三節 防汛組織及主要措施
第四節 重大洪災紀實
第六篇 水土保持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土壤侵蝕因素
第二節 土壤侵蝕概況
第三節 水土保持概況
第二章 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後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二節 水土保持治理方略
第三節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第四節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第三章 水土保持科學研究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水土保持試驗站(所)和主要試驗項目
第三節 科研聯合體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
第四節 專項研究
第四章 水土保持典型紀實
第一節 涇川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二節 寧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三節 定西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四節 茜家溝流域綜合治理
第七篇 水力發電
第一章 農村水電站的建設
第一節 農村水電發展概況
第二節 代表性水電站簡述
第二章 農村水電的管理
第一節 農村水電管理組織的變遷
第二節 農村水電站的運行管理
第三節 農村水電站的經營管理
第四節 技術革新、技術改造成果
第三章 農村電氣化
第一節 農村電網的演變
第二節 農村電力經營
第三節 農村電氣化試點縣建設
第四章 大中型水電站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劉家峽水電站
第三節 鹽鍋峽水電站
第四節 八盤峽水電站
第五節 碧口水電站
第八篇 其它水利工作
第一章 農村人畜飲水
第一節 缺水地區情況
第二節 解決措施及成果
第二章 病區改水
第一節 改水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解決措施及成效
第三章 牧區水利
第一節 草原缺水情況
第二節 解決措施及成效
第四章 地下水開發利用及井灌區
第一節 地下水資源開發綜述
第二節 打井技術的發展
第三節 山、泉水灌區中的井灌
第四節 純井灌區
第五章 鹽鹼地改良
第一節 鹽鹼地的分布及危害
第二節 治理措施及成效
第六章 河道治理
第一節 治理重點
第二節 治理措施及成效
第七章 工業供水
第九篇 水利基本工作
第一章 水文工作
第一節 水文工作機構沿革
第二節 水文站網布設及變遷
第三節 水文測驗及整編
第四節 水文情報和預報
第五節 水質監測
第二章 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工作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技術手段及技術特色
第三節流域規劃的主要成果
第三章 水利施工
第一節 施工機構的發展
第二節 施工技術裝備
第三節 施工管理
第四節 施工技術
第四章 水利科研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技術裝備
第三節 科研項目及成果
第四節 科技情報
第五章 教育事業
第一節 中專教育
第二節 技工培訓
第十篇 水政 人文
第一章 水利機構沿革
第二章 地方性法規
第一節 甘肅省實施水法辦法
第二節 甘肅省實施水土保持法辦法
第三節 甘肅省水利工程設施管理保護條例
第三章 先進集體和人物簡介
第一節 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名錄
第二節 人物簡介
沈怡
楊子英
李培福
翁建才
第四章 水利文存
第五章 水利學會
附錄
1、引洮工程始末
2、敦煌縣十渠水利規則
3、《甘肅省志·水利志》終審批文
4、英文目錄
編後記
著作權頁